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福音网

《西方确指》持经咒念佛之法、老病宜念佛

发布时间:2023-09-20 01:23:10作者:金刚经福音网

《西方确指》持经咒念佛之法、老病宜念佛

或问持经咒之法。菩萨曰:“所谓持经咒者,自持其心也,要在直明心地。若止云持得熟,诵得多,又念某经某咒某佛,谓我有大功德,而不能句句销归自性,又不能深解如来妙谛,谓可以获果证者,不见十字路口若无眼,若无足,若乞妇,若乞男,终日不住口念到夜,计其所持一岁何啻数十万遍,究竟是残疾者、求乞者,并不曾证得一毫果在。此何以故?只无解无行故耳。故知持是经,即当依是经而修行,又发大愿,或求生佛国,或求明心地,或发大智慧,或利济众生。俱仗如来广大弘通之力,以成就行人之愿。如是,方为持经、持咒、念佛。”

请看这一段。在第二大部分——正宗分里面,一共有五十六段。如果第十三段再细分八段,实际上有六十三段。我们先看第一段,是持经咒念佛之法。在法会上,一般都是弟子有请,菩萨来回答。当时有一个人就问怎么去受持经典,去持咒,有什么好的方法。觉明妙行菩萨开示,持经咒要有一个基本的认知。什么认知呢?所持的这个经、咒,就是你的心——“自持其心也”。这个大家一定要思惟到,经、咒是佛从他所证的法身理体——实相,流现出来的音声,或者说从实相般若所流现的文字般若。是让我们接受文字般若,生起观照般若;观照般若修行相应,就能够证到实相般若。所以实相般若、文字般若、观照般若都是我们当下一念妙明真心的体、相、用。

那么这样也就表明着:我们读诵经咒,念佛,不要用一般世间学知识技能的方式去受持。一般我们在世间学个什么东西,读诵什么东西,马上就会想到:“我要记忆,我要分析,我要概括,我要演绎。”它全体都是生灭心里面——心意识里面东西。但这个经咒是从实相般若出来的,实相是无相的,是清净的。经咒的这种清净性离开那种分别对待性,是我们要加以注意的。所以不能以分别、生灭的心来受持经咒。受持经咒就不要作用于意识逻辑思惟,而是要作用于我们的耳根圆通,把它念清楚,听清楚,引发我们本具的闻性。那个能闻之性就是实相,这个实相就是我们当下——一切众生的一个心——介尔一念心体,也是一切诸佛所圆满证到的心。我们一定要了解这个道理。

所以持经、持咒、念佛,包括这些佛号,全体就是实相,就是阿弥陀佛的心。这个阿弥陀佛的心就是我们本具的妙明觉心。通过念经、念佛是要直接开显,或者现量地展示我们的本觉心地。这是我们持经、持咒、念佛的一个基本认知。为什么我们说念佛、持经要至诚心?至诚心就是无分别的佛心的显现。要我们不去思惟它的意思,是说把它恭恭敬敬地念出声音,再认认真真地把它听进去;自听自念的过程,就引发我们自性的清净心;当我们的自性清净心显发出来,我们现量地对这个文字般若产生一种观照,就能默契于心。即便很熟的经典,有时候都要看着它——似看非看都可以。不能是“非得我要用心去记忆它不可”,那可能对直明心地都是有障碍的。

也不能把这个事作为一个任务:“哦,我念了多少遍,我就有大功德。”要知道数量只是一个手段,不是目的本身。这个手段有时候是需要的,但不要把手段作为目的。目的是什么?目的就是念得这句佛号能够销归自性,能够跟我们的自性相应。这是我们要注意的,相应有时候就表达为:以空印空,似水投水。我们能念的心是至诚恳切的——也是佛性的一个表达;所念的佛号全体都是阿弥陀佛法、报、化三身的功德——他的妙明真心。能念的心和所念的佛号相应,每一句佛号都销归到自性里面去,那这样就能深切地体会名号内在的含义,就能够激活这个名号的光明。阿弥陀佛果上的光明又能带起我们自性本具的光明,这就是“母子相会”——母光和子光的相会。那么这样的过程就可以暗合道妙,巧入无生,就可以了知阿弥陀如来的心——他愿心的本质内涵,就能接纳弥陀的愿力,就能了解净土经典所展示的那种事理、因果、性相的奇妙道理——真理。于是就能够获得往生净土——上品往生——快速成佛的果证。这是它的目的。

如果你恰恰不是这个目的,就是在数量上计较,对阿弥陀如来的愿心落在什么地方、本怀是什么,一概都不知道,这就很难获得果证。这就比喻在十字路口看到那些盲人,或者没有脚的残疾人,或者乞讨的男人、女人,他每天也在不住口地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一年到头念到底,也念了好几十万次啦。有很多乞讨的人也能念,但是他念的这个心态、目的是不一样的。我们前两年到印度去,印度有很多乞丐,那些乞丐知道这个黄皮肤的人——或者从中国去的、台湾去的——有些是佛教徒,他为了得到钱,马上就围过来:“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他就念佛。当然我们听了也很欢喜。但是他念阿弥陀佛目的:你给我钱,你给我钱。你要给钱他。他念阿弥陀佛不是求往生的;他虽然为了得很多钱,一天“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念念,但终究还是不能往生的。因为他不具足信、愿。他对阿弥陀佛名号没有理解,不知道阿弥陀佛名号是什么意思,也不是落实在念佛求往生的——“我是要得到一点钱的”。

