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福音网

佛法:“念佛三昧”指的是经义通达、觉悟无碍的清净境界

发布时间:2024-02-13 01:24:00作者:金刚经福音网
佛法:“念佛三昧”指的是经义通达、觉悟无碍的清净境界

都知道楞严经是一部重要的佛说经典,楞严经自中唐传译以来,历代大德多有注释。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对于一直使用白话文的我们来说,文言文是绕口而难懂的,但是其实相对于文言文,白话文的使用历史更短。那么在以前习惯于使用文言文的古人在学习佛经时,应该是比我们更为便利,古人读佛经会不会就像我们读白话文小说一样地简明易懂呢?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对于古人来说,佛经是不需要再加注释的。因为译本才会是最接近于原著思想的行述,而实际中的情况是对佛经的注释历代都有,为什么会出现对同一部佛经的反复注释呢?这说明了即便是习惯于使用文言文的古代,对文言文的解读也是会有歧义的。

跟白话文相比,文言文的特点就是用字简洁而含义丰富。对于学习佛经的人来说,佛经中包含的真实含义,其实可以说是一种未知的含义。那么对佛经的解读就更会是因人而异,因为每个人的习气是不一样的,在不同的习气左右下,所品味到的佛经含义也就必定会有不同。也就是说,所有的解读中都会带有习气的影子。既然是带有习气的影子,那就不能断言一定会正确地与原意相符。所以呢,只要是用心地读过佛经的人,都会觉得自己应当对所读过的佛经,做个新的注释——一个自以为更为合理的注释。

或许除了佛陀之外,其他人对经义的理解都不可能圆满。那么我们难道就该放弃对经义的理解与解读吗?个人觉得虽然不会圆满,但是对经义的理解过程,其实也是自净其意的过程

。对经义的思考过程中离不了对六根纳受的分析。对佛经经文的读诵、思考、解说,其实就是个都摄六根的过程,是净念相继的三摩地。(读诵佛经时摄取眼、耳二根,解说佛经时摄取鼻、舌二根,思考经义时摄取身、意二根)

“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学习过楞严经的人一定会觉得眼熟。对了,“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就是来自楞严经第五卷,大势至法王子述说圆通法门的那段章节。或许你会说了,大势至法王子的圆通法门是“念佛三昧”,既然是“念佛三昧”那就是“念佛号”,怎么会是读诵佛经、解说佛经、思考经义呢。

那么“念佛三昧”中的“念”字,真得就该是读诵的意思吗?或许在白话文中,“念”字更多时候表达的就是“读诵”的意思。而在文言文中,“念”字的本意是:“常思、思考”。而在文言文中,“读诵”的意思,就是直接用“读诵”二字来表达的。其实在楞严经的经文中也是反复出现有“读诵”二字的。鉴于译经所需的严谨,同一部经文中,一定不会用不同的字眼来翻译相同的含义。所以呢,楞严经文中“念佛三昧”的“念”字,一定不会是“读诵”的意思。

楞严经云: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这说明了不必再行借用其他方便,只要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自然能得心开意净。也就是说,只要听从大势至法王子的,净念相继都摄六根,则此方即为净土,何需更觅极乐。若是还需要有极乐方便,那经中就不会说“不假方便”了。

或许你会说“念佛”并不只是简单地念佛号,而是“心忆口持”。那么在经文中用“若诸众生,心忆口持”,岂不是比“若众生心,忆佛念佛”更为明了无误。小编我觉得,忆佛是受持佛法的意思,而念佛是觉悟经义的意思。“念佛”表达的是向佛看齐的意思。怎么向佛看齐呢?经义通达,觉悟无碍。也只有让自己向佛看齐,努力做到经义通达、觉悟无碍,才能真正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吧。“经义通达、觉悟无碍”才是“念佛三昧”的境界。

愿佛佑吉祥

弟子周襄写于离生别苑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金刚经福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