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迪达尊者 著
钟苑文 译
在禅定中,我们于身心上寻找一种深刻、清明与精确的觉知,
这直接的觉知会对我们展现生命的真理——身心相续的本质,
我们对「常」就不再存有幻想,而从「身心非苦」的幻想中解脱。
禅定与戒律的关系
修习禅定,并非为了获得别人的赞叹,相反地,是为了促进世界和平。
我们努力领会佛陀的教法,同时也接受信赖的老师指导,希望自己也能达到如佛陀一般的纯净境界。一旦明了,这份纯净原本就存在于自心,我们便可鼓励他人 ,并分享此佛法与真理。总结佛陀的教法,可分成戒、定、慧三部分。
首先会先提到戒,因为它是其它两者的基础,其重要性再如何强调也不为过,缺少戒便无法进一步地修习。对在家人而言,基本须持守的是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遵守五戒能培养人基本的纯净,使修习较易有所进展。
﹝戒律来自于人类基本的感觉﹞
戒律并非佛陀传下来的一套命令,也无须限制于佛教的教法之内,事实上,戒来自于人类的基本感觉。例如,假设我们有股突如其来的怒气,很想伤害别人,但如果易地而处,并如实深思原本想做的事,便很快会回答:「不!不要这样对待我,那是多么残忍又不合理!」假若我们对要做的事有这种感觉,那么,可以确信此事是有害的。
如此看来,道德可视为我们与其它人相同感觉的显现。当我们了解被伤害、不受呵护与照顾的感觉,就会开始避免伤害别人,也会决定说实话,避免恶口、妄语或毁谤。随着戒除愤怒的言行,粗重、不善的心就不再生起,或至少慢慢减弱,并降低出现的频率。
当然,愤怒并非我们伤害别人的唯一原因。贪欲也会让人尝试以非法或不道德的方式,侵占某些东西;或者,性欲也会让人去追求别人的伴侣。同样地,如果我们顾及这样做会伤害别人,就会努力避免屈服于淫欲。
即使只是微量的酒精,也会让我们变得不敏感,而容易被粗重的贪或瞋动机所支配,有些人便为毒品或酒精辩护,而说它们是无害的。相反地,它们非常危险,甚至会使善良的人变得忘失。就如罪犯的帮凶一般,酒精开启了众多问题之门,从语无伦次到爆发不可思议的狂怒,甚至发生害人害己的过失,每个酗酒者都令人无法预测。因此,戒酒是个保护所有其它戒行的方法。
对那些想更进一步持戒的人而言,还有在家的八戒与十戒、出家尼众的十戒,以及比丘的二二七条戒。
﹝持戒有助于禅定﹞
在禅修期间,改变某些行为是很有用的,有助于强化禅修。禁语与禁欲分别是正语与性行为的适当表现;要吃得清淡,以避免昏沈,同时还可削弱对食物的欲求。佛陀建议中午以后直到隔日清晨禁食,如果很难做到,只能在午后吃一点。这样可多些时间练习,或许还可发现,佛法的滋味胜过世上一切滋味!