要知道受持佛经,受持佛号,就应当依这个经典所开显的道理来落实在身、口、意三业上,落实在自己行持上。佛法不是在做学问,一个学者就是写了很多东西——著作等身,身、口、意三业体现不了佛法的精髓,根本就没有厌离娑婆、欣求极乐的心。一定要依照经典的教义来修行,又能从内心发起大的誓愿:或者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或者求大彻大悟,或者求佛开发自己的大智慧来弘法利生,或者使自己具有大的福报来住持救济众生的善业。那么依经修行你发的愿可以有种种不同,但实际上最核心的愿:一定要求生极乐世界

这些愿的圆满——这儿有句话是非常重要的——“具仗如来广大弘通之力,以成就行人之愿”。我们一切修行人要圆满修行的愿,一定要靠如来的力量加持——佛力加持。如果离开了佛力加持,修行是不得成就的,我们的愿是不能圆满的。我们千万不要以为:“我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人,我靠自己的力量就能解决一切问题。如果是靠他力好像觉得不好意思,觉得自己很低。”实际上我们这个时代的众生——一切修行人,就得要有忏悔心。我们还有什么呀?通身都是业力。我们离开了如来力量的加持将一无是处,我们修行一定不能成功的。这个话是斩钉截铁的,觉明妙行菩萨讲的这个话跟大乘佛法是非常相应的。《维摩诘经》里面文殊师利菩萨跟维摩诘大士的对话也谈到这一点——一切菩萨修行都要靠如来的力量。如来的加持力怎么靠得上?就是要在发菩提心、度化众生的过程当中靠上。建立这样一个基本的正见,而且用这样销归自性的方法来诵经,持咒,念佛,才叫真正持经,持咒,念佛。

这一段告诉我们几个要点:第一,经咒跟我们当下这一念心是不二的;第二是告诉我们解行一定要并进;第三是告诉我们要成就一定得仰靠佛力。我们看一段经文,都要把握它。看书要具“看书眼”,每一段有每一段的核心,每一句有每一句的核心。所以抓住这三个核心,基本上这一段就能够销解——就能理解了。

请看第二段。

天然老僧以久病不愈,欲入径山待死,投骨普同塔中。  菩萨曰:“汝欲住山待死,是无事讨事耳。汝愁几根老骨头没处安顿耶?不知眼光落地,直伸两脚,任他刀砍斧斫、火烧水浸,与汝无干。乃为它作久远计,亦太愚矣!且此身生前尚是无益,何况死后?汝今宜简省诸事,单持一句阿弥陀佛,念念不舍,阿弥陀佛便与汝为好伴侣,大限到时,现身接引,得生极乐。岂不愈入山待死耶?又生老病死是世间难免之苦,汝即久病,亦莫管它愈不愈,但一念一心,生也由它,死也由它便了。”

第二段是“老病宜念佛”。衰老了,生病了,最应该念佛。但是往往处在老病的时候,不能回光返照认知这个事情。由于我们有多生多劫的身见,老病的时候还是在身体上计较——摆在第一位。对这个要加以当头棒喝

。这是一个老和尚,叫天然,老和尚生病很久了都不能好,所以就动了一个念头,想到径山里面去等死,就把骨头放在普同塔里面——对他的身后之事都安顿好了。

这桩事情觉明妙行菩萨就开示他——实际上就是在喝斥他,因为在他久病的时候,都没有把念佛求往生的念头提出来。菩萨说:“你想住在径山等死,可不是没有事去找事情做吗?你还忧愁这几根老骨头没有地方安顿吗?”“眼光落地”就是死亡,一死亡,眼光就没有了,神识离开了,两脚伸直僵硬了。神识离开,这个身体还要什么?不就是一个物质现象吗?尸体吗?这时候就是其他的人用刀来砍这个尸体,用斧头来劈这个尸体,用火来烧,用水来浸,跟你有什么相干哪?你的本来面目——你的主人翁,跟这个尸体没有关系。现在不关心你的主人翁,还念念关心你的身体——尸体,为它作长远的计较,可不是颠倒吗?愚痴吗?本末倒置吗?应该去关心的主人翁不关心。而且这个身体在生的时候尚且没有什么利益——自己在这里病恹恹的,对他人,对社会一点好处都没有,何况死后。死后又有什么利益呀?!

先是棒喝折服,然后再告诉他方法。“在这个时候你应该做的事情,就是把其它的事务全部减免下来,单单念这一句阿弥陀佛。这才是你这个时候最应该做的事情,而且念念不空过——念念不离开这句阿弥陀佛。”这样你在念阿弥陀佛的时候,阿弥陀佛就在我们心中显现,阿弥陀佛就在放光加持。“阿弥陀佛就是你的最好的伴侣。等到你寿终的时候——生命终结的那一刹那,这个好伴侣——阿弥陀佛,就现在你的面前,拿着莲台接引,让你直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桩大事因缘比你要到径山等死不是强很多吗?更何况世间这种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是世间一切人都难以避免的苦难。”所以在这种生、老、病、死的当下,得要生起厌离心,生起欣求极乐的心。不能在老、病的时候这个正念提不起来,还是在关照自己的身体,还是关照死后怎么办这些——你就麻烦了。“在你生病长久的时候,也不管它能不能好,现在就是一心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样你命没有断——寿数没有到,念阿弥陀佛就能好;命终已到,就愉快地跟阿弥陀佛到西方极乐世界去。所以在念阿弥陀佛的时候,一心求往生,无论是身体好也好,身体不好也好,都随它去。”这叫“生也由它,死也由它便了”,就“一念一心”,念佛求往生就好了。这样是一个修行人的一种洒脱、一种般若的正见。只有破除身见,我们的心才能真正安立在名号求往生这种大愿上。

——2009年11月7日大安法师讲于秦皇岛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金刚经福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