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智三藏,梵名 Vajra-bodhi,乃唐密开山祖师,与善无畏、不空并称为开元三大士。金刚智由海路,善无畏由陆路,分别携带了金刚界和胎藏界两部大法来到中国,奠定了汉传密教的基础。金刚智生于南印度摩赖耶国,其国境近观音宫殿补陀落伽山。其父是婆罗门,精通《五明论》,是建支王之师。金刚智几岁时,就能日诵万言、过目不忘。10岁时,他开悟佛理,对外道理论不再感兴趣,即于那兰陀寺出家,依止寂静智大师学《声明论》。15岁时,他到西印度,用四年时间学习法称论师的著作,后回那兰陀寺。20岁时受具足戒,用六年时间学大小乘律,接着又学习南宗《般若灯论》、《百论》、《十二门论》等。28岁时,他到迦毗罗卫城,跟胜贤论师学《瑜珈师地论》、《唯识论》、《辩中边论》,历时三年。金刚智31岁时,到南印度,见到了龙树菩萨的弟子龙智大师。龙智大师当时已七百多岁,但貌若少壮。金刚智承事供养龙智大师七年,受学《金刚顶瑜伽经》、毗卢遮那总持陀罗尼法门、诸大乘经典、五明论,并受五部灌顶。经过精进修持,他通达诸佛秘要之藏,证得甚深境界。每到吃饭时刻,他的饭菜会从天而降,金刚萨埵,常现身其前。之后,他辞别师父龙智,回到中印度,去礼拜如来八相灵塔。后来,南印度三年亢旱,国王请来金刚智大师,在王宫中建灌顶道场求雨。金刚智求雨成功,国王与臣民都很欢喜,即建寺安置大师,金刚智便在那里住了三年。该国南方近海处,有一观自在菩萨寺,门侧有棵尼拘陀树,早已枯萎。金刚智在那里断食七日修法,树即回复生机,变得枝叶茂盛。随即,观自在菩萨现身对金刚智说:“你所学已经成就,可以去师子国瞻礼佛牙,登楞伽山礼拜佛迹,回来后,可往东土大唐礼谒文殊师利菩萨。大唐国与你有缘,你最好去那里传教,济度群生。” 金刚智听后,不胜欣慰。当时寺内僧众也听见了菩萨说话,便议论道:“看来是菩萨降临使尼拘陀树恢复了生机,等菩萨一走,树又要枯萎了!” 以此为征侯,等了二十一天,果然树又枯萎。于是金刚智立即回去辞别国王,带着弟子道俗八人,向师子国出发了。金刚智一行人来到师子国(今斯里兰卡)的楞伽城,国王和臣民大众以各种香花来欢迎他们。接着,金刚智到无畏王寺顶礼佛牙,以诸香花精诚供养,感得佛牙放光,在空中形成了一个大光罩,大家都看到了这一瑞祥之景。于是金刚智又在该寺住了半年,继续供养。随后,金刚智等人向东南方的楞伽山进发。途中,他们参拜了佛眼塔,金刚智在那里修法一日一夜,众人的求愿都得到了满足。接着经过七宝山城,到了噜呵那国的宝山。该国的国王原先信奉小乘,听说金刚智大师来到,立即出城远迎。国王把金刚智接入王宫,广陈供养,历时一个多月,期间金刚智为国王说法,使国王悟入大乘。国王十分欢喜,又供奉许多珍宝给金刚智。金刚智不肯接受,说:“我来这里是为了顶礼佛迹,不是为了珍宝。只要给我指一下路就行了。” 国王立即派人员车马,把大师送到山下。这座山里,有许多猛兽、毒龙、野人、罗刹,而且常年有黑风、苦雾,守护着山上的珍宝,不是瞻礼圣迹的人,根本上不了山。金刚智在山下焚香、顶礼、发弘誓愿,并求见当初佛在世说法时,此山之山神。发愿完毕后,果然天开雾散、猛兽潜藏。金刚智即与弟子入山。他们渡水攀藤,经历种种艰险,来到山中腰。那里近次北面,有一泉水流出,水里全是红宝石、蓝宝石、金、银等各种宝物,又有许多宝性草、曼陀罗花、优钵罗花等。一路行来,凡遇龛崛,皆是先灵修道之处;而所见香花草木,更是不可称计。他们不停行走、攀爬,经七日,才到达山顶。众人在山顶寻找灵迹,发现一块圆石,高四五尺,直径约二丈,石上隐约有佛的右足印,但有点缺损。金刚智怀疑这不是佛迹,但又找不到其它佛迹了,不禁仰天号泣、忆念如来。这时,只见空中出现五色彩云和圆光,光中清晰显现出佛像;又听到有声音说:“这真的是佛迹。将来众生业重,为了利益他们,才特地留下这个印迹的。”金刚智闻言十分欢喜,即用香花供养,并在那里入定一日,出定后又绕石七日。那块石上除佛迹之外,还有几个石盏,金刚智就用它们作灯,点亮了来供养。这时,来了一个野人,拿了甘蔗、椰子、蕉、薯药等来给金刚智。众弟子吓得四散奔逃,金刚智说:“他是来供养的,不会伤害你们。”即接受了野人的物品,帮他归依三宝,并授戒。野人用小石头凿佛迹,取凿下的碎石来吃。金刚智问他为何这样做,野人说用来治心痛。原来佛迹是这样逐渐缺损的。山顶上风很大,不宜久留。从山顶俯瞰四方,见山下五六十里外有众山围绕,仿如城墙,怪不得此山被国人称为楞伽城山了。众山外围的西北方,连着师子国界,其余方向就都是大海了。随后,众人下山,原路返回,途中所有灵迹,都再参拜了一遍。等他们回到南印度,来回共花了一年。金刚智向国王完整陈述了前事,国王又把他留在宫中供养了一个月。一日,金刚智对国王说:“贫僧先前至诚发愿,要到大唐国去拜见文殊师利菩萨,并传授佛法,所以,我今天要向大王告辞了。”国王说:“大唐国极其遥远,大海又难渡,不可能到达的。你留在这里教化,也能获得足够功德嘛!”国王再三挽留,但金刚智矢志不移。国王只好说:“若你一定要去,让我派人送你,再帮你备些物品吧!”国王即命令将军米准那,奉上《大般若波罗蜜多经》梵夹、七宝绳床、七宝金钏、宝钿耳珰、杂物、衣甲、彩绁、沉水、龙脑、香药等,然后对金刚智说:“祝愿大师能到达大唐国
