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禁』,望西云:「为佛道故,制禁诸恶,谓之道禁。」这个就是佛法里面的小乘戒,小乘戒的内涵就是诸恶莫作。譬如五戒里头,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这叫道禁,禁止,决定不能做。十善里面也是的,它分身口意三业,身业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跟五戒相同;口业里面不妄语,它还有不两舌、不绮语、不恶口;末后是意业,意业是起心动念,不贪、不瞋、不痴。我们上面一品经就是讲的五戒十善,出家在家都必须要学习的,而且要求百分之百的落实。为什么?这是德本。持戒念佛才是德本,念佛不持戒不行,这个德本被你破坏了,被五恶,五恶是贪瞋痴慢疑;被十恶,十恶是十善的反面,被它破坏了。它真的是德本,万德之本。为什么我们天天念阿弥陀佛,还有这么深重的罪业?照理说应该所有的罪业都消得干净,为什么念佛人还有这么深重的罪业?念佛不持戒,声声佛号里面都夹杂着五恶、十恶,原因在此地。
如果现在这个世间人,学佛的同学,修净土念阿弥陀佛的同学,都能够将五戒十善修好,不犯戒、不破戒,这个世界不会有这么多的灾难。今天社会地球灾难这么多,学佛的同学能没有责任吗?这桩事情,我们每天在早晚课都应当反省,五戒十善有没有犯
所以经上说的这个『勿犯道禁』,这句话重要,不能违犯。道禁,「即六度中之戒度也」,布施、持戒。「忍辱者,忍度」,忍辱波罗蜜。「精进者」,精进波罗蜜。凡事都能忍,忍的相状是随缘,普贤菩萨十愿里的两种愿,「恒顺众生,随喜功德」就是忍辱波罗蜜。能顺众生、能随喜,对于一切众生所作所为,只要他不是恶的都能忍,都应该随顺,不执着自己的成见,这就对了。戒律行为的标准,戒经里有明文规定,大乘讲「三聚净戒」,就是戒律有三种,有明文记载的是三种里的一种,这是三藏里面的律藏,规定在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言语造作的标准,这是戒律。第二类的没有文字,佛没有说,但是我们从第一部分学到的,对于善恶的概念我们了解,对自己、对别人有好处没有坏处的这就是善。律仪戒里面,这是有明文规定的,没有说不吸烟,那我们想想,烟对身体有没有好处?对大众有没有好处?没有好处。那佛没有说戒,我们也要把它戒掉。这是没有明文规定,像这一类的,这一类叫什么?叫摄善法戒,不吸烟是善法,佛经上没有说。真正于自己有利益,身心健康有利益,为社会大众安全有利益,摄善法戒,这对自己的。对大众的呢?佛没有说的,对大众有利益的事情要做,这就是什么?摄受众生戒。要懂得!由此可知道,有文字记载的不多,没有文字记载的就太多太多了。要常常想到,对自己身心健康有损害的不可以做,对众生有利益的一定要做。所以戒律是活泼的,永恒不变的原理原则。忍辱,人要不能忍就不能得定,所以忍辱是禅定的前方便,也就是你得三昧、得禅定的基础条件。什么都能忍,不放在心上,人心清净,容易得定。精进就能开智慧,所以忍辱、精进后面所得到的是禅定、般若。
文摘恭录《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五三九集)
版权所有:金刚经福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