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智双运(网络图)
成佛的心是什么心呢?成佛的心就是大悲心,你肯给别人快乐,你肯去解救众生的苦难。回归到生活当中,你的一言一行都去为他人着想,去为他人服务。所以,佛教徒的精神就是奉献的精神。
我常常说,不是我们知道的少,而是我们离道太远。
学,也许很容易,但是实修恐怕就难了。
实修就是要把我们所学到的知识,认真地去观察思惟,用心去体会。
大家都懂得缘起性空的道理,知道应离开对虚幻的执着,但为什么遇境的时候还会被境所转呢?我们这种观空的智慧还没有真正地生起来。用一个专用名词来说,就是见性的智慧没有生起来。见性的智慧实际是我们对空的理解和体验。我们懂得了很多道理,但是归回到内心的时候,有没有明白什么是佛,什么是众生?有位大德说过,当你去掉染污心的时候,就是佛;如果生起染污心、贪嗔痴心,就是凡夫。
我们归依的时候,发愿要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什么是善?你看,哪件善事做出来不是对众生有利益的呢?凡是有利于众生的事情,你就去做吧,它都是善的。
断恶呢?常常是在我们自身,一切恶法都不能去做。这就是断恶修善。我们懂得归依的时候要发愿,但是有没有认真地去思惟过呢?
孔子说:“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我到现在,虽然没有真正地不惑,也没有知天命,但是慢慢地这样走过来,就觉得佛法实在没有离开我们的生活,没有离开我们的一慈悲与智慧举一动,乃至于我们的每一念。学了那么多,用来检点自己的时候觉得太差了,差的不是一点点。当观照自己心念的时候,看到生住异灭,在不停地转换。我们天天说:“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难道你不恐惧自己这一念心吗?如果不知道通过外在的行来净化自心,我们的起心动念恐怕就会“无不是业,无不是罪”了。因为你一造作,相应地就会有一个种子,将来就一定会有果报。难道你还敢放纵自己吗?
所以,我们现在的修行,实在是做得不够。
菩提心(网络图)
戒,我们都持好了吗?一个戒行不清净的人,又怎么可能产生真正的智慧呢?到目前为止,经也好,论也好,还没有敢否定清净的戒可以产生清净的定慧的。大家要知道,不是我们知道的理论少,而是我们从来没有认认真真去做过。
刚出家的时候,我认为风水、神鬼等好像和佛教是两回事。但我现在知道了,佛法包括一切法。世间人为什么要按生辰八字来推算人的命运呢?因为你以往所造的业早已给你下了定论。而我们出家人的精神是要积极向上、创造进取、不甘于现状。懂得了这些道理以后,要改变自己。从哪儿改变?首先应生惭愧心。
当我们生病的时候就要考虑一下,自己的身和心有没有和谐。就像世间人讲的阴阳学一样,天为阳,地为阴。我们的这个身体,同样也有阴阳。气和血也是一样的关系,身和心也是一样的关系。讲戒的时候说过为什么我们崇尚单数,因为单数是阳,双数是阴。而说到真正的阳,它又是蕴含的义。天有好生恶杀之德,故天为阳。
上升到佛法里呢?就是讲慈悲。有慈悲,还要有智慧。所以,佛法八万四千法门,归回来也没有离开慈悲和智慧。
正念(网络图)
把慈悲升华,就是我们说的菩提心。什么是菩提心?有人会说,成佛的心。成佛的心又是什么心呢?成佛的心就是大悲心。你肯给别人快乐,你肯去解救众生的苦难。回归到生活当中,你的一言一行都去为他人着想,去为他人服务。
所以佛教徒的精神就是奉献的精神,你有慈悲心,表现出来的行就是菩萨行。菩萨行归纳起来就是六度万行,万行归纳回来还是六度。六度中的第一度就是布施,布施是让我们去奉献,从布施财物到奉献我们自身,奉献我们的时间,奉献我们的精力,奉献我们的心。
归回来讲,出家人一定要持戒,因为它能表现出一种外相。而内在的智慧又决定了你所表现出来的外相,你智慧越大,做得越好,度众生的方便也就越多。
所以,内在的充实与外在的表相是不可分割的。因此,读千经万论都离不开这个根本,回到当下就是要注意我们的一言一行乃至于一念,让它念念不空过,行行不偏离,言言都要正语。
不管师父们也好,居士们也好,一定要知道光阴对我们来讲太宝贵了!过一天,我们的生命就随之减少一天。成就道业需要把握住当下,大家努力精进吧!
阿弥陀佛!
版权所有:金刚经福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