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福音网

净土法门法师:佛四十九年未说一法

发布时间:2024-05-06 01:24:19作者:金刚经福音网
净土法门法师:佛四十九年未说一法

底下一段说,「又本经三辈与《观经》九品,是否相配,古说不一」。这一段是帮助我们断除疑惑的。古来这些祖师大德,他们有看法不一样,我们遇到了,应该用什么样的心态来应对。「论为同者」,这个经上的三辈跟《观无量寿经》的九品是一桩事情,「有昙鸾诸师」。昙鸾师的《略论》说:「生安乐土者,《无量寿经》中唯有三辈上、中、下。《无量寿观经》中,一品分为上中下,三三而九,合为九品。」这昙鸾法师说的,这是古代净宗大德。「又《净影疏》曰:十方世界,诸天人民,愿生彼国,凡有三辈。总以标举,如《观经》中,粗分为三,细分为九。」这是隋朝慧远法师说的,那就是说明,三辈跟九品是一个意思。「又嘉祥《观经疏》云:《无量寿经》但明三辈。此」,这个此就是指《观无量寿经》。「此中开三辈为九辈,三辈者,谓上中下也。九辈者,于上品有三,中下亦三,故成九辈也。」这都是主张相同的这些祖师大德。「又憬兴曰:今即合彼九品」,今是讲此经,彼是《观经》,「为此三辈」,为此本就是本经三辈,「故其义无异」,没有两样,三辈就是九品,九品就是三辈。「又莲池曰」,莲池大师说,「三辈九品,正相配合,又何疑焉」。「又天台」,这是智者大师《观无量寿经疏》,「谓此经九品」,这此经是《观无量寿经》,「为令识位高下,即大本三辈也」,大本就是《无量寿经》。智者大师也是这个说法。这是说相同的。

「至于主张两经相异者,则灵芝、孤山等诸师」,这些人在中国佛教史上,也都是负有盛名的高僧大德,他们的看法跟前面这些祖师大德不一样。灵芝、孤山诸师这都有举例子。「灵芝师谓三辈止对《观经》之上品,不摄余六品」,就是九品里面,《观经》上的三辈,他说只对上三品,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中三品、下三品不在其中,这是他说的。为什么?他也有他的道理,他说「因《观经》之中品及下品,皆未发菩提心也」,都是经典上有依据,没发菩提心,这灵芝说的。「孤山稍广,谓此之三辈只摄彼之上品与中品,不摄下三品」,《观无量寿经》的下三品,就是下上品、下中品、下下品不在其中。「因本经中三辈往生者皆是善人」,那下三品是恶人,不是善人,「而彼《观经》中之下三品皆是恶人,临终忏悔,念佛得生也。是故诸师皆谓两经不能相配也。」说得都有道理。

我们再看,「莲池大师于《疏钞》中」,这个《疏钞》是《弥陀经》的疏钞,会通这两种说法,会通两种说法。「《疏钞》曰:草庵《辅正解》曰」,也引用祖师大德,「天台以九品同三辈者」,天台是智者大师,他老人家说的,「乃约位次相同,不约行因而言。则孤山、灵芝,皆不违天台」。「所以然者,以天台但约位次,则辈品正同,二师」,就是讲孤山跟灵芝,他们是就行因,修行的因,所以「止齐」,齐就是平等,跟中上平等,中辈、上辈平等。下辈因为是恶人,恶人往生,不是善人。「各有所据,取义不同,故不违也」,每个人讲的都有道理。


「克实而论」,跟你讲真话,「则烦恼不异菩提」,烦恼跟菩提同是一个自性,觉悟的时候叫菩提,迷的时候叫烦恼,迷悟不二。「始恶何妨终善」,那个恶人忏悔之后他就是善人,我们中国老祖宗常讲浪子回头金不换。恶人真的回头了,比善人还要善,你怎么能说他是恶人?说「恶人既已成善,岂不贤圣同科」,改邪归正,他就是圣贤了,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他就成佛了,你能说这个恶人不能成佛吗?那这句话怎么讲?所以「三辈九品,正相配合,又何疑焉」,不需要怀疑,怀疑是自己的妄想分别执着,放下妄想分别执着,那叫佛知佛见。我们在大乘教里面明白、搞清楚,阿罗汉就不执着了,菩萨就不分别,佛不起心不动念,平等。

「上之会通,甚契法要」,契是契入。天台智者大师的主张,「两经相配者,乃着眼于往生后之阶位,而未论及其因地之行持。灵芝诸师指为异者,乃专就因地行持,乃就曾否早发菩提心与平日之善恶而言。则《观经》之下三品,不能齐于本经之下辈矣。」看法不一样,这个看法还是执着。灵芝诸师他们执着,这个人早发菩提心,那个人很晚才发菩提心。早晚发心有差别吗?我们细心去观察,应该没有差别,早成佛跟晚成佛是一不是二。成佛之后,没有先佛跟后佛,没有古佛跟今佛,那是凡夫的执着。江河里面的水,先流到大海跟后流到大海能有分别吗?有差别吗?没有差别。一千年的暗室,一盏灯点着就照明了,一百年的暗室,点一盏灯也照明了,它有差别吗?何况大乘法里面,在在处处都教我们把妄想分别执着放下。你这种分别执着放不下,这是障碍,这属于所知障。贪瞋痴慢疑是烦恼障,研究这些经教就变成所知障,拿这一部经来批评那一部经,拿那一部来批评这一部。

