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会转型为以教育为中心
2009 年 10 月 7 日,在“十一精进共修法会”部长会上,学诚大和尚作了重要开示。
我们对这次法会作一个总结,总结我们要成一个什么型。那么现在算不算成型?现在应该才是起步,才是第一步,走出了第一步。
今后我们要怎么转?首先我们头脑要转、思想要转,这是首要问题。9月30日那天我说要办一个大学。我们团体本身有很多都是大学老师,不是说我们自己想怎么学就怎么学。我们要办一个大学 ——没有文凭的社会大学。这里面就要非常地讲究,硬件、软件等一系列都要非常讲究,分工要非常明确。比如我们搞工程的,虽然还有很多的不足,但在技术上、规划上、执行上基本上能够运转。基金会这一块也是能够运转,也做了不少的事业。那么文化这一块,DVD 组、博客组、网站组,也是能够运转。基本上这几块自己运转已经不成问题了,至少不成大问题,能够坚持长期运转。
再下面就是教育,这是个中心环节。慈善、文化、教育、宣传这几种事业,教育为中心。教育转型,我刚才讲了思想上要先转,这个很重要。一个关键、一个中心。那么怎么转呢?我初步设想,要分五步走。第一步,就是法会期间的教育和平时教育相结合。法会可以是专修,平时有功课、定课。法会是全天候的,法会的这种封闭性、专业性与平时相结合。第二步,是法会跟周末相结合,周六、周日要来。第三步,是山上要跟山下相结合。第四步,是北京要跟外地相结合。第五步,是国内要与国外相结合。你首先要懂得我的构想。如果你不知道我们上面的构想,去往下面传递,人家就会觉得莫名其妙,下面的人就会反弹,他就不会接受。我们做事情要有章法,没有章法,事情就不能做的。这就是我们要转型的模式,今后会这么去做。
究竟怎么转呢?那就不是简单的事情了,不是说转就能转过去的,就能做到的。再者也不是靠一个人、两个人就能转得过去。这是一个长期的工作。你有什么人才就有什么教育,反过来说,你有什么教育才出什么人才,有什么人才才能出什么事业,这是一种连带的关系。
我们要这么转,第一步就是落实。把负责平时学修的法师和负责法会的法师并在一起。然后我们山上再选出五位,到时候再看看怎么选,去建立一个教育研究小组,就如教导处一样,专门研究教育怎么去推广。推广是有原则的、有目的的、有措施的、有办法的,并且我们每一步都是能够达到的。比如:我们有什么目标,运用什么措施,采取什么方法,我们要达到什么目的,一个月内我们要开多少班、度多少人,半年内目标是多少,一年内目标是多少,三年内目标是多少……要专门有一个小组去研究。
那么,我们要推广的内容是什么呢?
首要的是《广论》——《菩提道次第广论》。《广论》是我们这个寺庙在汉传佛教的一个品牌,跟“龙泉之声”一样,跟基金会、跟网站、博客一样,它也是一个品牌。现在你可能不知道它的意义,再等若干年以后它的意义就不同一般了。《广论》是一部显教的论,在藏地各个教派都学,在汉地也有很多人学。它能够结合汉藏佛教——汉系、藏系佛教,两个民族,两种文化,是一个最典型的代表。同时,《广论》又同我们汉传佛教的传统思想相结合。为什么法会期间,我们要与《大乘百法明门论》相结合?它的用意就在这里,它能够结合。能够跟中观结合,能够跟天台结合,能够跟华严结合,能够跟禅宗结合,都是能够结合的。这就取决于我们自己的体会,我们自己的认识度。
我们弘扬《广论》不是说要去弘扬哪一个宗派,这个要搞清楚。我们要弘扬佛法,大乘佛法,就不会有什么障碍、不会有什么问题。我们不能把佛法讲解得很狭隘
