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看到呱呱坠地的初生婴儿,可曾想到这个小生命从何而来?当我们瞻仰刚刚去世的亲人朋友,可曾想到他将去向何方?当我们面对熙熙攘攘的红男绿女,又曾想到是什么成就了他们的生命之流?自从人类社会出现宗教以来,勤于思索的人们就开始探究生命的真相。伟大的佛陀当然也以他清净无漏的智慧谆谆教导人们,其五蕴身心的总相是无常、苦、无我的,又很祥实地告诉我们有情生命生从何来、死往何处,让我们明了什么是生命的真相。
许多小孩子都曾很认真地问过自己的爸爸、妈妈:“我是从哪里来的?”面对孩子天真的小脸,有的爸爸、妈妈回答说:“你是我们从路边捡回来的。你要是不听话,我们就把你扔回路边不管了。”虽然长大后的孩子们对于爸爸、妈妈的回答多是付诸一笑,但是他们通常也并不知道一个新生命所意味的轮回、业力及因果。
1、四种出生方式
在《杂阿含?二六六经》中,佛陀告诉比丘们,世间众生“于无始生死,无明所盖,爱结所系,长夜轮回,不知苦之本际”。 众生正是因为无明与贪爱,在三界、五趣的苦海中沉浮,不得解脱。在这无尽的此死彼生的轮回中,众生有四种出生方式:卵生、胎生、湿生、化生。
卵生,即依卵出生,雌雄两性交配后产生卵,再经孵化破壳,由此繁殖出下一代。常见的如鸡、鸭、鹅及绝大多数鸟类等,都属于卵生。胎生,即依胎出生,公母两性交配后产生胚胎,经过一定的怀孕时期后分娩出下一代。常见的如猪、狗、牛、马、羊等,都属胎生。湿生,即依湿气而生,不假两性,单依外在相应的湿度、温度、酸碱度及营养等环境而繁殖出生命个体。常见的如水中、土中、花蕊中、果实中、灌木从中、动植物的腐体中、茅厕中的小虫及微生物等,多属湿生。化生,依业力自然而生,不假两性,不依环境,单凭极重业而自然受生。如地狱中、天界中、净土中的众生,都属化生。
在这四种出生方式当中,众生如果贪著两性淫欲,则受卵生或胎生;众生如果贪著气味,则受湿生;众生如果贪著处所,则受化生。其中,湿生有情所贪著的气味,随其福报或香洁或腐臭,香洁者如花蕊中、果实中,腐臭者如动植物的腐体中、茅厕中;化生有情所贪著的处所,随其宿业或清净庄严或秽浊恶劣,清净庄严者如天界中、净土中,秽浊恶劣者如地狱中、饿鬼中。可见众生以何种方式出生,是由其宿业所感。
2、初人由化生而来
我们所依住的世界是在不断的成、住、坏、空之变化中。《长阿含·世纪经·三灾品》中讲到“世有三灾”:火灾、水灾、风灾。若火灾起时,光音天以下的世界会毁灭,然后经过漫长的时间又逐渐恢复;若水灾起时,遍净天以下的世界会毁灭,然后经过漫长的时间又逐渐恢复;若风灾起时,果实天以下的世界会毁灭,然后经过漫长的时间又逐渐恢复。在下方世界毁灭之前,所依住的有情都会修行善法而最终投生到上方更高的天上;当下方世界恢复之后,上方世界的有些天人依缘、依业又投生到下方世界。
《长阿含·世纪经·本缘品》中讲到,上方世界的有情如光音天,在下方世界初成时,因福尽、行尽、命尽而化生下方。下方世界中最初化生的有情都是“欢喜为食,身光自照,神足飞空,安乐无碍”,并且“无有男女、尊卑、上下”。但因他们贪食大地上自然涌出的“地味”,导致他们“身体粗涩,光明转灭,无复神足,不能飞行”。“地味”被食尽后,他们转食“状如薄饼”的“地皮”;“地皮”被食尽后,又转食“其味如蜜”的“地肤”;“地肤”被食尽后,又转食自然生长的“粳米”。因为长久取食粳米,导致人们“其身粗丑,有男女形,互相瞻视,遂生欲想”,于是就逐渐有了夫妻与家庭、城镇与国家。
《长阿含·世纪经·三中劫品》中又讲到,在人寿不满百岁还继续减少时,因为众生多行十恶,命终后多堕畜生中。刀兵劫中,众生互相残杀,命终后皆堕地狱中。饥饿劫中,众生多行十恶,导致五谷不生,命终后堕饿鬼中。此三恶道中最初的有情也是由化生而来。可见众生现世的正报、别报,皆因其宿业所感。
3、人道的三种入胎因缘
成劫之初人,皆由化生。现世人类,则多属胎生。在三世轮回投生中,人类又是如何纳识成胎的?佛陀在《中阿含·二○一·[口*荼]帝经》中说:“父母聚集一处,母满、精堪耐,香阴已至,此三事合会,入于母胎。”经中所说的“此三事合会”,即是说要具备三种因缘:一者“父母聚集一处”,即父母正行房;二者“母满、精勘耐”,即母亲正值排卵、父亲精子健康并正常与卵子结合;三者“香阴已至”,即投生的神识因贪爱而来到跟前。只有具备这三种因缘,神识才会入胎结生。