所以,佛知道后来有这种情形,他老人家在般若会上完全否定,四十九年没有说一句话,谁要说佛说法,叫谤佛。他有没有说一句话?我们现在完全知道,他真没有说一句话,他要说话,他变成凡夫。不说法怎么说了四十九年,怎么讲那么多经?这是说明他为什么没有说法?佛没有起心动念。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你说什么法?这是真的,这可不是假的。有人问过我,我给他的解答,我说那是什么?反应。佛说法,佛真的没有说法,反应是你自己念头的反应。因为你有感,你有求佛,你向佛请教,提出了问题。佛并没有思考一下,你提这个问题,我想一想我怎么来答复你,那他就说法了。佛没有执着、没有分别,也没有起心、也没有动念,直接就答复你了。所以佛说而无说,无说而说。如果你会听,你听而无听,无听而听,你当下就大彻大悟,你就成就了。离一切相,即一切法,你怎么可以执着?你怎么可以虚妄在分别?


今天科学家,日本江本博士做水实验,我们一个善念或者一个恶念对这个水,我喜欢你,我讨厌你,用这种言语、这种心态,它反应给我们的结晶不一样。我们的善念、善言,反应的结晶非常美,恶念、恶言,反应的图案非常丑陋。水有没有起心动念

?有没有说我想一想,我再怎么反应你、响应你?没有,直接的。这科学实验出来了。我们是有意、有心,有意对待佛,佛是无心无意回答我们,你要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他完全是个反应,像敲鼓,大叩则大鸣,小叩则小鸣,不叩就不鸣。我们敲鼓的时候,鼓并没有想一下,我要怎么应对你?没有。这是自然的反应,在佛法里面是自性的反应。如果他起心动念,他就不是佛。起心动念,他还没有分别执着,这是什么?菩萨,他不是佛。菩萨没有分别执着,如果有分别执着,他是凡夫,他不是菩萨。我们总是用凡夫境界来观佛,把佛也看成凡夫了,这错了!

...

再看底下这一段,「知土如影像,恒发弘誓心。究竟菩萨道,具诸功德本。修胜菩提行,受记当作佛」。这六句经文,土是指极乐世界,极乐世界也是影像,梦幻泡影。为什么?自性里头没有任何现象。极乐世界四土,常寂光土没有影像,那是真的,实报庄严土有影像,方便土、同居土就更不必说了,妨不妨碍阿弥陀佛?一点妨碍都没有。阿弥陀佛建立极乐世界,实际上就是前面这三种净土,实报土、方便土、同居土,完全是为接引众生。每天讲经说法,他有没有辛苦?在我们凡夫说,佛很辛苦,一天到晚都没有休息。其实我们全想错了,他怎么样?他作而无作,无作而作。虽然现身教学,讲经说法,看他好像忙得不亦乐乎,其实他什么事都没有,空空如也。他没有着相,他没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着,所以说无作而作、作而无作,他那个作跟不作是一不是二。我们凡夫不行,作了就是作了,不作就是不作。他能够作跟不作是一,这个妙,这我们无法想象,这不可思议。换句话说,他无论现什么方法的时候,永远不会疲劳,为什么?他没作,真的没作。教学一天讲到晚,一句话没说,他累什么!为什么一句话没说?他没有起心、没有动念,怎么说法?起心动念才说法,没起心动念怎么说法?所以佛的现身,像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现身、说法、表演,表演是持戒、修行,表演,统统没有起心动念。

所以这桩事情,我们也思考很久,渐渐的体会到了。因为佛在经上有个比喻,舍利弗,弟子当中智慧第一,很多人都赞叹舍利弗讲经讲得好,常常代佛说法。有人向释迦牟尼佛请教,舍利弗智慧那么大,他从哪里来的?佛举精舍里面钟鼓,举着那个鼓告诉大家,鼓你们见过吗?见过。鼓肚子里头有没有东西,你们知不知道?知道,空空的。他说舍利弗的肚子里空空的,什么都没有,大叩则大鸣,小叩则小鸣,不叩则不鸣,那个鸣就是说法。法怎么说出来的?法是众生有感,感就是叩,佛菩萨是应,他没有起心动念,不是说你大敲一下,我要想声音重一点,不是,没想的。所以是自性自然的响应叫感应,现身是这种感应,说法也是感应,所以他没有疲劳。我们今天不是的,人家问我,得想一想我怎么答复他,这个就很累了,这是你真有说。

佛菩萨说,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说这么多经,真的一句话没说,一个字也没说。为什么?全是自性的反应,是我们众生的感,当时这些众生起心动念那是感,佛是自然而应。所以要明白这个道理。明白这个道理之后,佛现无量身,说无量无边法,都是清净不动,跟惠能大师所说的五句话圆满相应,自性清净,不生不灭,本自具足,本无动摇,能生万法。能生万法是应,前面四句是能应,感是众生,众生有感,是能应,能生万法是所应。能生万法就是能现身,能说法,是自性里头本具的智慧德能,佛经里所讲的是德相,就是德能跟相好,自性里面有这个东西,所以他能应。众生也有,但是迷了之后也是这个东西起作用,能感,在诸佛菩萨大彻大悟之后就能应。能感的是众生,他很辛苦,他有劳碌,可是能应的诸佛如来他不劳苦,他跟我们完全不一样,这是感应道交的原理。所以我们看到经上描绘的极乐世界依正庄严,这才能体会到阿弥陀佛多么慈悲。阿弥陀佛的爱心是真的,不是假的,没有任何条件,所谓「同体大悲,无缘大慈」,无缘是无条件的。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金刚经福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