金刚智祖师通晓一切道理,凡事无不应验,无论他人请教经律论、密咒还是其它知识,皆能解答得清楚明白。对于登门拜访的人,金刚智只要见面一次,就永不忘记。他无论说话、沉默、行动、静止时,都凝然而不散乱;遇到各种可喜之事、可怒之事、逆境、顺境,皆不为所动。来拜谒的人们都觉得大师高深莫测,而心悦诚服。自开元七年初到广州以来,金刚智祖师一直广传密教。其所建曼拏罗皆严格依法制成,都十分灵验。著名的唐代天文学家一行禅师崇尚金刚智祖师所宣讲的真言密教,多次向祖师请教咨询,而金刚智则毫不保留一一教授。一行禅师自从入坛受灌顶,得大瑜伽教之后,深知此教大利于天下苍生,故请求金刚智三藏翻译经典,以便流通。开元十一年,金刚智奉勅于长安资圣寺译出《瑜伽念诵法》二卷和《七俱胝陀罗尼》二卷(东印度婆罗门大首领直中书伊舍罗译语,嵩岳沙门温古笔受)。开元十八年,金刚智三藏又于大荐福寺译出《曼殊室利五字心陀罗尼》、《观自在瑜伽法要》各一卷(沙门智藏译语,一行笔受删缀成文)。后来,看到旧的大随求译本中有缺漏章句,就添加补足。从开元十一年至开元十八年,他共译出四部七卷。开元十九年,金刚智又译出《金刚顶瑜伽修习毗卢遮那三摩地法》一卷、《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大身咒本》一卷、《千手千眼观自在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咒本》一卷、《不动使者陀罗尼秘密法》一卷,共四部四卷。至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又译出密教经典、仪轨等二十一部二十四卷。 金刚智三藏所译的咒语、印契,皆非常灵验,密教因而大为流行。长安、洛阳两京的僧众修学密法,大获法益者很多。他们代代相传,密教就这样传承下来。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七月二十六日,玄宗下诏,允许金刚智回印度。金刚智行至洛阳广福寺,便停留寺中。有一天,他对门人说:“白月圆时,我将去矣!”随后,金刚智在广福寺礼毗卢遮那佛,旋绕七圈,然后回到住所,焚香发愿,顶戴梵夹和新译教法,又付嘱弟子。到八月十五日,大师寂然而化,世寿71岁,僧腊51。皇帝闻讯,深感悲惜。同年十二月七日,大师被葬于洛阳龙门南伊川之右岗,并建塔旌表。皇帝下诏,追封金刚智为国师,赠“大弘教三藏”。灌顶弟子、中书侍郎杜鸿渐,特撰写碑文记述其功德。天宝二年(公元743年),又于龙门奉先寺西岗建塔纪念。代宗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应不空奏请,追赠“开府仪同三司”。大历三年(公元768年),代宗皇帝又应不空之奏请,亲自书写了塔额。金刚智和善无畏是同时代人,都是来自天竺的僧人,也都曾在那兰陀寺求教学法。但那兰陀寺是万人大寺,加上二人在寺中学法时间先后有别,因此二人在到中国前,可能未见过面。东行传教,善无畏先走北面陆路,金刚智后走南面航道北上,四年后,二人在大唐国都相见,真可谓天相吉人,志同道合,殊途同归。二人所学,虽都是天竺密教,而各有特色。在大唐,二人同受皇帝推崇、僧俗共仰;弘教时,二人又是珠联璧合,交相辉映,致使华夏神州,大教流行,蔚然成风。二人都成了中国密教(唐密)的创始人。善无畏被尊为创祖,金刚智则被尊为始祖。正是:至道幽深玄宗湛邃,百灵间出大圣时游。化满三千位超十地,真言遂阐像设斯行。以上事迹据:《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大正藏 2157)《宋高僧传》(大正藏 2061)《神僧传》(大正藏 2064)《佛祖历代通载》(大正藏 2036)《释氏稽古略》(大正藏 2037)
版权所有:金刚经福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