。至于说我们现在学什么教材,听什么磁带,那是第二个问题。“总”跟“别”是不同的。“总”是我们要学习大乘佛法,“别”是我们在学什么教材,这个是不一样的。我们对外讲的是“总”,我们对内用功用的是“别”。我们常常把“别”的用到“总”上去,把“总”的用到“别”上去。比如说我们学什么教,自己读的时候乱看,但是对外又说我们学什么法,头脑都是错乱的,错乱就会带来一系列问题。第二是基础佛学。基础佛学,佛教史,佛教概论,一般经论的熏习、研读也非常重要,这个我们今后也会考虑。但是根据我的观察,我们的法师也好、义工也好,大家的程度也非常高,并且我们的一些正知见都已经树立起来了,可能不太容易接受别人讲的东西。所以我也比较担心别人讲你们是不是欢迎,这是一个问题。弄不好最后大家对我们都反感,因为他肯定有他的想法、他的理解,那我们能不能接受?前几次我们也有些人来讲,我们有些同学就不容易接受。我们已经很不容易接受不同观点,这是不对的。人家给我们讲,我们不一定要照单全收。他讲对了,我就听;他讲得不对,我心里有数就可以,不一定要把所有人讲的话都当成证教量。我们以后有可能要开各种班,要请某某人来讲,讲多些,然后我们大家就可以选课程,我现在也在考虑这个问题。第一个《广论》,第二个基础佛学。
《广论》和我们的《大乘百法明门论》,和我的一些讲述必须要相结合。为什么要相结合呢?这不是因为说某某人讲得很好,不是这么回事。他代表一个时代的缘起,他必须这么做。不这么做,我们就弘扬不开。必须要去总摄,必须要有人出来总持,否则每个人讲一套,怎么成得了团体?我这个是因为诸多因缘形成的,我们必须要相结合才有路,不结合最后就没有路。那么我们有基础佛学,我们才能够真正在佛教界扎根,才能够广弘,才能够传播。如果没有基础佛学,我们就只能讲给自己人听,跟不同宗派的人、不同寺庙的人、不同团体的人就会格格不入。所以,我们也要掌握一定的共同的语言——既要有我们不同、不共的方面,也要有共的部分。
第三步,是对专经、专论的研究。专经、专论的研究,可能是哪几个法师、哪几个居士偏重于学习某一部大经、某一部大论、某一个宗派。今后如果我们场地够了、人手够了,这几个人今后半年就学这一部论、这一部经……今后这个也是个思路。
第四步,就是我们还要讲外典。外典就是世间上面各种的文化技能,比如传统文化、各种社会新知识。周末也好、平时也好,我们开讲座,大家感兴趣的可以来听——山上的人可以来听,山下的人也可以来听。这样的话,我们就成了传播文化的一个点。
第五步,我们还要做外典、做外语。外语就是各种各样的语言,今后才能够跟国际接轨,才能够真正广弘。
现在我们 DVD 组所做的这些、网络组所做的这些,所有这些都是文化层面的、虚拟层面的。我们慢慢要向实体方面去努力,向实际上面去努力。今后在广弘方面还要进一步去传播,进一步规范化、集团化,有力度地向社会上去传播。要先做教育这块儿,我们的博客书和博客文章是我们的特色、我们的品牌。以这个为中心,今后我们还会有一个更大范围的佛教文化,也就是在教育做得比较好的基础上去发展。但是我们要去构思,否则在发展更广泛的佛教文化时,人才积聚不上去,我们就麻烦。所以,我们做的这些工作都是有步骤的。
居士这一块儿,我觉得首先要结人缘。人缘要好,互相才能够信赖,这是首要的。第二个,要统一知见。如果说人缘、善缘方面还没真正建立起来,事情肯定做不好。做起来就谁也不服谁,谁也不听谁的,每个人容易照着自己的想法去做,照自己的理解去做,就会出很大的问题。所以,我觉得我们第一步人缘要结得好一点。人缘结得好一点不是说大家都客客气气,而是要真正意识到一个事业的成功需要众缘和合,这是很重要的。这样,我们才会考虑怎么去做,怎么样来放低我们自己的知见,放低我们的身段去听别人的意见,去带动别人、帮助别人、让别人提高。我们居士这块儿好多的事业已经有基础了,也可以讲是初具规模,现在就是要慢慢去整合这几个部门。慢慢整合,慢慢提升,慢慢建立共识,知见统一,人缘越来越好。
然后,就是教育。教育做好了,自然而然各方面的事业都会带动起来。我们这个教育既跟世俗教育有共同之处,又跟世俗教育有不共之处。不共之处就是佛法,它在庙里面,全天候信仰。世俗社会最大的问题就是它没有信仰的基础,很多的文化、很多的说教都是空的,它是没有根底的。我们佛教的教育有信仰的根本、有信仰的基础,我们要做的教育是不一样的。同时,我们也要接受各种社会的新知识和各种社会的技能,这个都是非常重要的。
