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问:「向上一路,千圣不传,未审如何是向上一路?」
(缘起本体兼带现象界。证得无所有相,学习依空起用,非发菩提心、行菩萨道者未能得之。)
文准禅师曰:「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证至无我、法两执,再来观看时云兴起。)
僧日:「为甚不传?」
(本自具足不用传,福德不足启不出。)
师曰:「家家有路透长安。」
(路显示在行利益众生事上。)
僧曰:「 知衲僧门下,毕竟作麽生?」
(不往长安去,只知门下事,如何得了!)
师曰:「放你叁十棒。」
(棒下发悟,何速太急!)
(二)玄祥释解
1. 前言
佛法要修学的是断掉我们内心的烦恼障、所知障,这是第一阶段要修的解脱知见,有解脱知见就能够超越叁界轮回,有解脱知见不代表你会用心法,我们内心所作的一切佛事,都是从我们自性中自然流露,所以解脱知见是一回事情,用心法是属有相法,这两者是不一样的。解脱是在讲求空相、无执,也就是外境跟你自己之间的关系能够脱粘了,那就能解脱了。
为什麽自体与外尘境能脱粘呢?是我们内心习气毛病已经淡薄了,所以外在的因缘来的时候,你以空的体相去面对它,不以你的习气毛病去相应的话,就脱粘了,那就已经修证到空性了。之後,行者能从空中又产生万有或产生万法,这一来是属於心用方面,所以圆满菩提自性,除了求解脱知见以外,还要懂得心起灭的道理。
这些佛法要不要有人传呢?第一个就是说你修到一个境界以後,慢慢的习气毛病控制得差不多了,烦恼也就没有了。第二个是本身自有佛性,自性能够成就一切佛事;第叁个是你内心如果没有清净,诸佛菩萨传你法,也许你会去造业,因为有的人悟後又迷失掉,沉迷在贪、 、痴、慢、疑,或沉迷在名、色、钱财方面,没有办法从里面走出来的话,那你学的法反而没有好处,只会害死您又去造业。
修到一个境界的行者,他本身生活、周遭事并不会引起挂碍,有碍就表示没有什麽成就了,不会有很强的意愿想对自己做些什麽事,因对世间的一切都看得很淡薄了,这就是证得解脱知见了。解脱第一阶段证到以後,就要圆满菩提自性,圆满的话就会心用。一个行者修到心清净後,当然要知心怎麽用的道理,当然这时候你若有心用,全是用在利益众生上。但这要不要学呢?无所学,因本性具足故;但为什麽您起不了心用,还未达究竟涅槃故。
2.释题
本公案名为「千圣不传」,行者修行到一个境界以後,心可以成就一切佛事,起心动念念力增强,所以有一些法从自性生,这个是不假外求,那为什麽到一个境界以後,千圣不传呢?
修佛法解脱道是与一般的世间禅或外道法有明显的不同,在修行的道路上是抱着无所求,以般若波罗蜜多来处理一切境界及现象,般若智者是言无所有、不可得,修解脱道中行者应无一法可得,故在《金刚经》里头,世尊说:「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叁藐叁菩提者。」又说:「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叁藐叁菩提者。」须菩提也说:「如我解佛所说义,佛於燃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叁藐叁菩提。」由这些段落经文说明里,您当了解学习佛法、解脱道是无一法可求,无一法可得,那千圣要传哪个法呢?