在《增一阿含·卷十二·第三经》中,佛陀详细分析了神识的入胎因缘。如果父母行房但外识不来,识则不能入胎;如果外识前来,但父母不行房,识也不能入胎;如果父母共在一处,其中父母任何一方没有欲望,识也不能入胎;如果父母共在一处,双方都有欲望,但父母任何一方无生殖能力,识也不能入胎;如果父母不在一处,识也不能入胎;只有父母正行房,父母身体健康并正常排卵授精,外识因贪爱来到跟前,这三种因缘具备了,神识才会入胎结生。
当外识来到正在行房的父母跟前,如果此时贪恋母亲、嗔恚父亲而近身,神识则入胎结生为男;如果此时贪恋父亲、嗔恚母亲而近身,神识则入胎结生为女;如果外识为菩萨等圣者,则于父母不起贪恋、嗔恚等染污心,而是凭愿力、持正念而入胎。
有生必有死。佛陀在《长阿含·游行经》中说“天地人物,无生不终”、“身非己有,命不久存”,这是因为“欲使有为不变易者,无有是处”。天地万物,都是因缘和合的有为变异之法,欲使其常存不变,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常人有染病死的,有横祸死的,有被害死的,有自杀死的,有寿尽死的,有福尽死的。无论是哪一种死亡,必是身冷、息停、无知觉。这是因为死者身体四大分解、神识离体并随业投生去了。
1、四大分解
死者临终前呼吸微弱直到外息断绝、心搏停止,还不算完全死亡,此时大脑的意识活动还会延续一阵子。像这样外气已断、内息尚存,佛教称为“闷绝位”,即昏迷、假死。此时死者身体中的四大已经开始分解。最初风大融入火大,死者感觉烦燥如泡在热汤中,表现为呼吸断绝、心搏停止;次则火大融入水大,死者感觉寒湿如浸水中,表现为身体冰凉;接着水大融入地大,死者感觉如山压,表现为面无血色。这时死者身体基本丧失感官上的觉受,唯耳根独明。
如果死者生前未造极恶业、临终前持有正念、不再贪生畏死,往往在临终前有一段时间神志清醒、善心现前,即所谓的“回光返照”、“人死言善”,而后能较平静地进入昏迷状态。即使四大分解时,也不会有强烈的痛苦。如果死者生前造有极重业、临终前丧失正念或者贪生畏死,直到临终时可能一直处于昏迷中,或表现出伤心哭泣、惊恐不安而后突然断气。值四大分解时,痛苦较强烈。如果死者生前修行有素,进入闷绝位时如同熟睡,此状态可能持续多天。即使四大分解时,不仅没有痛苦,反而感觉到平静、安祥、愉悦。
2、神识离体
死者四大分解时,神识随时可能离开自己的身体。神识离体时,通常是通过身体中的关窍出来,如人头顶之梵穴、眼窍、耳窍、鼻窍、口窍、尿道、谷道等,又或者如喉间、胸间、膝盖、脚板等处。藏传佛教认为死者最后冷却的身体部位即是神识离体时所通过的关窍,又通过此关窍来判断亡者死后的去向,如说:“顶圣眼生天,人胸饿鬼腹,傍生膝盖离,地狱脚板出。”神识如果从亡者头顶上的梵穴出则成就圣果,从眼出则生天上,从胸间出则生人中,从腹部出则生饿鬼中,从膝盖出则生畜生中,从脚板出则生地狱中。
神识完全离体后,将如同氢气球向上飘浮至天花板或屋顶,佛教称此时的神识为中阴身。刚离体的中阴身,在死者看来,其身形、容貌与生前无异,死者此时的自我感觉也如同生前,所以死者此时还没有意识到自己死亡了。中阴身此时像个旁观者一样很平静地看着自己临终时的躯体,以及躯体周围聚集的人和发生的事。如果死者此时有强烈的心愿未了或对世间有深重的贪恋,中阴身则试图与亲人朋友沟通,但随即发现他们完全看不到自己身形、听不到自己声音,因此陷入失望、伤心、无助、愤怒或疑惑不解中。随后,中阴身慢慢意识到自己死亡了,于是很无奈地在自己经常生活、工作、学习的地方徘徊多天,不忍离去。直到中阴身基本放下对世间亲人、生前所有的贪恋,而飘向更广阔的宇宙空间,甚至感觉与宇宙融为一体。中阴身此时感觉到自己感官能力非同一般,即使生前是瞎子、聋子、瘫痪,此时却是身体健全、轻妙无比,会穿墙过壁、空中飞行,甚至能在一念之间从此地到达彼处。