洁净也有助于培育内观与智慧。你要洗澡、修剪指甲与头发,并注意排便的规律性,这是大家所熟悉的内在清洁。于外在上,你的服装与寝室则应保持整齐清洁。如此奉行,可以让心清晰与敏锐。当然,你也不能沉迷于洁净,以禅修的情况来说,装饰品、化妆品、香水与花时间美化、修饰身体,都是不恰当的。
事实上,世上没有任何装饰品胜过纯净的行为—戒,没有比戒更具保护性,也无其它基础能让内观与智能之花绽放。戒带来一种美,不是涂抹在外表的美,而是发自内心并映照于整个人身上的美。这适用于任何人,不论年龄、身分、家境,是四季通用的装饰品。因此,请确保这项美德清新且具有活力。
然而,即使净化言行到一个相当的程度,戒也还不足以驯服心。我们需要一个方法,好让心灵成熟,帮助我们了解生命的本质,同时让心获得更高层次的体会,这方法即是禅修。
禅修的基本指导
﹝一、坐禅﹞
◎选择持久又舒服的姿势
佛陀建议我们,不论是森林里的一棵树下,或其它安静的地方都适合禅修。他说禅修者应安详地结跏趺坐;如果盘腿而坐确实有困难,也可以用其它坐姿;而背部有毛病的人,坐在椅上也无妨。为了使心达到真正的祥和,我们必须要确保身体处于祥和的状态,因此,选择可以持久又舒服的姿势十分重要。
坐时背部要挺直,与地面成直角,但不要太僵直。坐姿挺直的理由显而易见,因为拱起或弯曲背部,很快便会感到疼痛,且在无其它支持下努力保持端身正坐,便可精力充沛地禅修。
◎觉知呼吸时腹部的起伏
闭上双眼,把注意力集中在腹部,自然呼吸,不要用力,不急不缓,只是正常呼吸。你会渐渐觉知到一些感受——吸气与呼气时分别感觉腹部的起伏。现在要更敏锐地对准目标,确保心专注在每个完整的过程中,觉知腹部开始膨胀时的所有感觉,并在中间结束阶段都保持稳定的专注;然后,觉知腹部收缩时的感觉,从开始直到结束。
我们描述腹部的起伏虽然有开始、中间与结束,但这只是为了要让你明白,觉知应该要持续且彻底,并非要你将整个过程分成三段。你必须仔细注意每个动作,从开始直到结束,把它视为一个完整的过程、一个整体。不要以一种过度集中的心盯着感觉看,尤其别想察明腹部的动作如何开始或结束。
禅修很重要的是,一方面要精进,同时也要有精确的目标,这样心才会直接而有力地与感觉接触。一种有助于精准与正确的方法,是在脑海里轻柔地注意觉知的所缘,温和地在心中默念着感觉,例如「起、起……伏、伏。」
◎拉回散乱的心
有些片刻心会散乱,你开始打妄想,这时,注意你的心!觉知你正在想的事,让自己清晰明白,安静地注意它,在心中默念:「想、想」,然后回到腹部的起伏。
要将同样的练习运用在其它觉知的所缘上,它们在六根门——眼、耳、鼻、舌、身、意任何一门生起。虽然大家都很精进练习,但没有人能永远完全地专注于腹部的起伏,其它所缘必然会出现,甚至渐渐明显。因此,禅修的范围包括我们所有的经验——色、声、香、味、触与法所缘,如想象的影像或情绪。当任何一种所缘生起时,就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它们之上,并在心中温和地「说」出它。
禅坐时,如果有其它所缘强烈影响觉知,而使注意力从腹部的起伏离开,就必须清楚注意它。例如,有个很大的声音在禅修时响起,在响起时就要立即警觉地注意它。将觉知声音当作是个直接的经验,并轻轻地默念「听、听」,将它简明地指认出来。当声音渐渐减弱,不再明显,就回到腹部的起伏。这是禅坐要遵守的基本原则。
在心中默念时,无须使用复杂的语言,最好是一个简单的字,对眼睛、耳朵与舌头等根门而言,只要简单地说:「看、看……听、听……尝、尝。」而身体的感觉,则可选择稍有叙述性的词语,例如温暖、压迫、僵硬或移动等。法所缘出现时,则是种令人迷惑、变化万千的呈现,但实际上仍可以简单区分为几类,例如思考、想象、记忆、计划与形象化等。但千万记住,在运用默念的方法时,目标不在于获得词汇的技巧,而是要帮助我们清楚觉知这些经验的实际特性,而不会渐渐深陷于经验本身,它可以发展心的力量与专注。在禅定中,我们于身心上寻找一种深刻、清明与精确的觉知,这直接的觉知会对我们展现生命的真理—身心相续的本质。