话虽如是说,千圣虽不传,但我们应体知,菩提自性本能应缘,应缘中因一切法於是中无实无虚,故自性能不着、不黏,能不取、不舍,因自性本是不垢、不净,本是不增、不减故,这一部份虽千圣不传,但行者还是要自己去认知与体证的。
3.语体文解
僧问:「向上一路,千圣不传,未审如何是向上一路?」
有一僧人上堂後,问文准禅师说:「向上一路,千圣不传。」到底什麽是向上一路?我们说,内心不清净,所以学了很多的佛法,所有佛法都是在空掉我们的习气、心垢,调伏我们的毛病,所以证到解脱知见,再上去要从空之间再转回有相,这可以说是向上一路。按语说:缘起本体兼带现象界。证得无所有相,学习依空起用。若非发菩提心,调伏心病,证得菩提,再进而能行菩萨道者。若不是如此者,未能得向上一路之境界。
这个公案缘起本体界,因为向上一路是证到解脱知见有空体现的现象,兼带现象界,因为内心起一切心法是现象界里面的事情,所以一切法生起是属於现象界的,一切法要生是由本体空性中生起,这时你不压抑你自己的心去应缘、去取一切相的话,那就可以证得无所有相。无所有相就是心对境可以如如不动,不把他当成一个境,可以了知其境,但觉知时能如如不动,这就是所谓的证得无所有相。
证入无所有相是四空处定里的境界,四空处定第一是空无边处定,第二是识无边处定,然後是无所有处定,最高天是非想非非想处定。如果不是学佛法六波罗蜜多的话,很多到非想非非想处定去时,就是冲过了头了。佛教的有顶天就是这无所有处天,是能以如如不动的体,来面对一切境界都无碍,所以能证得无所有相,这以後要学习的是如何依空起用。
怎麽依空起用法呢?这是千圣不会传你,有所传的法都是外道法,释迦牟尼佛提过,有人发阿耨多罗叁藐叁菩提时,是人无有法可得,舍得不能再舍,才能真正证到我们的佛性。你看诸佛、菩萨他们,可以从心地空里面化一切相,这里的依空起用,当然看你修证的境界高低,起用的 围也不大一样。普通我们对世俗的一切事情,你主观意念还没有放开的话,有时候你会起一个意愿,这件事情该怎麽样,这也就是说从心地里面依你的习气而起的心法,这里面还有点世间的事端,故起不了神用。那诸佛菩萨他们应缘都是从观因缘果报,所以所现的法都非常殊胜,且能够圆满。
一个开悟的行者,他的心是很锐利、很敏感的,但是内心的习气毛病还没有净尽,所以有时候依你的想法认为这件事情该这样,那件事情该那样。如果你所起念对象是人的话,你会改变他的命运,也就是说我们修行的时候,要超越你自己的看法,超越您的主观意愿。
譬如说那个人本来有福德得到钱财、升官或是出国机会,但是依你正义的眼光来看,这家伙他怎麽有资格得到这些呢?内心就生起了这样没天理的念头,也许你的这个念起,过一阵子使他本来要得到的,却变为没有了,这是你的不净心可以影响人家的命运。为什麽你会有那种心去左右人家的命运呢?是你还没有超越你的习气毛病,好打抱不平,不能以平常心观世间事,这样是没有证得自我解脱的知见。所以本身要自我解脱的话,大至非常严重的事情,小至鸡毛蒜皮的小事情都要能放下,你就不会去左右世间一切人的命运。
所以有一些适合去当护法、当审判官,像 罗王一样,赏罚分明,做对的就有赏,做了什麽错事,当然就有什麽果报,但是要修你内心清净的话,你就要超越你自己内心的对错、善恶、美丑的观念,所以修行要证到菩萨解脱道的时候,做法是与一般外道法不一样的。
我们一般人都有一正直的观念,对於对错、善恶的观念很强,这是没有超越你内心的执着与看法,要有机缘能够修到向上一路的话,也就是要舍一切法,眼、耳、鼻、舌、身等五根所接触的尘境都要放下,也就能证得无所有相,才能学习依空起用。
依空起用不是依你的习气毛病或者是依你所学的法来用,禅宗都是以自性自应缘,自性开发出来後即能自行应缘而作用。有的人学习有为之法,如念咒、划符,修行的人不要去使用这些法,因为我们佛法跟外道不大一样的,外道使用的念力、符咒等都不是从心地而起的法,都是用心力而起的,这就有高低之分。佛法悟得空性,得无上正等正觉时,就无有高下。要能做到依空起用,也要发菩提心,求得菩提後,能自觉然後度人,一定要去帮助别人,使别人也能从烦恼困境中走出来,这样就是再去行菩萨道,也才能够学习到依空起用的道理。
