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子行》里讲:“虽见诸法无来去”, 诸法是无来无去的,这里讲的是讲万法的空性。在世俗显现上,诸法是有来有去的。汽车开过来又开走了;我们从那个地方来又回去了;分别心来了又消失了;烦恼生起了又没有了;功德来了过患走了……这些都是“来去”,在世俗当中来去的显现是存在的。通过来去说明万法在世俗当中的显现,“来去”就是代表世俗法。
那么胜义谛呢?世俗谛当中,虽然自己的身心、外面的显现,是有显现有消失、有生有灭、有来有去的,但是它的本性无来无去。诸法的本性,在胜义谛是安住在万法空性的自性当中,无论你是否证悟,万法的本性本来如是。《中论》当中也讲:“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一切诸法本来无来无去,安住在自性空当中。
如果有来有去,我们的心就会执著、分别。这个法来了,在自己面前显现,就执著;去了,认为它去了。有些东西想要获得,就去追求;它消亡之后,就会悲伤。法来来去去的显现,自己的心也起起灭灭,产生烦恼、快乐。如果不了解万法无来无去的本性,就会跟随世俗当中这些法的来去、生灭,而产生不同的分别和实执。我们要认知诸法虽然在显现上面有来有去,但是本性是寂然不动的。
诸法本来无来无去。如果这个法要来,是通过什么方式来?已经来了吗?还是正来呢?还是未来呢?它的本体是通过什么来的?比如一个人来了,是身体来了,还是心来了?身体是如何显现的?如果是因缘法显现的身体,本身无自性。通过离一多因的方式分析,从粗大分析到微尘,微尘也是无自性的,由此知道身体是不存在 的。心也是一样的,显现上面生起了烦恼、善心,但是如何产生的呢?从大到小,再到无分刹那,最后无分刹那也是空性。因此,身和心的本性都是无来也无去的,因为它没有一个可以来去的本体,基没有。如果连本体都没有,何来何去呢?谁来谁去?就不存在。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分析身体和心无自性的方式,来了解无来无去。比如在《入行论智慧品》宣讲法无我的时候,身受心法四念住,身和心都是空性的、无来无去的。就像一个人坐着汽车来,但是汽车的本性也是空性的。
万法都是无来无去的,而上师如是的照见了万法无 来无去的寂灭空性。如果能够现前无来无去的空性,内心不会产生分别念和实执烦恼。我们觉得学了空性不管用,原因是我们只是通过比较总相的方式,了解了万法空性的道理而已,还没有现见。如果没有真正地亲证,虽然道理上知道了万法空性,但是实际上我们的心还是没办法控制,仍然不断地产生实执。
如果已经见到了诸法无来无去,是不会有烦恼的,通过证悟空性的力量安住在寂灭法界当中,能够息灭一切众生三界的烦恼和痛苦,所以见到了诸法无来无去,就超越了整个轮回。
虽然阿罗汉也超越了轮回,但是因为证悟空性不究竟、没有悲心的缘故,不愿意安住在轮回中利益众生。菩萨不是这样的,“虽见”指菩萨虽然见到了诸法无来无去,但不像阿罗汉一样住在寂静涅槃当中不利益众生。因为证悟空性、断除轮回边的阿罗汉,还没有断除涅槃寂灭的边,所以他安住寂灭,不会去利益有情。
菩萨既断除了轮回的边,也断除了寂灭的边。怎样断除寂灭边呢?《佛子行》里讲:“然唯精勤利众”菩萨的悲心非常强烈,因为了解了万法空性,观察一切众生都是无自性的、空性的,众生感受的无明、业、痛苦、烦恼,都是不存在的。一切众生都安住在本来的空性当中,但是不了解,所以菩萨对他们产生了非常强烈的大悲心,想让他们觉 悟,从无明、烦恼、业和痛苦当中解脱出来,就开始入轮回。到众生的身边,给他们讲法,跟他们结缘,而且引导他们,让他们发菩提心、生出离心等等,通过很多事业去精勤利众。
如果一部分众生暂时没办法产生想要解脱的心,菩萨就告诉他们修十善,令其暂时转到天界,获得增上生的果;如果有些众生的根基成熟了,可以接受解脱道的道理,就宣讲出离心,令其得到小乘的果位;如果有些众生大乘的善根成熟了,就宣讲大乘道,令其修佛道。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去成熟有情、利益众生。这就是唯有精勤的方式去利益一切众生。通过大悲断除了涅槃的边,这是菩萨的殊胜境界。《现观庄严论》当中著名的颂词“智不住三有,悲不住涅槃”,就是讲菩萨的智慧悲心特别超胜
版权所有:金刚经福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