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福音网

印度菩萨怎么变成了中国和尚?为什么人们如此崇拜布袋弥勒?

发布时间:2024-07-18 01:24:15作者:金刚经福音网
印度菩萨怎么变成了中国和尚?为什么人们如此崇拜布袋弥勒?

在我们大部分人的印象中,很小就知道有弥勒佛和观世音。因为在中国,这二位的知名度要高于佛祖与其他菩萨,但很少有人知道中国版的弥勒佛——布袋和尚。布袋和尚名契此,五代后梁时人,世籍姓氏不详。八岁来到奉化长汀,由农户张重天收养成长,号“长汀子”。出家后,常以杖荷一布袋而得名。

早在五代时期,雪窦寺就是布袋和尚讲经弘法之地。雪窦寺,全称雪窦资圣禅寺

。据资料介绍,雪窦寺开创于西晋元康元年(公元291年),距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初名瀑布院,建于千丈岩瀑布口附近。唐会昌元年(公元841年),迁建今址。到了宋朝,雪窦寺进入了全盛时期,宋真宗二年(公元999年),御赐“雪窦资圣禅寺”寺名,一直沿用至今。

布袋和尚圆寂后,首先被中国东南地区信众奉为弥勒转世,成为释迦牟尼的接班人——“未来佛”的化身,雪窦山因此成为“大慈弥勒菩萨应迹之地”。

进入宋代,杭州飞来峰别开生面的圆雕布袋弥勒石像经典面世,举国弥勒形象几乎从此定型。从上世纪30年代起,雪窦山被中国佛教界认定为弥勒佛道场。近代佛学泰斗太虚大师和当代佛教领袖赵朴初居士,相继力推雪窦山为中国佛教第五大名山。

此外,布袋和尚的出世之地奉化境内的长汀村洪郎潭、济世之地岳林庄禅寺、出家和圆寂之地岳林寺、归葬之地中塔寺,也经修葺或复建,向信众与游客开放,由此形成了完整的“弥勒圣地”景系。2008年11月8日,宗教表征与人间情态兼容的雪窦山露天弥勒大佛横空出世,以它为核心的大佛景区正式开放。一年一度的雪窦山弥勒文化节,更令弥勒圣地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急剧提升。置身于这样的氛围中,就有了更多谜团想要在这里找到答案,印度菩萨怎么变成了中国和尚?这个布袋和尚到底是怎样一个人,为什么值得人们如此崇拜?其实这些问题都能在雪窦寺找到答案。

佛教分小乘和大乘,小乘主张自我修行了却烦恼,其信徒俗称自了汉;大乘主张不仅要通过修行解脱自身烦恼,还要普度众生,其实践者尊称菩萨。佛教由印度传入中国后,与中国固有文化相碰撞,小乘细微,大乘盛行。自汉至清,逐渐形成四大佛教名山、四大菩萨应化道场,即山西五台山的文殊菩萨道场、四川峨眉山的普贤菩萨道场、浙江普陀山的观音菩萨道场、安徽九华山的地藏菩萨道场。在佛教史上,弥勒菩萨为释迦牟尼大弟子之一,地位等同文殊、普贤、观音、地藏等大菩萨,但在中国却没有公认的应化道场。由哪座山来填补这个空白成为第五大佛教名山呢?自称是弥勒道场的除了奉化雪窦山,还有贵州铜仁梵净山。梵净山海拔2000多米,寺院群落庞大,弥勒道场的佛教活动始于隋唐时期,近年来还规划建设了1000亩的佛教文化园。然而,雪窦山却具有梵净山无法取代的独特优势,因为中国版的弥勒佛——布袋和尚是奉化人。

布袋和尚的生平事迹,见于《宋高僧传》、《景德传灯录》、《五灯会元》、《明州定应大师布袋和尚传》等佛教文献。他是五代时明州(今浙江宁波)奉化县人,自称契此,姓氏不详,号“长汀子”,成年后在奉化岳林寺出家。经常杖荷一布袋,乞食乞物,孤身云游,不拘仪轨,悠闲自在。尝作歌曰:“我有一布袋,虚空无挂碍,展开遍十万,入时观自在。”因为他布袋刻不离身,人称“布袋和尚”。布袋和尚形体肥胖,皱额大腹,生性诙谐,笑颜常开。所作诗偈意蕴深刻,广为流传。如:“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从他的诗偈中可以看出他宽宏大量的人格特征,这也是他受到民众喜爱的重要原因。

后梁贞明三年(公元917年)3月3日,布袋和尚圆寂于奉化岳林寺东廊磐石上,临终作《辞世偈》:“弥勒真弥勒,化身千百亿,时时示世人,世人皆不识”,世人遂认为布袋和尚是弥勒菩萨化身。宋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岳林寺住持昙振在寺内塑起第一尊布袋弥勒,造像笑容满面,心量广大,给人们一种皆大欢喜的享受。这正是弥勒慈心观的体现,得到佛教界认可,不断推广。自宋以后,笑口常开的大肚弥勒像渐成寺院塑造定式。因布袋和尚生前经常游走现身于岳林寺、雪窦寺,故岳林寺、雪窦寺被视作“弥勒应迹胜地”。

布袋和尚本来只是一个再平凡不过的游僧,传说中的种种神异自不可信,仅凭一首《辞世偈》竟被奉为弥勒再世,千百年来供在中国各地寺院天王殿须弥坛上,简直就是奇迹。这个满面堆笑、袒胸露肚、憨态可爱的中国布袋弥勒,与古印度那位相貌庄严、创瑜伽行唯识学派、以实现人间净土为理想的弥勒大菩萨,差异之大,简直非言语所能形容。但中国老百姓却不管这些,宁愿信奉这个凡夫俗子式的布袋弥勒,因为他宽容大度,乐观豁达,让人亲近欢喜。实际上,中国人膜拜的是自己心中的弥勒菩萨。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金刚经福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