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福音网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四浅释(3)

发布时间:2023-05-23 09:35:56作者:金刚经福音网

  是故于中。风动空澄。日明云暗。众生迷闷。背觉合尘。故发尘劳。有世间相。

  因此在如来藏性中,就生起不变随缘之用。风是动相,空是澄相,日是明相,云是暗相。众生在迷昧不觉中,就生起三细六粗。“一念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跟著就是背觉合尘,违背真觉而和尘劳合在一起。所以在如来藏性里,就发生劳相,而生出世间,山河大地,一切有为相。

  我以妙明不灭不生合如来藏。而如来藏唯妙觉明圆照法界。

  “我”,佛自称,以妙觉明心,不生不灭,为本修因。合如来藏性,回光返照,脱离尘劳。这样才明白万像皆空,而如来藏性亦就随净缘而融化一切妄相,恢复本来妙净本觉面目,湛明真心,圆融遍照十方法界。

  是故于中。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

  是故在如来藏性里面,“一为无量,无量为一”——一就是一心,无量就是万法。一心能生万法,万法唯是一心。一多无碍,一亦可叫如来藏,如来藏可包一切法;一切法仍归纳如来藏里。心包万法,万法唯心。真心就是如来藏,如来藏就是真心。这是理事无碍之意。

  “小中现大,大中现小”——如一尺镜可以显出千里的境界,这是小中能现大相。千里境界显现在一尺镜中,是大中现小。大小无碍,彼此不相妨碍。这是属事事无碍法界,妙觉明心,性净明体,变化是无穷无尽,非凡夫所能了解的。

  不动道场。遍十方界。身含十方无尽虚空。于一毛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法轮。

  上面说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这是怎样说呢?“不动道场”就是如来藏,也就是佛的法身,坐在不动道场上,而能遍满十方世界。不但能遍满十方世界,还能包容十方无尽虚空。这是多不碍一之理,亦即理事无碍。

  “于一毫端,现宝王刹”——一毛是凡身,即正报的最小者。“宝王刹”是佛宝法王之刹土,即依报之最大者。在一毫毛的顶端上能现出诸佛之刹土,这是小中现大,小不碍大,是属事事无碍。

  “坐微尘里,转大法轮”——微尘是依报之最小者。“转法轮”——是现全身而说法。全身是正报之最大者,以全身坐在一粒微尘中来开法会,讲经说法,教化众生。在一粒微尘中的众生,亦不会比我们这个世界的众生少。这是大中现小,亦即大不碍小。究竟为什么能够这样呢?这便是佛法的表现,佛法的奥妙处,要证到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才能明白它的道理。

  什么叫做转大法轮?怎样转法轮?就是要时常说法,教化众生,能提倡佛法,弘扬佛法,令一切众生明白佛理,亦是转大法轮。有德高僧,不只在人间,还可能到天道、地狱甚至三界去转法轮。三界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至于在微尘里转大法轮,这境界是不可思议,无法可说出来的,说出来亦只是一点皮毛而已。

  灭尘合觉。故发真如妙觉明性。

\

  我人为何做众生?因被尘劳妄相所惑。若能灭除尘劳,亦即背尘合觉,就能发现真如妙心,妙净本觉,圆融湛明的佛性,亦即如来藏性,亦叫陀罗尼,译为总持:“总一切法,持无量义”,亦即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大而无外,小而无内。总持的意思,亦可叫做总机关。这个总机关在什么地方?就是在我们每个人的佛性里。

  而如来藏本妙圆心。非心非空。非地非水。非风非火。非眼非耳鼻舌身意。非色非声香味触法。非眼识界。如是乃至非意识界。

  这个本妙圆心,不同于识心,亦不是空。不是地、水、火、风,不是眼、耳、鼻、舌、身、意,不是色、声、香、味、触、法,亦不是眼识界,如是乃至非意识界。如心经上说:“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即是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都不是了。上面才说: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皆如来藏性,这里则说全非,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佛法就在这个地方,没有是,也没有非是,这是空有为法。不是把四大 六根、六尘都非了,如果认为四大、六根、六尘等都是没有的,那就是断灭见。

