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福音网

我人生死之由来

发布时间:2022-10-11 14:25:37作者:金刚经福音网

  前言

  学佛主要在求离苦得乐,生死之苦冠于一切,同时也是为一切苦的根本,因为一切苦皆由生死而来的,没有生死就没有一切苦,生死不了怎能离苦得乐?所以常见一般学佛人,一开口便说要求了脱生死,这是莫怪其然的,生死既为一切苦的根本,那么生死一了则可远离众苦,而获到寂灭永安,所谓‘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而实现学佛的一大目的。

  如是观之,则知了脱生死确为学佛人的重要观点,但要了脱生死,当先明白生死之由来,和懂得了脱生死的方法,否则怎能了脱生死,而达到学佛之一大目的呢?

  一、生死缘起

  究竟什么是生死的由来?佛教说为十二缘起,谓生死有十二种之缘起,换句话说,此十二缘起为组成生死之要素。十二缘起亦名十二因缘,何谓因缘?因是亲因,如种子为能生之种;缘是助缘,如雨露人工等为助生之机。亦可说:事的起原为因,中间助成为缘。共有十二支: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此十二支,互相为因为缘,故称十二因缘。所谓无明缘行乃至生缘老死。此为一切有情生死的由来。现在先来解释无明的意思:

  (一)无明——就是不明,乃一切烦恼的总称。由最初的一念妄动障蔽本觉妙明,致使对真空实相理不能明了,因而妄生一切执著,此谓无明。要之无明就是迷惑心,到底迷个什么?迷了我法二种空理。众生不了五蕴幻化不实,妄执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是为我执无明;不了诸法缘生无性之理,妄执万有现像为实法,是为法执无明。所谓内执根身以为我,外执器界以为法。迷了我、法二空的真理,所以叫做无明;此为迷真所起的一念不觉。

  按无明有根本无明和枝末无明两种:

  (1)不明理性之空,谓之迷理无明(不知真空实相离相之理)——根本。

  (2)不明事相之假,谓之迷事无明(妄见万法为实有)——枝末。

  所谓迷理无明,乃指一念妄觉障于中道实相之理,使之不能显发;迷事无明,是指见思烦恼障生死之事,使之不能出离三界。凡外不明真谛理,著于邪见,名为见思无明;二乘不明俗谛理,著于空寂,名为尘沙无明;权教菩萨不明中谛理,著于二边,名为根本无明。总之,迷真谓之根本无明,起妄谓之枝末无明。

  (二)行——是造作义,指一切行为,此为依无明而造出善恶业。

  (三)识——就是业识——第八识(是人生的总报主)。此识随业受报,为过丢业力所驱,挟持所造善恶种子而来投胎,于有缘的父母,当其交媾时,四周黑暗,唯见一幕淫剧,遂于明相发现处,以神识聪利而刹那即到父母身边,那时昏昏迷迷,忽起一念爱心(男的则爱母憎父,女的则爱父憎母),流爱为种,纳识为胎(流一念爱欲心为受生种子,于父精母血之中而成胞胎,将此神识处于臭秽胎狱之中)。啊!惨了!生死的祸根将此演成,一切众苦跟在后面而来,此为投胎最初的第一念。

  (四)名色——名指心识(即神识初投胎时之谓),色指形体(即父精母血混成之肉团)。由于一念爱染投入母体为名,揽父母赤白二谛而成胎为色。所谓心物和合而成胎,胎相初成叫做名色(此为胎中精神物质初备之相)。因为初投胎时,六根未成。识心不能显发其了别功能,但有心的名称而没有心的作用,所以不称为心,只称为名;初投胎时,形体未全,五官未具,不便称身,故单称色。此为婴胎初凝,还没有完成六根的一个阶段(人,生在胎内,生育之次第分为五位;第一七日名羯罗蓝位,又云歌罗逻,译为凝滑,或云杂秽——父母之精血,初和合而成的一团凝滑之秽物。第二七日为,頞部昙位,译为疱,经过二七日的渐渐增长而成为疮疱之形。第三七日名闭尸位,译为软肉,经三七日渐成软肉之质。第四七日名为羯南位,译为坚肉,经四七日渐成坚固之肉。第五七日名钵罗奢位,译为肢节,又名形位,自神识投胎后至五个七日,才生诸根形,四肢差别,以上皆属名色位所摄)。

  (五)六入——六根。在母胎十个月的中间,由名色渐渐成长到六根完备,于出胎后对六尘境有互相涉入的作用,故名六入(自第五七日形位后,渐具根相,至第六七日名发毛爪齿位,第七七日名具根位,六根初成。从名色、六入至出胎,中间总有三十八个七日,皆属胎中位)。此为有情一生受用之自体。

  (六)触——接触。根尘和合而成触。指出胎后六根与一切外境之接触。当小孩二三岁时,天真纯朴,六根对境但起单纯之知觉,尚未有憎爱的分别。此为六根交际一切外境的一种作用。

