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在中国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三大优良传统,这就是农禅并重,注重学术研究的传统,国际友好交流的传统。继承和发扬这三大优良传统,是促进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重要方面。
“农禅并重”,指的是佛教徒在生产劳动和宗教学修两方面必须并重,不可偏废,这既是古代中国佛教的丛林风规,也是中国佛教的优良传统之一。继承和发扬这种优良传统,是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重要方面。赵朴初老居士早在1983年就于他的《中国佛教协会三十年》的讲话中指出:“农禅并重”从广义上理解,“农”系指有益于社会的生产和服务性劳动,“禅”系指宗教修学修。两者不可偏废。他号召全国佛教徒在进行宗教学修的同时,要以“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精神,积极参加生产劳动和其他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实践。鼓励凡有条件的僧尼,都要依靠自己的劳动和工作的实践,做到自食其力;凡有条件的寺庙,都要依靠生产、服务收入和其他收入,做到以庙养庙。他特别强调,进一步发扬光大农禅并重的优良传统,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每一个佛教徒的光荣任务和应尽的责任。
“注重学术研究”,是中国佛教的又一优良传统。我国历代高僧所翻译的佛经和撰写的佛教著作,为我们留下了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的佛教学术研究和佛教文化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如中国佛教协会建立了佛教图书文物馆,收藏了大批的佛教文物和图书,开展了对《房山石经》的研究和出版;重新恢复和修缮了金陵刻经处,印刷,流通了大量的佛教经籍;创办了新会刊《法音》杂志,在海内外广泛发行,编印《法音文库》丛书;创办了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有计划的开展佛教文化学术研究,出版佛教文化书刊,以“办刊”、“出书”、“译经”、“编藏”等为工作重点,为弘扬佛教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现在,全国各地办有数十种佛教刊物,并创设了许多佛教文化研究机构,每年都会召开多次佛教文化思想研讨会,佛教界人士出版的佛教著作不下数百种,佛教学术研究之风初步形成。
几十年来,上海的佛教学术研究取得了相当成就。我们玉佛禅寺也十分重视佛教学术研究。已故方丈真禅长老生前曾出版了《玉佛丈室集》十集、《上海玉佛寺丛书》27种,以及《佛法·社会·人生》、《真禅禅藻集》等。还主编了《上海玉佛寺建寺一百十周年纪念特刊》、《持松法师论著选集》与《纪念文集》、《应慈老法师圆寂三十周年纪念文集》等,发行数十万册。
近年来,玉佛寺还复办了“弘一图书馆”和《觉群》季刊,《觉群》小丛书等,我个人也继承了真禅长老的传统,开始重视佛教学术研究。近年来,已先后在国内外佛教刊物发表习作数十篇。目前,我们还在积极创造条件,在寺内增设各种佛教文化设施,开展多种多样的佛教学术研究,为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开辟新的前进道路。
“国际友好交流”,也是中国佛教的优良传统,早在唐代,我国高僧西行东渡,在中国佛教友好交流史上树立了丰碑。其中最为著名的是玄奘大师和鉴真和尚。玄奘法师西行求法,往返17年,行程5万里,所履所闻138国,带回大小乘佛教三藏共五百二十卷,六百五十七部。又把《老子》和《大乘起信论》等译为梵文,传入印度。开创了佛教国际友好交流的新纪元。鉴真和尚东渡日本弘法,曾五次失败,第六次才取得成功。他除在日本开创了日本律宗,还带去了大量的佛经、佛像外,还带去了佛教建筑艺术、雕塑艺术,书法,医药学知识等。所有这些,都是在中日佛教友好交流史上留下了令人难以忘怀的篇章。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佛教的国际友好交流有了新的发展。我国佛教界同日本、泰国、斯里兰卡、缅甸、朝鲜、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以及欧洲、北美、大洋洲的一些国家和地区的佛教界都进行了友好交往。中国佛教协会曾派团出席了世界佛教徒联谊会的多界大会,多次出席国际性的宗教首脑会议和佛教学术会议,为国际友好交往谱写了新的篇章。
中国佛教界,发扬了国际友好交流的优良传统,积极开展种种友好交往活动,增进了中国人民同世界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促进了中外佛教文化交流和维护世界和平的事业。所有这一切,也都是促使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重要方面。
版权所有:金刚经福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