  非明无明。明无明尽。如是乃至非老非死。非老死尽。

  佛说法是随说随扫。当佛临涅槃时,有弟子问佛:“世尊所说之法,将来怎样流通呢?”佛说:“我没有说法,如有人说我说出一个字法,就是谤佛。”佛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为什么自己说没有说法呢?是不是临涅槃时,说话糊涂呢?不是的。因佛说完法后都不留痕迹。故云:“扫一切法,离一切相”,教人不要有法执,有法扫就不能法空。要法空人空,才能究竟开悟。如果说:人空法空,那么什么法都不用学了,不如睡觉吧!但还有睡执未破,要连睡都没有,才是空呢!金刚经上说:“如来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筏是船,用来载人过河,过河后,便放弃不要。学佛法是用来对治我们的烦恼,烦恼没有,法亦不用了。“法门无量誓愿学”,学法门只为断烦恼,烦恼怎样断呢?就是遇任何境界,都不会被它转变,不被境界所摇动,这便是定力,也是佛法,也就没有烦恼。

  为何说佛法没有是,没有非呢?六祖不是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就是把一切法门都否决了。六祖又说:“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不思善,就没有是;不思恶,就没有非。没有是与非,便是本来佛性,就能得到本妙明心,亦就什么都有,有什么呢?有如来藏所具足之法宝,亦是什么都没有,没有什么呢?没有一切执著,没有一切烦恼。

  烦恼如冰。菩提似水。如能把冰化成水。即断烦恼而成菩提。这不是困难的问题。只要你不执著。不为境转。不生烦恼。便是菩提了。

  “非明无明”,即不是觉悟的明,亦不是依真起妄,所生出来的无明。明和无明,亦都没有。如是乃至非老非死,非老死尽,把十二因缘都空了。这里说“空如来藏”,下面说“不空如来藏”,还有“空不空如来藏”。佛法就是这样深奥!

  非苦非集。非灭非道。非智非得。

  苦集灭道,四谛法门,是如来成佛后为小乘声闻所说的。先说(一)“苦谛”:人间约有八苦:生、老、病、死四苦是最平等,没有人能逃避的,还有“爱别离苦”,越喜欢的人,偏偏要别离。“怨层会苦”,最憎恨的人,偏偏要在一起。“求不得苦”,越想要的东西,越不能得到。还有“五阴炽盛苦”,五阴即色受想行识所引起的种种烦恼痛苦。

  苦字还分有三苦:即苦苦、坏苦、行苦。(1)苦苦:是穷人苦,如有病而无钱买药,屋漏又兼连夜雨,父母死亡而无钱买棺埋葬,这都是属于苦中之苦。(我亦曾经历这些事,当我母亲死时,我身上没有分文,众兄弟亦无办法,幸亏我有一班佛友,因为平时我喜欢帮助他人,所以有事时蒙佛友们施棺赠款,安葬我母亲。我才能庐墓三年,以报母恩。后来我到香港,所住之房间,有六处漏水,可是我不管。一有钱便帮助他人,还捐款给一所寺院造佛像。)

  (2)坏苦:是富贵人的苦。好像家破人亡,遇盗贼劫尽金银财宝。(3)行苦:既没有贫穷之苦,又无富贵之苦,但人人还免不了行阴之苦。即是迁流不息,从少而壮,从壮而老死,念念不停,这也是一种苦。

  苦字又分三界之苦,即五趣众生有“苦苦”,苦中之苦。天趣众生,即三禅天以下,为“坏苦”,即在天虽是享乐,但福乐终有享尽之日,乐极悲生是为坏苦。四禅天以上为“行苦”。虽是苦乐双亡,但还要受行阴迁流之苦。以上是略释四谛之苦谛。

  (二)“集谛”:是世间烦恼苦因。粗细烦恼,聚集在众生心中,而生出我执,分别计较,因此造 种种恶业,而招生死苦果。若无集谛烦恼苦因,当然没有生死苦果。

  (三)“灭谛”:是出世间涅槃乐果,即二乘所证的方便有余土。所以佛说:要断尽集谛才能证灭谛。

  (四)“道谛”:是出世间道品乐因,共有三十七品:即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和依八正道。四谛中此谛最重要,若能修道,自然断烦恼苦因,灭生死苦果,而证涅槃乐。

  “非智”非有我空之智。“非得”,非证得我空之理。这是空四谛声闻法,即是不但有为法当空,就连无为法亦当空。

  讲到灭谛时,我想起释迦佛在未成佛时一段小故事:

