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愚迷,不见般若。口说般若,心中常愚。常自言我修般若,念念说空,不识真空。般若无形相,智慧心即是;若作如是解,即名般若智。何名般波蜜?此是西国语,唐言到彼岸。解义离生灭,着境生灭起,如水有波浪,即是为此岸,离境无生灭,如水常通流,即名于彼岸,故号波罗蜜。”
世间的人愚迷昧不悟,所以不能见性彻证实相般若。往往嘴巴似有相当的智慧见解,实际上内心还是昏沉愚昧,并且经常自称是在修习智慧,口中虽然念念讲说空无所有的道理,事实上并不明白“真空妙有”的道理。破除执着的空义,要修行者洞察真空的玄义,般若的体相是无相形,智慧心就是这无形相而又不落断灭的般若实相。若能作如是的见解,称名为般若智。
什么是波罗蜜呢?这是印度话,以中国话来说是“到彼岸”。若解释它的意义就是解脱生死的意思。要知道对执着所缘的幻境,就会起生灭的妄忘之心。如同水因风就会逐起波浪,海水掀起波涛浪花,此起彼落相继不绝,所以有有波浪的生灭境就叫作此岸。心若离所缘的境生灭就无从现起,就像水一样时常汇汇畅流无阻,所以叫名为到彼岸波罗蜜。换而言之,心迷行邪就在此岸沉沦。心悟行正时就升华到彼岸,也是修入圆满大道。
“善知识!迷人口念,当念之时,有妄有非。念念若行,是名真性。悟此法者,是般若法;修此行者,是般若行。不修即凡,一念修行,自身等佛!
善知识!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着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
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最尊最上最第一,无住无往亦无来,三世诸佛从中出。当用大智慧,打破蕴烦恼尘劳。如此修行,定成佛道,变三毒为戒定慧。”
善知识!迷心而不悟的人只知口中念。殊不知当用口中念的时候,就产生妄想杂念和错误的廖执。倘若能在一念其心上,念念提斯,如法实行,念行成片,灵灵明明,止观双运,任运自在无念而正念现前。无行而真行,才是真实不虚的真如法性。明悟此法性的即是般若妙法,于此能深修般若的行人,就是行般若之行。若与此法不修,就同凡庸无别。只要一念真心,修行甚深般若,照见五蕴皆空,自身当体就与佛平等无异。
善知识,凡情一念真心的本体就是佛,烦是扰义,恼是乱义。能扰乱众生身心,令使心烦意乱的见思惑,称为烦恼。无上智慧是菩提,就是说有了觉性的观照,使心行寂然,转烦恼成菩提。前面的念头迷性就是凡夫有情,后面的念头能明悟见性就是诸佛应化。当前一念若对境执着,随波逐浪,就是烦恼。于后的一念未起时,当体即空,保任绵绵寂寂惺惺,惺惺寂寂,远离风情执见的所执之境,就是无上智慧。
善知识!由上所述,大智慧到彼岸的无上甚深妙法,在三界牢狱之中是最尊贵是至高无上的第一义谛,也就是般若智慧妙觉明性的本体。是无住生死,无住涅槃,也无来去的微妙之法,不论是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一切诸佛,都是从此般若智慧中出来,故此把般若称为智慧之母,诸佛之母,可见摩诃般若波罗蜜在佛教修学当中的重要地位了。
如此殊胜的第一义谛微妙之法,打开这大智慧的宝藏,顿破无明烦恼,远离色受想行识的五蕴尘垢。这样如法修行,就能果德圆满,必定能成就无上菩提的道果。戒能防非止恶,对治贪毒,定能息虑静缘,对治真毒,慧能破邪显真对治痴毒,名为变三毒为戒定慧。所谓三毒,对于一切顺情之境,生起贪的无压的贪心,对于一切违情之境生起忿怒憎恨的瞋心,对一二切事理之法,生起邪迷痴暗的痴心,都成为毒,三毒是一切烦恼的根本。尘劳,尘是所缘境,劳为能缘心,攀逐所缘的六尘境界,这样心劳尘境,名为尘劳。以上讲到,烦恼即菩提。生灭与不生灭,此岸与彼岸,凡夫与佛,都是一念真心形态的名词因此说:“识得施为运动灵觉之性即诸佛心,前佛后佛只传此心,更无别法。”若真识得此性,就对一切生灭、此岸、烦恼等当下明悟见性,一切法不离见性,就是一真法界的第一义谛。
“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一般若生八万四千智慧,何以故?为世人有八万四千尘劳。若无尘劳,智慧常前,不离自性。悟此法者,即是无念无忆无着,不起诳妄,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
善知识!般若既然是成就十方三世诸佛之母的无上妙法。佛所说的法,为众圣所由之门称为法门,于从这一实相般若的殊胜般若,能生八万四千法门的广大智慧。《法华经》说:“妙音菩萨与八万四千菩萨围绕听佛说法”,《摩诃止观》说:“一一尘有八万四千尘劳。”这尘劳就是无明心所造作出的烦恼情欲,无边无数的尘劳由八万四千的般若智慧来对治它。如果心行清净,没有尘劳,智慧自然显出,念念真心不离菩提自性。如能明悟这个真理的人就无有妄念,灵性湛然恬静,无有追忆过去,更无执着现在。如如不动而又灵明常存,不起任何狂乱和流言欺骗的妄想,随缘任用自家本有的真如妙性。以般若智慧返闻自性,破除迷惑,观照一切诸法事理,并于一切世出世间法无有获取或是弃舍,无一丝毫执着,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就是明心见性成佛道果的境界。禅以无念为宗。无念之念就是没有妄念的正念明在前的光景,也是真念,并非不念,而能于有无,善恶、生灭乃至若乐、怨亲憎爱等一切处无心,就是无念。正凭么无念时,当下即空无所得,不就现出自性的本来面目。顿悟禅的关键就在这里。
“善知识!若欲入甚深法界及般若三昧者,须修般若行,持诵《金刚经般若经》,即得见性。当知此经功德,无量无边。经中分明赞叹,莫能具说。此法门是最上乘,为大智人说,为上根人说,小根小智人闻,心生不信。何以故?譬喻天龙下雨于阎浮提,城邑聚落,悉皆漂流,如漂枣叶。若雨大海,不增不减。若大乘人,若最上乘人闻说《金刚经》,心开悟解,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慧常观照故,不假文宗。譬如雨水,不从天有,元是龙能与致,令一切众生,一切草木,有情无情,悉皆蒙润。百川众流,却入大海,合为一体。众生本性般若之智,亦复如是。”
善知识!如果希望能进入甚深的一真法界和达到般若正定的人,须修般若行。法界是包罗万象的妙明真性,以甚深形容其微妙的不可思议无上智慧,也就是定慧等持,离诸邪乱,专思寂想,志一神清,方由智慧进入三昧境界。三昧梵语三摩地,或三摩提,译为正定、正受、等持的意思。即是一念真心正持思维证彻诸法事理
版权所有:金刚经福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