此后的中阴身也许会经历一些事情,如通过一条又长又暗的隧道。在隧道的尽头,有耀眼的奇异亮光。此亮光可能会用非言语的、以心灵直接感应的方式很柔和、很慈祥地询问中阴身是否已经准备好接受死亡,以及如何评价自己过去的一生。中阴身此时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像放电影一样回忆起过去的一生。即使亡者回忆起在过去一生中做了很多后悔事、面对奇异的亮光来如实评价自己糟糕的一生时,此亮光丝毫没有要责备亡者之意,亡者的中阴身此时也处于生前难以经验到的平静、安祥、愉悦之中。
死者若有宗教信仰,对于这奇异的亮光,基督教徒会认为是上帝,伊斯兰教徒会认为是真主安拉,佛教徒则认为是自性佛。
3、随业投生
接着,中阴身可能会见到已经去逝的亲人或密友,他们将给中阴身一些指引。如果中阴身尚不能接受死亡,亲友则会劝导中阴身回到已经离开的身体里,假死者可能因此复活。多数中阴身因为体验到了神识离体后无与伦比的平静、安祥与愉悦,而不愿意再回到那充满烦恼与痛苦的人生中,这时亲友则可能会指引中阴身将来的去处。
如果死者生前积德行善、修行有素,其中阴身则可能见到一些天使、天女、天神等,宗教信徒会因其信仰不同而见到各自不同的神灵。如佛教徒,则可能见到诸佛菩萨、护法天神等。这些神灵会接引中阴身到天国或净土中。
藏传佛教认为,中阴身在此阶段会见到各种奇异的亮光,前后有蓝、白、黄、红、绿等不同颜色,其中清净耀眼的亮光代表诸佛菩萨,其中暗淡隐晦的亮光代表六道。中阴身应当避开六道的暗光,而要融入诸佛菩萨的亮光,这样才能超脱轮回、直证解脱。
如果死者生前作恶多端、伤天害理,其中阴身则可能见到各种恐怖的境象,如陷入火海、或坠入深坑;如被鬼卒追打砍杀,或被恶魔咬啮啃噬。这类中阴身随即堕入地狱、饿鬼等恶道中。
如果死者生前没有大恶大善,则随其临终当下成熟的业牵引中阴身去投生,正如佛教所说:“临终善念,往生善趣;临终恶念,往生恶趣。”中阴身如见湖等,将投生人道;如见宫殿、天人等,将投生天道;如见山穴石窟、烟雾弥漫,将投生傍生;如见沙漠旷野、荒无人烟,将投生饿鬼;如见洲岛、黑屋、地穴等,将投生地狱。
佛教将有情死亡的那一刻称为死有,将投生的那一刻称为生有,死亡之后、投生之前的生命阶段称为中有,而投生之后、死亡之前的生命阶段则称为本有。我们要想了解生从何来、死往何处,则应当了解在生死之间的本有阶段,我们自己做了什么。知道了业因,自然也就知道了业果。
1、生死的原因
据《杂阿含·二八七经》,佛陀当初之所以在菩提树下得到圆满的觉悟,正是因为他在金刚座上依十二缘起顺逆观察,由此明了众生在三界、六道当中轮回的原因以及超脱轮回的道理。众生之所以会老死,是因为投生,有生就有老死;之所以会投生,是因为成就了业有,过去的业有导致将来的投生;之所以产生了业有,是因为执取,执取之业成就了业有;之所以执取,是因为贪爱,因贪爱之心而后去抓取、占有;之所以产生贪爱,是因为适意的觉受,有乐受才有贪爱;之所以产生觉受,是因为根、尘、识三者和合所生的触,由触产生受;之所以产生触,是因为有六根,以六根为基础就产生了触;之所以产生六根,是因为名色,以名色为基础就产生了六根;之所以产生名色,是因为神识,有神识投生就自然产生了名色。
就人类而言,前来投生的神识入住父母的受精卵后,到眼、耳、鼻、舌等根身发育之前的大约四周的初期胚胎阶段,是为“名色”。接下来眼、耳、鼻、舌、脑、四肢等根身开始慢慢成形,直到出生之前,连同毛、发等才发育完备,这一胚胎阶段是为“六处”。
接着是分娩。初生的婴儿为何啼哭?就是因为在出生的那一刻受到挤压、拉扯,感到了不可意触。如果婴儿出生后不啼哭,那他不正常,不是死胎就是先天白痴。婴儿在刚出生后不敢睁开双眼,那是因为对最初的眼触还不适应。而后的几个月中,婴儿需要母乳,这对他来说是段食。他也需要触食,五颜六色的东东,叮叮咚咚的声音,各种各样的气味,酸甜苦辢的味道,柔软、透气、保暖的襁褓,以及父母的拥抱、抚摸、亲吻,都是他的触食,都能吸引他的注意,也能给他带来欢笑。如果遇到不合意的触,婴儿会哭闹。从出生到两、三岁时,婴儿对六触非常敏感,但对苦乐受的差别尚不明了,也不知道如何趋利避害,很多时候还是懵懵懂懂,正所谓“初生之犊不畏虎”。这婴儿期是“触”的阶段。