  释迦佛在山中修道。一日,听见罗刹鬼说:“诸行无常,是生灭法”。只说这二句偈颂,便不再说。释迦佛便问他:“你刚才所说是佛法,不应该只此二句,是否可再说给我听”。罗刹鬼说:“我现在很饿,没有气力说下去,等我吃饱后再说。”释迦佛便问:“你要吃什么呢?”罗刹鬼说:“要食人肉。”那时候山中无别人,只有佛单独一人,所以佛说:“好吧!你说完法,我便将我的肉身给你充饥。”鬼王听说后便曰:“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说完后,便要吃佛的肉身。佛说:“请等一等,让我将此偈颂刻在石上,使后人有机会读此偈颂而明白佛理。”鬼王同意他这样做。等到佛刻完偈颂后,便闭目静坐,让鬼王噬食。当鬼王张口要吃佛的时候,忽然升空不见了。原来他是天人,来试验佛,看他是否能为法忘躯。果然佛为了要听二句偈颂而舍身求法,为了佛法而宁愿舍弃身体,多么伟大!

  非檀那。非尸罗。非毗梨耶。非羼提。非禅那。非般刺若。非波罗密多。

  上面是空四谛法,现在连菩萨法六度波罗蜜亦空了。“非檀那”,“檀那”梵语,即布施,布施有三种:(一)财施,以财物布施。(二)法施,讲经说法,教化众生,便是法施。(三)无畏施,遇人有恐惧怖畏,能施无畏力,令人脱离,便是无畏施。“尸罗”:译作持戒。戒有五戒、八戒、十戒、比丘二百五十条戒、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条戒、菩萨十重四十八轻戒,总摄持戒有三大要义。

  (一)律仪戒:即断一切恶。(二)善法戒:即修一切善。(三)饶益有情戒:即度一切众生。

  “毗黎耶”:译作精进。精进有二种:(一)心精进,时时刻刻要学佛法。(二)“身精进”,时时刻刻要修佛法,没有懈怠。

  “羼提”:译作忍辱。辱是侮辱,如詈骂、殴打、残害,皆是侮辱。忍是忍受,忍受一切逆境。又有六种忍相:(一)力忍,遇一切辱境,忍不计较;(二)反忍,遇人加辱,不责人而责己,反想过去我曾辱他,故现在他辱我是应接受的;(三)忘忍,宽宏大量,忍辱而不介意;(四)观忍,遇人加辱,以智观察,既无人我两相,怎还有辱境?(五)喜忍,遇人加辱,心生欢喜,认为是我的善知识,能全成我之忍力;(六)慈忍,对于加辱的人,怜其愚痴,不和他计较,反发愿要救度之。这是忍辱波罗蜜,学佛法的人,就要学这些忍耐力。

  可是现在有一般外道者,反错改其义。当他要欺侮人,残害人时,便说无人相。要食肉时,便说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反正随时都要死,不食其肉太可惜了。况且畜生繁殖力强,如不杀食,将来岂不充满世界?但要想想,人们不食猫,为何猫不充满世界?你不食它,不造很多杀业,便不会结那么多冤孽。

  “禅那”:即静虑,但这个虑不是思虑的虑,而是正思惟。不要有妄想,只要存正念,慢慢便得定力,故亦叫禅定。

  “般刺若”:即般若,译作智慧。般若有三种:(一)文字般若;(二)观照般若;(三)实相般若。

  “波罗蜜多”:即到彼岸,此岸是生死,彼岸是涅槃。从众生修行而成佛果,叫做波罗蜜(多是助语词),此六度波罗蜜亦皆非了。在空如来藏里面,什么都非了。这个非字不是什么都没有,只是非弃而已,因里面还有妙明呢!

