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后,你会听到一个至今记忆犹新的故事。
那个细眼睛姑娘,就是我, 这样对你说。
我把一碗米粥递到了他手里,他就把这个故事放到了我心里:
我叫乔达摩悉达多,已经很久没吃东西了,因为我在修苦行,最苦的那种。
我已经修完了所有能修的法门,全都不得解脱。
我想要放弃了!
你看我坐在这菩提树下,一动不动!
只因我已经没有力气再动。
我就要死了。
饿死。
猜我想起了谁?
她,我的母亲。
她在我出生后第七天就去世了,而我坐在这里也已经七天。
她把她的“老病死”,全都摁在七天里,换来我的“生”!
父王说她死的安详,她的死换来我的生,她说值得。
小时候,我常常盯着她的画像看,微笑的画像!
现在,我要用最后的力气画一幅她的像,画完就死。
已经很久了,我还是画不好!
那些记忆里明明清晰的影像,却在手底下模糊了,怎么也画不对!
难道!
难道说,意识的背后另有他物?
是的,是的!
你可以准确认出一个人,却无法准确画出一个人!
再优秀的画师,都需要模特,因为记忆中,根本就没有细节。
或者说:思维是具象的,而记忆是抽象的。
不信你画一个记忆中如此熟悉的马试试!
如果意识是人的第六意识,那么意识背后的意识,这个第七意识,它是怎么回事?
让我来理一理!
我是怎么记住这个世界的呢?当我的“眼耳鼻舌身”五种知觉把世界的种种信息转交给意识的时候,意识就记住了世界!
是这样简单的吗?
当我们记住一个人的时候,我们到底记住了什么?
记住了他的细节吗?
根本没有细节!
有的话,我就可以画出来,我画不出来,所以记忆中没有细节!
可如果记忆没有细节,那为什么梦中的熟人,却那样清晰,充满了细节!
你发现了吗?
原来这记忆有两种数据,一种是第六意识显意识可以提取的,属于【数位图记忆】。一种是第七意识潜意识才能提取的,属于【矢量图记忆】。
位图记忆是一种会丢失的记忆,需要定期维护。
量图记忆则是一劳永逸的记忆,稳定而持久。
当我们有意识(主动)去记忆一个东西,这个东西会以位图模式,被保存下来。
当我们无意识(被动)去记忆一个东西,这个东西就会以矢量模式,被保存下来。
也就是说,你从小到大的眼耳鼻舌身信息,全部都以矢量图的形式,被存储着。只是因为主动思维是位图,所以无法提取矢量图的被动记忆。
而无意识中,被动记忆就会被唤醒!
这也是为什么,人在某时某地的时候,会突然有一种曾经发生过的感觉,这其实就是【位图记忆】和【量图记忆】重叠造成的。
梦中的场景本来是被动的【量图记忆信息】幻化出来的场景,却被梦中人的第六意识给记住了,于是成了主动的【位图记忆信息】,当这种记忆与现实场景重合的时候,我们就恍如隔世!
那么,这主动记忆和被动记忆,存储在哪里?
是不是在第七意识的后面,还有一种意识?
是不是这个第八意识,才是记忆的真正源头?
既然复杂的位图记忆可以用量图来高效置换,那量图是不是也可以用一种更高效的东西来置换呢?
如果说第六识是思维的一个果子,那么第七识就是思维的根,而这第八识就是长出根的种子!
是的是的,这在我无数次的入定中早就实证,只是它的逻辑,今天才清晰起来!
你或许知道我对人的【心识】,做过一个有趣的分析,就是【四分论】。
四分具体就是:1)相分,2)见分,3)自证分,4)证自证分。
它们是什么意思?
两千年后,有一个聪明人的想法和我不谋而合,并且更加简洁: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让我从三个词来讲起:
【心意】,【意识】,【识别】。
三个词,却只有四个字:
心、意、识、别。
心动而有意,
意发而有识,
识起而有别。
【心】——第八识阿赖耶识,
【意】——第七识末那识,
【识】——第六识意识,
【别】——眼耳鼻舌身五识。
它们四者什么关系呢?
温度计的关系!
你看这个温度计,它可以测量外界的温度。
这种可以测量的能力,就叫【见分】,你可以理解为:区分事物的能力。
这个可被测量的外界,就叫【相分】,你可以理解为:被事物区分的能力。
而温度计的计量刻度,就叫【自证分】,理解为:自我判断的能力。
有时候,我们用另一个温度计来确定这个温度计是否准确,这就是【证自证分】,理解为:判断自我的能力。
或者说:
相分是考试题。
见分是做题能力。
自证分是做题后自我评估分数的能力。
证自证分则是做题后可以比对的标准答案。
回到聪明人的四句话:
被格的物,即是前五识,即被测量的【相分】;
知善知恶的良知,即是第六识,即能判断事物的【见分】;
有善有恶的意之动,即是第七识,即自我判断的【自证分】;
无善无恶的心之体,即是第八识,即判断自我判断是否正确的【证自证分】。
当温度计本身的温度,不影响温度计结果的时候,就是明心见性!
原来我不是这个身体(body),
我也不是这个灵魂(mind)。
那我到底是什么,灵魂是什么?