文准禅师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文准禅师这句话在标榜什麽呢?水的尽头好像没有路了,也就是你修行到内心习气毛病都灭了,好像是无可修了,「水穷尽」可以说悟入空无,这个时候坐下来看看天空,虚空之间的云现出来,「云」可以代表有相,在修空观的时候,不喜欢内心有一法起灭,有一法起灭的话,就觉得很不舒服,这样逼得你的想法、观念都放下以後,已经走到山穷水尽处了,此时就反而要坐下来休息休息,看看天上浮起的云,也就是说观有相之荣枯,坐观世间事的成败。
按语说:证至无我、法两执,再来观看时云兴起。走到水穷处,无我、无法的执着都没有了,到这个境界才能够转回头,再来观看有时云会兴起,有时却是晴空万里无云,这不是说修行一开头就修有相法的,是证到空以後再回过来观看有相,也就是让空、有能融合,才能够圆满菩提自性。
僧日:「为甚不传?」
此僧人对於文准禅师的回答不能体会,反而再一次地催促问说:为什麽向上一路,千圣不传?文准禅师这样回答:行到水穷尽处,坐看云起时。没有谈到要不要传,为什麽不传呢?其时已经告诉您虽然千圣不传,但到此的行者应能自我成就地学习坐看云起时之相貌。
按语说:本自具足不用传,福德不足启不出。本自具足不用传,自身即能体知再来是要怎样。若福德不具足的话,就没有办法现出来那种意境。所以向上一路是自我的体会,自我融会贯通,也就是一理通,百理彻,如果一个道理能够搞通的话,那一百个道理都会透彻了解的。你修行到这个境界,也可以了解心跟性的关系,性跟体之间的关系,这样的话你就自己懂是什麽道理了。
师曰:「家家有路透长安。」
僧再催问说为什麽不传呢?文准禅师也很慈悲地又说了:「家家有路透长安。」每一条道路都接到每一户人家里去,也就是每一家透过这一条路都可以走到你的目的地去,家是自己的,路摆在你家门口,代表你自家都有道路,也就等於你自己由自家可以走到长安去。每个人体悟的不同,道路也不同,但到长安的目的地是一致的。
禅师一直跟他提示为什麽千圣不传?是你要自己从内心里面走出来,从内心里面去创造一切法,不必人家来传。祖师大德讲:「路逢达道人,莫将语默对。」也就是两个了悟的人见面了没话可说,那还没了悟的人一见面就要参问,要拿话头出来问,有的就无所问,无所问就是通达了,再问也是一样。
按语说:路显露在行利益众生事上。你要建立这条通达长安的路,不是坐在那里静静的等待,就能通达到长安的,而是要去行菩萨道,要去帮助众生,使他们能离苦得乐,从中去学习无上心法。
初步修学佛法解脱道者,是以布施、持戒、忍辱在积福德,也就是说初基修行都是以布施开始,布施是积福,持戒是修德;那行菩萨道是要修成佛道的,当要以利益众生来积福德,不是去行布施来积福德。一个悟道的行者,在修菩萨法的时候,因为他看破了自己的一切习气、心病,慢慢的都超越了它们,使内心越来越清净,所以德行就越来越高超。
如果菩萨道行者在这个阶段,德行不能够高超的话,那还是会沦 的,也就是悟後迷者。外面很多没有接触真佛法,或者刚接触佛法没坚定的智慧跟信心的初学者,最後还是被世间的钱财、名利、色情、..等迷惑掉了。初基修行是以布施、持戒来圆满福德,开悟的行者以利益众生来圆满福德,前者是求开悟,後者是求能够成佛道,所以两个阶段所做的方式是不一样的。
僧曰:「 知衲僧门下,毕竟作麽生?」
此僧人又问了:「 知衲僧门下,毕竟作麽生
?」意思是说我只要谈出家人要学习佛法的事,您禅师不要扯到什麽长安不长安的,毕竟为何向上一路,千圣不传呢?我是出家人,只问出家人该做的事,那你讲家家有路透长安是什麽意思?跟我问的问题有关吗?他不了解文准禅师的禅机。只知纳僧门下是小乘行者,求自我了脱,这就没有办法学得向上一路的功夫。按语说:不往长安去,只知门下事,如何得了!师曰:「放你叁十棒。」
文准禅师没好气地说了:该揍你叁十大板。此僧智慧还是差远了,显然此僧没有开悟,故禅师所言不能让他契入,故两人是牛头对不到马嘴。按语说:棒下发悟,何速太急!禅师一急时,想用棒喝的方法,如此能让参者发悟吗?还是就是揍他,让他醒悟一下,以 言语。
( 87年5月27日 讲於 龙潭)
版权所有:金刚经福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