◎一整天都可连续不断练习
禅修无须在一小时的禅坐后便结束,而是一整天都可以连续不断练习。当你起身时,要审慎地注意——从想要睁开眼睛开始,「想要、想要……睁开、睁开。」去经验心中想要的,然后去感受睁开眼睛的感觉。继续以充分的观察力,审慎且精确地注意着,从每个姿势的转变,直到站起来,开始走路为止。整天当中,你要觉知,并专注在所有的活动上,例如伸直手臂、弯曲手臂、拿起汤匙、穿上衣服、刷牙、关门、开门、闭眼、吃东西等。所有活动都要审慎地觉知,并轻轻地默念。
除了熟睡的几小时之外,你都要在醒着的时刻中,继续努力保持正念。事实上,这不是一项沉重的工作,只不过在坐着、行走时,简单地观察任何所缘的生起。
﹝二、行禅﹞
◎行禅能发展觉知的平衡性、准确性与专注的持久性
在禅修期,通常以相同的时间,一整天交替进行坐禅与正规的行禅。一小时是段标准的时间,四十五分钟也可以。对正规的行禅来说,禅修者可选择一条大约二十步长的小路,循着步道慢慢来回行走。
在每天的生活中,行禅也是很有帮助的。禅坐前的一小段时间,例如十分钟,进行正规的行禅,对心的专注很有帮助。除此之外,行禅所发展的觉知对我们很有帮助,因为身体在一天之中,总是四处活动。
行禅会发展觉知的平衡性、准确性与专注的持久性,在行禅时可观察到很深奥的佛法,甚至获得证悟!事实上,不在禅坐之前行禅的行者,就如开部耗尽电池的车一样,很难在坐禅时启动正念的引擎。
◎将心系在走路的感觉上
行禅由注意走路的每个步骤组成,如果走得相当快,则注意腿部的移动,而在心中默念:「左、右、左、右。」并觉知整个腿部的实际感觉。如果走得慢,就要注意每一脚的抬起、移动与放下,不论任何一种情况,都要努力完全把心系在走路的感觉上。当你走到步道尽头,立定、转身再度开步时,都要注意有什么动作发生。
除非遇到地上有障碍物,否则不要低头看脚,在你致力于觉知感觉时,心中留存着脚的影像,对你并无助益。你要专注于感觉本身,而那不是视觉的。对很多人来说,当他能纯粹地认知诸如光、痛、冷、热等身体的所缘时,这是个了不起的发现。
通常我们将行禅分成三个不同的动作——将脚抬起、移动、放下。为了维持精确的觉知,我们清楚地区分这些动作,在开始时,心中轻轻地默念每个动作,并让觉知确实清楚、有力地跟随,直到动作结束。有个微细的重点是,当脚开始向下移动时,就要立刻注意放下的动作。
◎发现感觉中的新世界
让我们想一下抬脚的动作,我们都知道它的传统名称,但在禅修中,重要的是要洞察并了解传统概念背后,整个抬脚动作的本质,从想要抬脚开始,继续经历实际的过程,其中包含着许多感觉。
我们精进于觉知抬脚,不要过度去感觉,也不要由于感觉太弱而失去目标,心清晰而准确地瞄准所缘,有助于平衡精进。当精进趋于平衡,同时目标也很清晰时,「念」就会坚实地建立在觉知的所缘上。只有在这三个要素——精进、准确性与念——都存在时,定才能发展。当然,定是心的集中、专一,其特相就是使意识不会散乱或涣散。
当我们的觉知愈来愈接近抬脚的过程,就会看到它好像成排的蚂蚁爬行过马路一样,远看似乎是条静止的线;近看时,它开始摇晃、颤动;再近一点,则分散成一只只蚂蚁。于是我们知道,原本整条线的概念只不过是个幻觉,才清楚明白它是由一只只蚂蚁连接而成。
如此,从始至终,准确地看着抬脚的过程,那么,慧心所便会更接近观察的所缘。当慧愈接近时,就愈看得见抬脚过程清楚且真实的本质。这是人类心智一个令人惊异的事实——当慧经由观禅而生起并加深时,存在的实相就会以明确的顺序显现出来,随着慧的进展,禅修者便能知晓这顺序。
禅修者最先经验到的慧,常常是开始明了——并非藉由智力或思考力,而是相当直觉的—抬脚的过程是由不同的心法与色法所组成,两两成对,一起发生。身体的感觉(色法)与觉知(心法)结合在一起,却又彼此不同。我们会开始看到一连串内心所发生的事件与身体感觉的全貌,而且能了解心法与色法关连的因果关系。
