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立而后道生
当今之世,科技发达,物资丰富,人类的享受,精益求精,五欲之乐,前所未有。但社会的乱象:亲子反目,戚友成仇,违情悖理,作奸犯科,杀盗淫妄的罪行,无日无之。儒家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佛教徒天天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世界和平。而事实所见所闻,国不泰,民不安,战乱频仍,苦难丛生;身不修,家不齐,国不治,天下不太平。令人慨叹人心不古,世风日下,奈何!推究其病根,主要在于:无惭愧心,缺乏知恩报恩的人生观。什么仁义道德?什么因果报应?「今朝有酒今朝醉」;「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的?」大家出发于自私观念,把个人的快乐,建筑在他人痛苦之上,那有礼义廉耻!为了扭转社会风气,净化人心,建设人间净土,正本正源之道,唯有发扬正信的佛教,体解缘起正法,培养知恩的正观,实践报恩的善行。
知恩报恩,顾名思义,即是饮水思源,做个有情有义的人。这个社会:父子、夫妇、师弟、朋友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彼此之间构成利益的共同体,任何一个人不能脱离社会而独存。俗语说:「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从生命出现起,经幼年、童年、少壮的成长过程,都是离不开众多条件的互相关系。面对各行各业的人,士农工商,无不与我有益:养育我、栽培我、提携我、成就我的人。物质生活所需的衣食住行,精神生活的文化教育等,这些增益我的生命、道德、学问的种种因素,都是对我有或深或浅的恩惠,换言之,人人都是我的恩人;我怎能忘恩负义,而不感恩图报,回馈社会上的人?
知恩报恩是做人的基本道理,促成社会和谐的要素。佛教五戒十善的法门,也是本着人类共欲,以实现和乐善生而施设。佛说「以己度他情」,我求安乐,他人也求安乐;我不要他人伤害,我怎能去伤害他?儒家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佛教的慈悲戒杀,便是出发于克己利他的仁心善行。佛教徒受皈依时发愿:「从今日乃至命终,护生。」此护生,不仅是不杀生,凡是侵犯他人权益,破坏他人家庭的一切行为,都必须严加禁绝。由不杀生而放生救人,不偷盗而行布施,不邪淫而修梵行,不妄言而说爱语。所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即是持戒的精义。倘若现实人间,人人知恩报恩,奉行五戒十善,则家庭幸福、社会繁荣、国家富强、世界和平。至此,大同世界的理想,不再是幻想者的乌托邦。
菩提心兴起的因缘
报恩的思想,不仅是人乘正法,也是大乘菩萨发心的因缘。「劝发菩提心文」作者省庵大师广引经义说:「此菩提心,诸善中王,必有因缘方得发起……。一者念报佛恩故,二者念父母恩故,三者念师长恩故,四者念施主恩故,五者念众生恩故,六者念生死苦故,七者尊重己灵故,八者忏悔业障故,九者求生净土故,十者念正法久住故。」在十因缘中,知恩报恩占了一大半。俗语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菩萨行者在知恩报恩的前提下,念兹在兹,勇往直前,彼岸在望。
依据大乘阿毗达摩所说的修学菩提心的因果次第,也以「知母、念恩、念报恩」为菩提心的所依。从无尽缘起看一切众生,无不是我的父母,视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报恩之念油然而生。为报亲恩,唯一正途是发菩提心,修菩萨行,令他们到达究竟安乐的境地。
在世俗眼光看,佛教出家制度以及菩萨行,与儒家伦理报恩之说,似乎格格不入。如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不但中国如是说,印度人也以出家和菩萨行,为不知恩报恩者。如王舍城五百长者,听闻世尊赞叹大乘心地法门时,向佛陀提出他们的见解:「世尊!我等不乐大乘菩萨行,亦不喜闻苦行音声。所以者何?一切菩萨所修行愿,皆悉不是知恩报恩。何以故?远离父母趣于出家,以自妻子施于所欲,头目髓脑随其愿求悉皆布施,三僧祇具备诸度八万四千波罗密行,越生死流方至大菩提安乐处。」这是佛法与世间法,对报恩之义认知上的歧异。即使佛教中的声闻与菩萨,二者的风格也不一致。大乘经以说法度众生是真知恩报恩者,如云:「假使顶戴经尘劫,身为床坐遍大千,若不说法度众生,毕竟无能报佛恩。」而声闻道并不把说法度众生,当做解脱证果必要的德行。佛陀之世的苦行僧,不乏与世隔绝、不乐说法之类的阿罗汉。故此,以家庭本位的中国文化,批评佛教的报恩观,也不足为奇了。
上报四重恩