  如是乃至非怛闼阿竭。非阿罗诃。三耶三菩。非大涅槃。非常非乐非我非净。

  如是即由六度波罗蜜,经过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由菩萨至佛果位,要经过很长的阶段及过程。

  “怛闼阿竭”:译作如来,如来有三身,即法身报身和应身。

  “阿罗诃”:即应供,能应九法界众生供养。

  “三耶三菩”:即正遍知。知心包万法,为正知。知万法唯心,为遍知。正知是实智照理,遍知是权智照事。以上三名称是诸佛十名称前之三名称。

  “大涅槃”:即佛所证大寂灭海,亦即圆寂,不生不灭之意。

  “常乐我净”:“常”即不变,“乐”是得到法喜充满的快乐,“我”是得到真正的自在,“净”是清净周遍,无诸染著。以上种种名称亦非了,则如来藏又非佛法了。

  在如来藏里,说它有,什么都有;说它无,则什么都无。这就是一切唯心造,亦是如来藏之奥妙处。说有是不空如来藏,说没有是空如来藏;说也有也没有,是空不空如来藏。这个道理要研究久了,才能领悟。

  以是俱非世出世故。即如来藏元明心妙。

  上面所说是空如来藏,种种俱非的道理,亦即“扫一切法,离一切相”。任何法都空,叫做真空,真空便能生出妙有。“世出世故”:世即世间,即是说,所有世间法,称凡法界,和出世法,称圣法界,皆是如来藏。本来是光明而照耀的妙心,寂而常照,照而常寂的寂照妙心。空如来藏的本体是清净湛寂,不立一法。不空如来藏是具一切法之用,如摩尼宝珠,体非青黄赤白色,而能随缘现色,随缘应用。

  即心即空。即地即水。即风即火。即眼即耳鼻舌身意。即色即声香味触法。即眼识界。如是乃至即意识界。

  这是不空如来藏。上文说空,这里说不空,是什么意思呢?因真空之后,才有不空,如果完全空了,什么都没有,就不是真空。要真空才能生出妙有。有这寂而常照,照而常寂的元明妙心,亦即是识心,亦即空,即地水火风,即眼耳鼻舌身意,即色声香味触法,即眼识界,如是乃至意识界,包括五阴、六入、十八界,皆即如来藏性。以上是世间法。

  法无空法,说空也可以,说不空也可以。如金刚经上说:“言佛法者,即非佛法。”又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学佛法是不可有执著的,一执著就生出法执。有法执就和没有学佛法一样。不知佛法,而有我执;明白佛法,而有法执,这都是不对的。

  即明无明。明无明尽。如是乃至即老即死。即老死尽。

  这是缘觉法。即十二因缘法。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这是流转门的过程。如果修还灭门,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灭。所以修行人,要没有无明,才能了生死。

  即苦即集即灭即道。即智即得。

  这是声闻法,就是四圣谛法。知苦、断集、慕灭、修道,这是声闻乘必修的法门。

  即檀那。即尸罗。即毗梨耶。即羼提。即禅那。即般刺若。即波罗密多。

  此是菩萨法,就是六波罗蜜之法门。菩萨必修的法门,也就是大乘法。自觉觉他,自度度他,自利利他的法门。

  如是乃至即怛闼阿竭。即阿罗诃。三耶三菩。即大涅槃。即常即乐即我即净。

  此是如来法,以上十法界,都不出一真法界。十界诸法,皆依如来藏性之体为体。如离此心实无一法可得,所以说:“尘尘混入,法法圆通,一真不动,应用无穷。”

  以是俱即世出世故。即如来藏妙明心元。

  以上所说,即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四谛、十二因缘、六波罗蜜,乃至如来果位,完全具足于如来藏性里。世间与出世间诸法,亦皆是如来藏妙明心元。空如来藏叫做本妙,不空如来藏叫做元明。实则本妙本明,皆自己本身已具有,所以说“心元”。元就是本,这个妙明真心,就好像摩尼宝珠,说它有,则一本清净,纤尘不染;说它空,又是众相分明,遇缘显现。所以说:“真空不碍妙有,妙有不碍真空”,就是我们本有的妙明真心。

  离即离非。是即非即。

  离开有和离开空,又是有又是不有,这是中道第一义谛,亦是一乘寂灭境地,亦是真空妙有,空不空如来藏之道理。

  “离即离非”:离不空藏,就是一切法,即是离有。离开空藏,不是一切法,即是离空。这两句是显一心之体,不滞空有。

  “是即非即”:是即十界,照不空藏,就是照有。是又非十界,照空藏,就是照空。这两句是显一心之用,而能双照空和有二边。

  如何世间三有众生。及出世间声闻缘觉。以所知心测度如来无上菩提。用世语言入佛知见。

  世间三有众生(三有即欲有、色有、无色有)及超出三界的声闻缘觉(即凡夫及小乘等)怎可以用他们所知的意识妄心,来推测佛之境界呢?佛所证的无上菩提,三智圆觉之极果,没有比他高,故不能用识心来测度的。