由三、四岁到十二、三岁,是儿童期。这个阶段中,小孩已经学会了说话、走路以及简单的交际与应变。此时小孩除了断续对外界保持好奇心外,更多的是关注外境给自己身心带来的种种觉受,逐渐学会辨别苦乐、趋利避害。基于六根对内外境各种新鲜的领受,他的自我意识越来越强,有自我表达、自我展现、自我满足的欲望,他变得越来越以自我为中心,甚至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如果这时能满足他的好奇心与自我意识的需求,他就开心、快乐。但是如果长期得不到满足,会导致青少年不健康的心理,如自卑、自闭、抑郁或偏执、叛逆等。他的性格、气质,在这个阶段初步成形,这是“受”的阶段。
十三、四岁到二十岁之间,青少年逐渐发育成熟,第二性征出现,对异性会产生神秘感甚至爱恋。十三、四岁前,男孩女孩由于怕羞,可能保持距离。而性成熟后,就变得相互吸引。如果没有控制好这种初开的情窦,可能产生早恋、早孕。但由于心理还不成熟,又缺乏必要的经济基础,导致感情很不稳定。另外青少年个人的价值取向、人生目标、社会理想慢慢确立,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将来对生活、事业的追求。这是“爱”的阶段。
二十岁后,他可能完成了学业、进入了社会,开始工作、开始实现人生理想。有了收入、有了物质基础,可以谈婚论嫁了。又立足于自己的职业、行业,开创自己的事业。男的娶妻养家,女的相夫教子。这个成家立业、为个人为家庭为社会打拼到老的时期,就是“取”的阶段。
“取”之后是“有”。一个人经过出生、成长、成家立业直到垂暮之年,造作了种种业也引发了种种果,而最大、最深远的业果就是在死之后继续在三界中轮回。导致来世继续轮回的业因这就是“有”。当进入下一期生命时,自然又有了“生”与“老死”。
在《杂阿含·二八七经》中,佛陀又了知到,神识之所以投生,是因为过去的行业,由过去的行业牵引神识投生;而之所以产生行业,是因为无明,由于对佛法不知、不解、不了、不达,引生了种种导致将来轮回的行业。
根据十二缘起,因为过去的无明与行业,导致众生从前世投生到此世,得识、名色、六处、触、受等五果;又因为现世的爱、取、有等业因,导致众生从此世投生到来世。这三世轮回就是因循这二重因果而成立。过去二因以无明为首,现世三因以爱为首,这无明与爱就是有情生死轮回的两个根本原因。
2、生命的真相
因为有情之色、受、想、行、识等五蕴都是“无常因、无常缘所生”,所以佛陀在经典中常说有情身心“彼一切悉皆无常”。在《杂阿含·四七三经》中,佛陀“以一切行无常故,一切诸行变异法故”,“说诸所有受悉皆是苦”。因为一切行无常、一切行苦,所以佛教说一切行无我,正如《杂阿含·十一经》中佛陀总结说:“无常者则是苦,苦者则非我,非我者则非我所。”这无常、苦、无我就是有情生命的共有特性。
古人常言:“一日无常到,方知梦里人。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虽然世人高矮、美丑、寿夭、贵贱、贫富、愚智各自不同,却非天生如此,亦非命中注定。佛陀在《中阿含·一七○·鹦鹉经》中说,这些都是众生“因自行业,因业得报”,正是“缘业,依业、业处”,众生才有高下差别。在《杂阿含·五四八经》中,尊者摩诃迦旃延亦说四姓众生“真实无差别”,而“世间言说为差别耳,乃至依业”。
一方面有情身心具无常、苦、无我等三性,另一方面众生依业而有差别,又依业而生死轮回,这就是有情生命的真相。据《长阿含·游行经》载,阿难在佛陀决定舍寿后慰劳悲伤的末罗人说“天地万物,无生不终”、“合会有离,生必有尽”。在凡圣无常、无我的五蕴身心中,唯有业常随身。正如佛陀在《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中说:“假令经百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版权所有:金刚经福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