我们会非常鲜明且实时地看到心法如何引起色法——当想要抬起脚,身体移动的感觉便开始了;也会看到色法如何引发心法——当身体感到非常热时,就会想走到有遮荫的地方行禅。这种对因果的领悟可能有很多不同的表现形式,对我们而言,当它生起时,生命就会显得比以前单纯多了,只不过是一连串心法与色法的因果相续。这是传统内观发展中的第二个慧。
随着定的发展,我们可以更深入看到,抬脚过程所发生的现象是无常的、无我的,且以难以置信的速度出现后消失。这是慧的下一个层次,也是有关存在的下一个观点,它是由定的觉知而成为可以直接看到的能力。这些色法背后并没有「人」,它们生起与消逝,根据因果法则,是个「空」的过程。这移动与实体性的幻觉就如电影,就一般的了解,它充满着人与物体,与真实世界无异,但若把电影的速度放慢,就会看到它实际是由一格格底片的静止画面所组成。
◎透过行禅发现正道
当人在单独的抬脚过程中保持正念时——当心随着动作,以念洞察所发生事情的本质时——佛陀所教导的解脱道,便在当下开启。
佛陀所说的八正道——众所周知的中道,包含八个要素——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与正定。在正念强时的每一剎那,八正道中的五个要素——正精进、正念、正定、正思惟,都会活跃在意识中,同时由于我们开始对色法的本质有所领悟,正见也会生起。八正道中的这五个要素同时生起时,心便完全地从各种烦恼中解脱。
在运用纯净的心洞察正在发生事物的本质时,我们就不再受愚痴所束缚,而只看到现象的来去。当慧使我们对因果作用的过程有了直觉的理解,明了心法与色法如何彼此相关,我们对「法」的本质便不再存有错误的观念。由于看到每个所缘只持续一剎那,我们对「常」就不再存有幻想。也因为了解无常与其背后潜藏的苦,我们就会从「身心非苦」的幻想中解脱。
直观「无我」,让我们不再骄慢,且从有个恒常自我的邪见中解脱出来。在仔细观察抬脚的过程时,我们看到身心的苦,因此,不会再受渴爱的束缚。有「不灭之法」(the
perpetuating
dhammas)之称的三种心的状态—我慢、邪见与渴爱,会在轮回中让存在永恒不灭,轮回是渴爱与苦的循环,是由对究竟真理的无明所造成。审慎地专注于行禅会击毁这「不灭之法」,让我们接近解脱。
你会发现,专注于抬起脚,竟有那么多令人难以置信的可能性!而它只是出现在向前移动脚,然后放在地上而已!当然,以上在行禅指导中,对觉知的深度与细节的描述,也适用于禅坐时专注于腹部动作,以及其它所有身体的动作。
◎行禅的五大功德
佛陀描述行禅有五项额外而特别的功德。首先,常练习行禅的人,可以增强长途旅行的耐力,这在佛陀时代特别重要,当时的比丘与比丘尼,除了双脚以外,没有其它交通工具。今日禅修的你,可以试着想象自己是位比丘,而思量这个能增强体力的功德。
行禅的第二项功德,是增加禅修本身的耐力。行禅需要双倍的精进,除了用来抬脚的一般机械性的精进之外,还需要心的精进来觉知动作——这正是八正道中的正精进。如果这种双倍的精进持续在整个抬脚、向前与放下的动作中,必能强化有力而稳定的心的精进能量,每位行者都知道,这对修观十分重要。
第三,据佛陀所说,坐禅与行禅之间的平衡有益健康,两者交替,会使练习的进步速度加快。显然地,生病时很难禅修,坐太久会导致许多身体失调的状况,但交换姿势与行禅的动作,会使肌肉复苏,促进血液循环与预防疾病。
行禅的第四项功德是帮助消化。消化不良会导致很多不舒服的感觉,因而成为修习的障碍。行禅能促进肠胃蠕动,保持通畅。饭后与禅坐前应该要进行一段行禅,以驱逐睡意。在早晨起床后立即行禅,也是建立正念的好方法,同时还能避免在一天的第一段禅坐时就打瞌睡。
行禅最后(但并非最不重要)的一项功德,是建立持久的专注
版权所有:金刚经福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