今后我们会朝这个方向去办庙,不是说我们在庙中,大家天天就做早晚功课,念念经啊、拜三十五佛忏啊,完了就研讨,不是这么回事。这还得了!这是做不下去的,是没有前途的。只有像我们现在这么去做,才会有广阔的事业。你看我们现在在龙泉寺皈依的已经有很多人,这会有巨大的、深厚的资源,平时还有非常多的人来。那么我们慢慢将这些全国、全球的各种各样的人力资源都建立起来。只有我们现在这种平台、我们核心组织的建设做好了,我们才会有办法去广结善缘,有办法去做更大的事业。否则的话,人家来到这里问:“你这个寺庙有什么特色?”可能每个人都讲不清楚,那是不行的。
然后,就是培养这种参与感,培养这种责任心,培养这种积极进取的心态、逐步提高的一种心态。对当头的人,要求就比较高,要任劳任怨,这是肯定的。当头的人有几个能力必须要具足:
第一,策划的能力。你策划要保证你能落实,如果你策划一大堆都落实不了,这个策划是没有意义的。这个是第一步。你不能说是谁谁不配合,你也要考虑这个因素,不是说你把谁随便写上就完了。
第二,领导的能力。领导能力就是驾驭全局的能力,特别要具足。
第三,动员的能力。大家干得没有劲了,你能不能把他们动员起来;来的人少,你能不能把他们动员起来;人多了,能不能把他们动员回去。这都是一种能力,否则大家就会起烦恼。你要有这个能力,这动员力非常关键。
第四,执行的能力。执行的能力也很重要,就是你要能够不折不扣地完成工作,你做任何一件事情,如买床、买被子、买菜,能不能把它执行好。你能够按时完成任务,是你的执行力强。
第五,协调的能力。缘起有纵向缘起和横向缘起。纵向缘起是人都是向上辐射的,工作起来是整体作战、海陆空整体作战。部门与部门之间就会出现问题,出现问题就需要上面的人来协调,就要沟通,就要解释,就要采取措施。必须要靠上面的人来协调,下面的人自己协调不了,这个要这么做,那个要那么做,必须通过更高的人来协调。这就必须要有协调能力。
再往下就是要有请示、汇报、沟通、服务、安全这些意识,这些都是很重要的。这些意识都要很强,这样才能把庙管理好。完全具足是不容易的,具足了还要能够发心,这就更难找了。我们做事的过程中,大家慢慢对我们要走的路、要做的事、未来的方向会越来越清楚。
我觉得第一步是需要成立一个小组去研究,然后再汇总,研究完了再去落实。我们僧团也会有人去研究这种教育问题。当时我讲的四句话,我们佛教是“以信仰为根本,解脱为目的,教育为中心,文化为纽带”,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环节。过去我们很多条件不具足,我说也没有用。因为因缘不到,你说了也落实不了,它需要诸多因缘。所以要盖楼,楼盖起来才有办法。现在我们有一个楼,就可以开始尝试了。我相信再经过三年到五年的努力,我们佛教的事业就会相当可观。大家要有这方面的信心,要向前看,要以向前发展的眼光、思路来认识问题。自然而然地问题也就不成问题,这样就会越来越好。
大家在一起做事也是非常有缘,找到这么多优秀的人在一起做一件事情也是很不容易的。所以我们也是众缘和合,这也是正法将兴的一个兆头。这绝对是!如果不是在北京这个地方,就很难找。在哪个地方能找到这么多有素质的人?不容易!在北京能够找到这么大一个空间也不容易。我们办事、弘法,各方面都很支持,这个是众缘具足。但是这些众缘都具足,如果我们不作为,那也对不起国家,对不起佛教,更对不起自己的信仰!我们有信仰,所作所为就要对得起自己。现在国家给我们这些条件,我们就要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哪些事情能做、哪些事情不能做、哪些事情要做到什么程度,我心里是有数的。我们说的事情,都是能够做的,国家都会支持的,我都会把握的。所以国家对我们这几年所做工作比较肯定,今后我们要做得更好。这不是说我们搞一个一般的小庙,开始它可能是一个小庙,但小庙也可以变成一个大庙。我们中国,过去列强都看不起,现在的中国就不一样了,它会变化的。过去几起几落,现在中国变成强国了。很多东西都是会变化的,在变化中人要去努力,要去工作。
今天开这个会主要是讲我的思路。大家同心同愿,还要同行!
版权所有:金刚经福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