佛教徒每于法会圆满时发愿:「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作为菩萨行者,其任务念念不忘庄严佛净土,处处不离救度众生。如上所述,知恩、念恩、报恩是修学菩提心的因缘。由于强烈的报恩意念,才驱使菩萨在无量阿僧祇劫中,难行能行,难忍能忍,舍头目脑髓,内施、外施,无所不施;「闻施心欢喜,胜于寂灭乐」;「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如金刚经说:「所有众生之类……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依大乘三纲领说:菩提愿、大悲心、般若慧;本此三心而修六度万行,尽未来际,永无疲厌。如云:「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愿行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知恩报恩的心行,必根源于菩萨的无尽大悲与无上大智;悲智双运,才能贯彻始终,使报恩的功德圆满完成。中国儒家强调孝道,对父母在世孝顺奉事,满足其需要;死后祭之以礼,使安居于九泉之下。依佛法说,纵使为人子者,一一如孝经所说而行,使双亲享乐一世,但不能保证他们未来的前途。家庭本位的观念,儿女私情,不过是狭隘的孝行,衡之于佛法的广大时空观,无尽缘起观,视所有众生类皆是我的恩人,于一切生灵,普遍地使他们到达「无余涅槃」——究竟安乐的彼岸,实不可同日而语。
今依大乘本生心地观经,简介佛教的报恩思想。佛告五百长者:「我今为汝分别演说世出世间有恩之处:一、父母恩,二、众生恩,三、国王恩,四、三宝恩。如是四恩,一切众生平等荷负。」这四种恩涵盖一切,为我等人人必须报答的对象。
(一)、父母恩:佛说孝亲功德:「假使有人为福德故,恭敬供养一百净行大婆罗门,一百五通诸大神仙,一百善友。安置七宝上妙堂内,以百千种上妙珍膳,垂诸璎珞众宝衣服,栴檀沉香,立诸房舍,百宝庄严床卧敷具,疗治众病百种汤药,一心供养满百千劫,不如一念住孝顺心,以微少物色养悲母,随所供侍,比前功德百千万分不可校量。」一般人立足于儒家伦理,讥评出家人有违孝道。其实佛弟子对于「生我劬劳」的「哀哀父母」,以理智推而广之,发愿于百劫千生常行佛道,十方三世普度众生,这才是真正的报亲恩。如莲池大师说:「父母恩重过于山丘,五鼎三牲未足酬;亲得离尘垢,子道方成就。」时代的变迁,在今日工商社会,中国文化的孝亲观念,愈来愈行不通,反而被传统士大夫所忽视的佛法报恩义,能普遍地为大家信受奉行。
(二)、众生恩:「无始来一切众生,轮转五道,经百千劫,于多生中互为父母;以互为父母故,一切男子即是慈父,一切女人即是悲母。昔生生中有大悲故,犹如现在父母之恩等无差别。如是昔恩犹未能报,或因妄业生诸违顺,以执着故反为其怨。何以故?无明覆障宿住智明,不了前生曾为父母,所可报恩互为饶益,无饶益者名为不孝。以是因缘:诸众生类,于一切时亦有大恩,实为难报。如是之事名众生恩。」此众生恩即是父母恩的扩展,由现生父母而推广及过去累世父母,而把眼前的一切人看成自己父母,恭敬供养,尽情孝顺。这是从生死轮回观而来的报恩思想,不同于中国儒家的一世因果和西方神教的二世因果。佛教的三世因果,三三不尽的轮回,改头换面而致互不相识,其实都是我的前生六亲眷属。世人短视,唯见眼前的父母亲缘,不知一切人都曾经是我的父母子女、兄弟姐妹。以现代的宇宙观,全人类的生命、祸福、兴衰,彼此息息相关。过去是天高皇帝远,人民生死不相往来,如今日日见总统,地球上的人常常碰头。在地球村里的生活,亲戚邻里、师长朋友、同事同学都是一家亲。不同的民族、种姓、宗教、文化,平等不二;有情世间与器世间一体;「情与无情,同圆种智」,岂不善哉!
(三)、国王恩:依往昔的君主时代说,(梁皇忏文)「若无国王,一切众生无所依附;由有王故,一切得住。行国王地,饮国王水,诸余利益不可俱说。……我等今日,既仰赖国王,于末世中兴显佛法。……又令出家人,安心向道,愿我等速出生死,阐无量法门,开人天正路。」印度佛教有转轮圣王的政治理想,尤其面临佛教遭到摧残破坏的困境,轮王出世,兴隆佛法的愿求更加逼切。今处民主自由的时世,如经所示的国王恩,不免被讥为封建落伍。但无可否认的,政治人物的臧否,政府的廉能与腐败,对人民的生活和佛教的发展,影响至深且巨。经上仁王治国,列为四恩之一,不是没有理由的。
(四)、三宝恩:古德赞云:「冥冥大夜中,三宝为灯烛;滔滔苦海内,三宝为舟航;焰焰火宅中,三宝为雨泽。」三宝是真正皈依处;佛陀为救护我们而来,四十九年说法利人天;僧团健全故正法久住。三宝对我们恩德无穷,故为弟子应恭敬三宝,奉行正法,以报三宝之宏恩。
以上四恩,前三恩是世间法,三宝恩属于出世佛法。若人不信佛法僧,不知三宝恩,基于人本的立场,对父母、众生、国王等对象,或可多少做到知恩报恩,但因偏离佛法,缺乏大乘的大悲心、菩提愿和般若慧的引导,可以断言,一切报恩善行,不过是有漏的生死业,充其量仅为人天福行而已。
西元二千年三月八日写于山仔脚丈室
版权所有:金刚经福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