那积累众苦的轮回,又是什么?
如果业力是一道风景,什么才是看到它的眼睛?
我又入定探索,不知过了多长时间,现在我来告诉你轮回的真相:相分与见分。
【见分】,我们比做是一双眼睛,
【相分】,则是眼睛可以看到的可观之境。
八个识,各有各的见分和相分:
意识的眼睛,就是肉眼;
第七识的眼睛,就是天眼;
第八识的眼睛,就是慧眼;
相对干净的第八识(毗播迦识)的眼睛,就是法眼;
绝对干净的第八识(阿陀那识)的眼睛,就是佛眼。
每一种识,都有两种能力:【看见】和【观照】
有分别心的觉察,叫看见,是知识;
无分别心的觉察,叫照见,是智慧。
第八识的眼睛,可以看到【业级别】的世界;肉眼的眼睛,可以看到【尘级别】的世界
。(业级别的世界,就是业力聚散的世界,是宇宙根本力;尘级别的世界,就是分子结构的世界,五蕴的物质的世界)
【业力】是色世界运作的最小单位,分成【聚合】、【离散】两种力量。第八识的眼睛可以看到这种聚散之力,并把这种聚散记忆成种子。
种子是生命形成的前提,也是轮回的缔造者。
由【种子到现行】,需要经过第八识、第七识、第六识、以及结合前五识的感官信息来变现成行。
步骤如上图中蓝色线路:
1)如果把第八识当成一个人的话,它生活在业世界中,看到的景象就是业的聚和散,它把这种聚散通过记忆处理成意识的种子。
2)如果第七识也是一个人的话,它看到的则是第八识的相分世界,也就是种子世界,并且把这些种子,分成我的种子和不是我的种子,最终成为【喜欢的意念根源】和【讨厌的意念根源】两大类,依程度无限分割,形成【好恶相】(即习气)。
3)第六意识看到的则是第七识的相分,也就是好恶意念之根,并且把这种好恶的意念强加在前五识看到的世界中,最终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观。
这就是【种子到现行】的过程,本质是释放业力的过程。
反向则是重新造业的过程。
那么,红色线路是干吗的呢?
红色线路是由前五识逆向【观照】第八识的过程,也是扭转业力的关键。
为什么叫照呢?
就是如镜子般如实观照所看到的事物,与第七识的心意做斗争,不被染污。不被污染的心意,就是正念。
当意识不被第七识染污,眼睛就不被意识染污,眼睛中的事物就会干干净净如实的被照进第八识,成为干净的种子。这样的种子越多,心念就越干净。慢慢抵消恶种子,直到恶种子消失,就得解脱了。
具体就是要做到:禁欲、纵愿。
什么时候才能摆脱轮回?
明心见性,是看透了业力的运行规则。因为看透,所以不随;因为不随,所以自在。
但这个时候,心虽自在,身业还在。需要主动修善,来抵消恶业。
那么累世的恶业,是如何随阿赖耶识轮回流转的呢?
原来阿赖耶识的种子有两种,一种是活种子(粒态),一种是休眠种子(波态)。
每个人阿赖耶识里的种子总量都是一样的,只不过活种子的数量不同。
修行就是要把这些种子全部给休眠掉。
当一个人往生的时候,如果这些种子没有完全休眠掉,那么就要继续轮回,但是轮回的只是业种子。业种子阿赖耶识如同一个闪电,需要在最短时间内,找到一棵最合适的树来劈,这棵树就是新的生命客体。
阿赖耶识和轮回客体之间的关系,正如一个闪电和一根避雷针的关系。
如果附近没有避雷针,阿赖耶识就要去更远的地方去寻找客体,在寻找的过程中,业力是缓慢丢失的变化状态,所以有人可以偶尔产生前世的记忆闪现,那说明你是一根就近的避雷针,业力保存完好。
很多人对前世毫无感应,就是因为距离入胎的阿赖耶识太远,细节已经几乎丢失,只剩大概的业力趋势了。如果业力长时间找不到合适的避雷针来劈一下的话,业力就是完全消散掉,所谓的魂飞魄散。
所谓合适,就是说业力的大小要和客体的容量进行最佳匹配,如果业力和容量不匹配,就会造成客体被过快消耗或者业力被过快化解。
业力实际上就是能量体的自我修正。
修正的目的就是控制客体生命的轨迹来做功发“电”,来回充业力,保持一种稳定态。
当一个人觉悟后,实际上成了没有电阻的超导体避雷针,从而让业力的闪电完全穿过,故而无法做功,最终被完全中和掉,这种中和,就是涅槃。
原来这就是苦集灭道的道理。
你看这繁星闪耀,可当太阳升起的时候,它们就都不见了。
你看你的烦心事,比这繁星还多,可当你心中大日般的如来智慧升起时,这些繁星事,也就都不见了!
很多年之后,我有了一个新的名字,释迦牟尼。
很多年之后,你也会有一个新的自己,因为我们所有人, 皆具如来智慧!
我知道,你的心里,很快就要升起这大日般的如来智慧光了。
没错,我就是递给佛祖一碗粥的牧羊女。如果你是我,我相信你也会这么做!
版权所有:金刚经福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