和大多数素食者一样,我也遇到过很多困境与无奈,自从吃素以来,经常被家人以“无营养”等说辞孤立和排斥过,出入朋友饭局之前都要先“约法三章”划清界限,遇上公司宴会因“特殊照顾”而被看成异类……尽管如此,但几年下来却发现心态平和了不少,也许这就是吃素的原因之一吧。
近几年,随着健康饮食文化的流行,我在家里的角色不再是一个另类,可家人始终未能认同我的饮食方式,我也常常问自己,作为一个素食者,拿什么来感化我的家人?我一直在寻找这个答案。
素从何处来?
什么叫“素”?什么叫“食”?很多人一听就明白,但可惜的是,一问就糊涂。用简明扼要的词语来说明两字的意思,不太容易。和荤食、腥食截然不同的是,素食隐含着一种文化,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人生境界。
从3000多年的历史来看,无论是方士祛病、巫师占卜、神婆打卦、医生看病、气功养生到风水祈福,素食所起到的作用不可估量,甚至起到了很好的助缘。这种素食传统不是基于宗教信仰而产生,进一步推动素食发展的是升仙成神的道士(全真派为代表)和提倡戒杀护生的佛教僧俗,而素食与佛教真正融合的是在释迦牟尼佛上忉利天、下龙宫以及为古印度婆罗门、刹帝利贵族们讲经说法时期,禁肉食是因为吃肉则必须杀生,有伤慈悲的伦理要求,禁五辛是因为有伤气、伤人(口臭)之嫌。自从佛教传入中国,历经朝代更迭,从“浔阳三隐”之一的周续之、高僧释法度到道士陆修静等人,前仆后继,纷纷采取不同方式提倡素食,直至梁武帝的出现以来,素食逐渐才有了浓厚的中国佛教气息。
“今日僧众还寺以后,各各检勒,使依佛教,若复有饮酒啖肉不如法者,弟子当依王法治问。”
——《断酒肉文》
梁武帝《断酒肉文》的颁布曾经遭到不少出家人的反对,认为长期食素有害健康,会导致人体“虚冷”,面对众人的质疑,梁武帝以身作则、生活勤俭,为僧团食素树立了榜样,自此以后,食素之风遍及南梁传至北魏,形成了独特的素食风味体系。
历史上对梁武帝褒贬不一,有人说他不务正业,也有人认为他贪图功德,不管他背后的动机如何,梁武帝弘扬素食的功劳不能一笔抹煞,一棍子打死。
凭什么要家人跟着吃素?
不管是素食、荤食还是腥食,都是饮食方式的一种,对于芸芸众生来说,饮食与生俱来,每个人都有权利根据自己的理解和信仰追求来选择自己的饮食方式,并且应该得到尊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话对我来讲是有深刻教训的。
在我初接触佛教的那一年,知道吃素有益健康,利于修行,便“大发菩提心”,每次见到父母吃肉,那便是我口沫横飞的时候,什么“吃肉等于吃死尸”,“吃肉不得好死”等言论劈头盖脸就扔过去,弄得父母以后吃饭的时候见我回来便马上把煮好的肉塞进冰箱,说“快点撤,吃素的人回来了!”,就这样,我自以为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野蛮的对待我的家人,家里被我弄得鸡飞狗跳。
“你告诉我什么是素食?如果吃素的人都吃成像你这样话,我宁可吃肉。”“如果吃素都可以成佛的话,那些吃草的牛马不都成佛去了?”家人的这些话,到现在还如雷贯耳,反复回味,它促使我更深入去了解素食。
从现代营养学的角度来看,素食既能强身健体、益智增寿,又能美容养性。其科学依据在于蔬菜中的维生素C能强化人体的免疫系统;维生素A能抵抗传染病,是身体皮肤、眼睛、呼吸系统、消化器官、泌尿管道等第一防线所必须的抗体;维生素B能降低胆固醇,保持血管畅通。皮肤黑的人常食冬瓜、竹笋、白萝卜、大白菜和黄豆制品,其中的植物蛋白、维生素C和叶酸,进入人体后通过氧化还原的方式来洁净血液和皮肤,同时还能降低胆固醇,改善和保护血管弹性。素食可以改善人的血液情况,肉食品多半容易使血液变酸性,而植物食品则含有较多的矿物质,有助于人体健康。
评判一个人是不是真正的素食者,起码首先要看他是否具有健康养生的意识,针对不同时节、不同的食材能否科学搭配。其次是要看他是否具有慈悲的情怀,无论身处逆境顺境,都能保持平和的心态,总不能素口骂人。再者,还要看他是否简朴脱俗,在物欲横流的社会是否保持遗世独立的清醒。最重要的一点是能否做一手好菜。凭什么要家人跟着我吃素?能不能满足他人的口福,这是关键。健康、养生、慈悲及简朴脱俗都是素食文化的内涵,但文化不是空中楼阁,它植根渗透在素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里,只有被充分理解、接纳并传承下去,才具有意义,才能真正成为素食文化。
厨房里面有乾坤
谈到做菜,随便乱做,是我们这个时代大多数素食者的真实写照。一桌上好的饭菜,买菜的功夫要占四成,炒菜要占六成。如果说买菜是眼见功夫的话,那么炒菜就是眼耳鼻舌身意的综合考评。
食材与食材之间也有像中国的阴阳学说那样配与不配的说法,不同气候和地理环境生长出来的食材都有不同的特性,搭配好了相得益彰,搭配不好味如嚼蜡,这就是搭配讲求门当户对的秘密。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烹饪了,刀工的精妙、佐料的调配、火候的拿捏……每一个美味的诞生,都离不开用心的创造
。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在开封城里有一种叫“素分茶”的素菜馆,厨师能做出假河豚、假元鱼、假蛤蜊、假野狐、假炙獐等菜品。到了南宋临安,仿荤素菜种类繁多:假淳菜腰子、假炙鸭、假羊……临安的大厨,甚至还能做出“煎假乌龟”,以假乱真到令人拍案叫绝的地步。素菜在北宋开封成为三大菜系之一,仿荤素菜的出现功不可没,在这里面,因为豆腐与肉类在口感上的相似,豆制品的制作技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把一件简单的事情做到出神入化,是艺术的升华,把一件复杂的事情做成至真至简,那是品性的回归。当今,将素食艺术提升到一个新层次,用美学赋予食材新的生命的大蔬无界美素馆,便是其中一个代表。“萝卜炖萝卜”这道菜,它的做法很简单,先将适量萝卜切碎丝煮烂,熬成汤状,再将适量萝卜切丝,放入汁汤中加以温火煮熟,最后加盐,个中味道芬芳浓郁。就这样一道再简单不过的菜品,厨师也可以将各种简单的食材做成千变万化的美食。北京静心莲的“荷塘月色”、成都斋九福的“九福健酱”、广州怡新的“花生豆腐”、深圳三修堂的“佛光普照”……各具特色,百花齐放。与西方的蔬食相比,中国的素食更讲究色、香、味、形、养、器的和谐统一,这也许是西方蔬食永远都难以触摸东方素食神韵的原因。
生活有态度,饮食有主张
品味素食文化精髓,练就一手好的厨艺,戒肉吃素并不是多么困难的选择,感化家人不再是难以逾越的鸿沟。当“古”与“今”的文化碰撞,“素”和“雅”的相得益彰,素食,便呈现出超越物质之上的精神意义,这种意义蕴含在一锅一勺的交错之中,在无数个家园、庙宇和素菜馆的餐桌之上,飞越时空,四季流转。
版权所有:金刚经福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