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武帝萧衍是南北朝最崇信佛教的皇帝。
还在称帝前,他与齐朝的竟陵王萧子良等人就号称“竟陵八友",以笃信佛教。建立梁朝后,更加提倡佛教,在全国各地广建佛寺,每建好一寺,即令人书写“萧寺”的匾额悬挂在山门上。仅都城建康就建有萧寺500余殿。
同时,在台城专门修建了一座规模宏大、富丽堂皇的同泰寺为自己诵经拜佛之用。还在宫中设佛堂,建斋室,每日斋戒沐浴,整日与高僧法师讲佛论经。
随着年事愈高,萧衍好佛之念愈重。每日一斋,3日一戒,每月一次法会。几乎无心过问朝政。这天,在长干寺的法会结束后,萧衍乘辇返宫时,收到了长干寺住持郎照的一封奏折,见上面写道:“贫僧前日云游四方,目睹齐州郡佛寺多已年久失修,殿宇破落,佛身无光,墙垣坍塌,庭院荒芜,僧民为求食,或离寺云游,或还俗者日多。长此下去,恐吾佛见怒,望陛下速拨库银修茸……”
看罢奏折,萧洐心头不觉一沉:自天监以来,已经建寺不下万余,耗银两百万,占田地百万亩。近年来,和北魏战事不断,加之三筑浮山城、库银也已浩劫、国力衰竭、民心不稳、又不敢加赋,这可怎么办呢?
但转念一想,佛法无边,事之義,今生转祸为福,死后登极乐世界。如能广修佛寺,弘扬佛法,感动佛祖,定能保我大梁永盛不衰。
回到宫中,萧洐还是想不出办法,茶不饮,饭不吃,心中怏怏不快。这时,宠臣朱异来到殿门口。当他听到萧洐的难处时,沉默片刻,说:“臣倒有一计,只是冒犯陛下。”
萧行一听说有办法,早已是急得耐不住了,还管什么冒犯不冒犯。
朱异顿了一下,清了清嗓子,说道;”臣以为,解铃还须系铃人,陛下如肯舍身佛寺,即可解燃眉之急。”萧洐不解地问朱异:“含身佛寺?要朕含身佛寺与广修佛寺有何相干?” 朱异这才壮着胆子说:“常言道,国不可一日无君。陛下一旦含身佛寺,众臣和百姓岂能袖手不管,必定会惊恐不安,必再三奏请陛下还俗归朝。而陛下既入佛门,岂可轻易再返红尘?按佛家规矩,除非重金赎身,别无良计。那时,以此为由,让文武大臣自捐大批银两,陛下就可重返皇官。不费吹灰之力,修缮佛寺之费,唾手可得。”
萧洐听罢,高兴地说:“妙!真是好计。”
第二天早朝,梁帝萧洐对群臣说:
朕闻释迦舍身为虎,以求成佛。而今,人既想成佛,又难舍人间富贵,故难成佛。为表信佛祖之诚意,朕打算舍身同泰寺,舍身同泰寺,一心皈依佛门,故今日特向诸位文武爱卿告别。
群臣听了梁武帝的这番话,都感到很意外,作为皇帝,居然要抛却国家,舍身佛寺
“陛下,千万使不得。倘陛下舍身佛寺,岂不是要置我大梁朝的安危于不顾吗?”
萧洐打断众臣的话: “朕意已决,爱卿不必多言。”
于是,萧洐选了个吉日前往同泰寺。宫中后妃、王子,朝中文武大臣都来送行。
到了寺中,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萧衍落下了几滴老泪,并对文武大臣们说:“今后朝中有要事决断,卿等可具疏定夺,不可人寺搅乱佛法清规。”
萧衍舍身同泰寺,按照圣旨,朝中大权由众臣共管,但诸臣都怕处理不当招来麻烦。于是没过几天,朝中政事便堆积如山,无人过问,众大臣们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无计可施。朱异见时机已到,便召集群臣说:“我等才疏学浅,难当重任,还不如同赴同泰寺,恳请陛下返俗归政,重振朝政。”朱异的提议得到了众臣们的赞同。萧洐见众臣同来让他返宫,心中暗喜计谋即将得逞,还是故作犹豫地说:
“朕既已舍身佛寺,似不可轻易出此门。”
众臣说:“臣等愿出金布施三室中,以求佛祖广开方便,为陛下赎身。”
萧洐听完大喜,忙问:“朕乃至尊天子,绝非凡夫俗子可比,自然需要重金相赎,否则佛祖必然动怒。”
停了一停,朱异又说;“但是,国不可一日无君,臣等愿当尽家产,为陛下赎身,陛下万万不可再留寺中。臣思之再三,愿出黄金千两。”
一听说朱异献出黄金千两,其余大臣哪个还敢少出? 只得每人忍痛捐黄金千两。萧洐见长长的白绢上密密麻麻地写满了群臣的姓名,估计可得赎金数十万两,心中已是暗中高兴。
这时,朱异又接着说:“依臣之见,为使佛祖高兴,应下一道圣旨,各地方州、郡、县官亦应捐银两”。得到了众大臣们的赞成。
萧洐见做得天衣无缝,一切都按着原来的设想去做了,于是欣然随大臣们起驾回宫。萧洐自从赎身回宫后,并未收敛佞佛之风。平时不上朝,只在宫中和高僧们讲经论佛,全国各地崇佛之风日盛,寺院神庙遍及全国,光是建康城内,就有寺院500多处,和尚、尼姑有10余万人。地方官吏将皇帝的赎金转嫁给老百姓,并借此巧立名目,强抢豪夺,迫使丁男多削发为僧,土地荒芜。梁朝的江山已是处在风雨里飘摇之中了。
版权所有:金刚经福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