  (七)受——领受(领受所触之境)。根境相对于违顺二种境界上,生起苦乐二种感觉谓之受。当四五岁至十岁时,年纪稍长,知识潮开,知道接受一切境界,对于饮食、衣服、玩具等,都有所求,且能分别好丑,唯不生贪爱之心耳。此为对境所起的一种情感。

  (八)爱——贪爱。对于所对境,能起贪爱。当十一、二岁至十八、九岁时,年将成人,欲望既开,对于五尘欲境,心生贪著,唯尚未广遍追求,虽单举爱字,其实亦含有憎字在内,所谓‘遇顺境时则起贪恋之心,遇逆境时则起憎恶之心’。此为对境所起的一种贪染心。

  (九)取——妄取。二十岁后贪欲转盛,于一切境,广为追取,虽单举取字,实则亦含有舍字在内,所谓‘遇可爱之乐境,则念念贪求,必尽心竭力以求得之而后已;遇可憎之苦境,则念念厌离,必千方百计以图舍之而后已’。此为爱染欲境的一种趋求(前之无明是过去惑,今爱取二支为现在惑,同时又为未来因)。

  (十)有——业。有因有果之谓,由前际因(爱取),生后际果(生老死),由业力牵引而因果不亡,遂演成三界轮回的事实来。换句话说,由爱取二者所驱使,遂去造作种种有漏之业,以感未来生死之果报。果报的范围虽广,要之不出依正二报。依报即是欲有(欲界)、色有(色界)、无明有(无色界)。正报即是本有(现在之身)、中有(中阴身,此身已死,后身未成,于此中间所受化身,谓之中阴身)、后有(后世受生之身)。欲等三有为受生处之依报,本等三有为所受身之正报,(前‘行J指过去业,今‘有J指现在业,虽属现在,却为未来生死苦果之因)。此为所作业力感报的一种规定。

  (十一)生——受生。以现在所造之业为因,依因感果,必招来世受生——在四生六道中受生(此生之一支通因通果,若对前之爱取有三支而言,则属未来受生之果;若对后之老死一支而言,则属未来感果之因)。此为未来受报的一种活动。

\

  (十二)老死——老耄和死亡。诸根衰败叫做老,身坏命终谓之死。既有生就不能不死,则四大幻躯自然从少至老,由无常转变必至于死,如燃香相似的渐渐消殒;要想永生不死而常壮不老是绝对不可能的(老死本来二事,何故合为一支?因为老不一定有的,如一般夭殇者,则不历此阶段,故与死合为一支)。此为未来受报的一种结果。

  总之无明是无始一念不觉,障蔽真心的一种虚妄(过去惑);行是依无明妄惑而造出一切业因(过去业);识是依造业而受现世投胎之第八阿赖耶识(业报生);名色是神识依父母精血,心身渐次发育的一种状态(约初受胎时言);六入是在母胎中六根初成的名称(约住胎言);触是六根与六境接触不起憎爱的一种作用(约出贻后言);受是对境分别苦乐的一种感觉(五六岁后的作用);爱是对境生起的一种欲望(十四五岁后的作用);取是广求五欲的一种作用(二十岁后的作用);有是由贪爱而造成的一种业力(作业成就);生是依著所造的业力去受报投生的一种事实(依业受报);老死是由无常转变而六根败身亡的一种现相(生命结果)。

  还可说:无明是一切烦恼的总头目;行是生死的创业者;识是生死的责任者;名色、六入是生死的业报身;触、受、爱、取是生死的犯罪者;有是生死的承罪者;生、老是生死的受刑者。十二因缘的意义大约就是这样。但怎样叫做无明缘行,乃至生缘老死呢?扼要的说,为了‘无明\’不觉的愚昧性所使,迷于声色货利之中,处处颠倒取著,因而做出一切不合法不合情的‘行为\’来;此则因无明而引起一切作业——行,故曰无明缘行(缘是生起和引起的意思)。有了过去所造业因——行——牵识(业识)受报,此则因行而引起业识的投胎,故曰行缘识。有了业识投胎,自然组成形体,此则因业识而引起名色的成立,故曰识缘名色。有了名色,自然渐备六根,此则因名色而引起六入的构成,故曰名色缘六入。有了六根,自然能与一切外境接触,此则因六入而引起接触的作用,故曰六入缘触。既有了接触,自然对顺境为乐受,对违境为苦受,此则因触而引起苦乐的感觉(受),故曰触缘受。既有了苦乐的感觉,自然乐则生爱,苦则生憎,此则因受而引起贪爱的情绪,故曰受缘爱。既有了贪爱,因而开展欲心,广为追求妄取,此则因贪爱而引起妄取的活动,故曰爱缘取。既有了妄取,自然广为造作,而受业力的支配,此则因取而引起业有的规定,故曰取缘有。既有了现在业因,必受未来果报——六道受生,此则因有而引起带业受生,故曰有缘生。既有了生命,自然由老至死。于中免不了一切忧悲苦恼,此则因生而引起老死忧悲苦恼的结果,故曰生缘老死忧悲苦恼。这就是组成生死之缘起,亦即是我人生死之由来。现在不厌麻烦,再来反复检讨一下,使人容易明白:

  人生为什么有忧悲苦恼,它到底从何而来?乃由无常转变的老死而来的(人生最悲哀而痛苦者就是老死);它——‘老死\’又从何而来呢?是从投‘生\’来做人而有的(因有了生的生命自然有结束生命的老死),然何故要投‘生\’?即由所作而规定了的业‘有\’牵引而来的(既有业因,当然要依业受报而来投生,所谓负债须偿),‘有\’又从何而来?是由妄取而来的(因为有了妄取才会去妄造有的业因),为什么要去‘取\’?是被贪爱心所驱使的(如没有贪爱就不去取),‘爱\’又从何而来?是从领受而来的(如不去领受则贪爱从何为起),‘受\’又从何而来?是从六根接触六境而来的(根不接境自然没有领受),‘触\’又从何而来?是从六入而来的(没有六根怎能去接触尘境),‘六入\’又从何而来?是从名色而来的(没有心物和合的名色,怎能成就六入的作用),‘名色\’又从何而来?乃由阿赖耶识去投胎而有的(若无业识揽父精母血而成胎,怎有名色的成立),业‘识\’又从何而来?是由各人行为上所造出来的业,识被业牵而入胎(正如凭罪状而入狱,若无业力自然不会牵识受报为投胎),‘行\’又从何而来?是由‘无明\’迷惑心所驱使去妄作胡为而成业行(心不迷惑,自然不会妄作胡为)。

  反过来说,要怎样才能没有老死忧悲苦恼呢?当不去受生,要不受生,当不造业——有,要没有业,当不妄取,要不妄取,当不妄为贪爱,要不贪爱,当不妄为领受,要不受,当不妄为接触,要不触,当勿妄用六根(六入),要无六入,当勿产生名色,要无名色,当空业识,要空业识,当不妄作行为,要不妄作,当破无明,无明一破则生死自休。讲到这里非仅明白我人生死的由来,同时也知道生死的罪魁就是无明。

  二、解脱生死的方法

  无明既为生死罪魁,那么,想求解脱生死,当先断无明为下手工夫,犹如擒贼必先捣其巢而擒其王,方能克尽全功,这是一种最恰当的譬喻。然而要怎样来灭除无明,了脱生死?当用般若观照力,照知无明无自性,乃是我人真心上的一种虚妄,本非实体,因凡夫不觉故被其所迷,才妄造一切恶业,妄受生死等苦。今既了悟无明虚妄,当体即空而不被所迷,则无明无法活动,此则灭无明也。无明一灭则真心显现,于是对于一切事理都能明白不昧,自然也就不会迷执我法二相,而生种种颠倒取著去妄造一切恶业的行为(无明灭则行灭)。既不造业,那还有依业受报的业识呢(行灭则识灭)?没有业识,自然不会投生入胎的名色(识灭则名色灭)。既无名色,则安有六入的构成(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既无,谁去接触(六入灭则触灭)?没有接触,怎能领受(触灭则受灭)?领受既无,便不生贪爱(受灭则爱灭)。既无贪爱,怎能妄取(爱灭则取灭)?既不妄取,自无有业(取灭则有灭)。既无有业,谁去投生(有灭则生灭)?既不投生,那有老死(生灭则老死灭)?所谓前者灭除,则后者不起,故曰无明灭则行灭,乃至生灭则老死灭。盖无明为生死根本,所以一灭了它——无明,其余十一支则不断而自灭了。这好像砍树一样,从根砍断,则全树皆倒。

  如不善修观法者,玆再举念佛一法来说,念佛也就是能断无明,了脱生死的一种胜妙法门。所谓贪嗔痴三者谓之根本无明,能够一心念佛,万缘放下,则不起贪心;一心念佛,慈心发现,则不起嗔心;一心念佛,正念昭彰,则不起痴心,故念佛能破无明烦恼就是这种道理。

  我人如肯发心念佛,求生净土,俱足信愿,一心专念阿弥陀佛,临终必定蒙佛接引而往生净土,得花开见佛而证悟无生,从此便可永断烦恼,永了生死,毕竟成佛!至此田地,还有什么无明可断,生死可了呢?

  结语

  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时度此身?我人既知生死之苦,欲求解脱者,则当赶快发心念佛,求生净土,以期即了生死,永断众苦,否则长夜轮回,生死无尽,那就冤枉极了。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金刚经福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