  佛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第一为开导众生,皆有佛之知见。佛之知见即众生本具,心中之不生不灭性。第二为示众生佛之知见,即这部经上,佛指示阿难,眼根不动不变,不失不还,乃至见见非见,就是佛之知见。第三欲令众生悟佛知见,即佛示阿难如何会通万法净极,一心三藏,令起奢摩地,微密观照,圆悟本有真心。第四欲令众生入佛知见。在此即是令阿难依圆解,起圆修,得圆证,直趣无上菩提。由此可见这部楞严经之重要。

  譬如琴瑟箜篌琵琶。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

  譬如琴,琴长三尺六寸,古琴五弦,今琴七弦。瑟有廿五弦,箜篌十四弦,琵琶四弦。这几种乐器,虽然能奏出美妙音乐,但如果没有巧妙的手指,和熟稔乐理的琴师,亦不能奏出妙音。乐器自己是不会发出妙音来的。

  这是譬喻一切众生,虽皆具足如来藏性的妙用,但如无善知识指点,亦不能启发其妙用。

  汝与众生。亦复如是。宝觉真心。各各圆满。如我按指。海印发光。汝暂举心。尘劳先起。

  你与众生,亦和上面所说一样。其实这个宝觉真心,一切众生,皆是圆满具足的。“我一按指”,我是佛自称,一按指,海印就发光。海印是佛心三昧,如海水澄清,能映现万象。可是你一起念头,尘劳诸相,世间妄念便生出来。

  由不勤求无上觉道。爱念小乘。得少为足。

  为什么尘劳不断?为什么一起念便有妄想?就是因为没有时时刻刻勤修无上菩提道,而贪爱小乘法。得到一点境界,便自己认为满足。

  这段经文很重要,你们都要回光返照,问问自己来这里做什么?是否真心要研究佛法?明白佛理?如果是的话,那就要勤求无上菩提,不要人云亦云,不要随梆唱影,要认真用功。能真心用功,就是有人在你身边谈话或走过,你都不见不闻。这样岂不是成为聋子盲人呢?不是的,要不见不闻才是妙,才能得到妙境。所以说:“眼观形色内无有,耳听尘事心不知。”这样才是勤求无上觉道,若不是这样,但要发勇猛精进,来求无上菩提。

  修道最要紧是克服外境,不要被境所转。怎样才能克服呢?要有真正定力。所以我要你们,第一要学楞严咒,第一个考试便考楞严咒,要能背出来才算及格。第二要习楞严定,才能得真正定力,便不为境所转,而能转境。中国古语有云:“学问深时意气平。”学问不够深,便随时有火气意气,学问够深便不为意气所转。亦即有涵养,有定力。

  有人说:“这里不够清净。”那要问你自己,如果你心里清净,则到处都是清净。如果心里不清净,则到处都不清净,因你不能克服环境。修道就要修到有定力,才不为境所转,才能转境。转闹市为山林,这才有真正定力。要时时刻刻回光返照,问问自己是否有勤求佛道。不是老照著别人,专找人家不是说长说短。

  人有定力,到什么地方都能平静无事。所以我说:我在三藩市一天,就不准有地震。不明白佛法的人,以为谈奇道怪,故弄虚玄。其实我们现在天天研究楞严经,天天修楞严定,有定力,地亦坚固,故不会坏的。况且现在到处都在暴动,而三藩市至今还平安无事,亦可说有小的感应。(注:一九八六年美国到处有反战争暴动。)

  富楼那言。我与如来宝觉圆明。真妙净心。无二圆满。而我昔遭无始妄想。久在轮回。今得圣乘。犹未究竟。世尊。诸妄一切圆灭。独妙真常。

  富楼那听佛开示后便说:我和如来的宝觉圆明,真妙净心,即如来藏性,本来是圆满,没有两样的。但我被过去无始以来的妄想所缠缚,故经过很长时间,仍在轮回里,转来转去。幸今已得四果阿罗汉,但我的习气妄想,还未去尽,真心还未显现,故不能够究竟觉悟。世尊,诸妄都已消灭,妄尽存真,已得到妙觉明心,圆融无碍,真常不变。

  敢问如来。一切众生何因有妄。自蔽妙明。受此沦溺。

  敢请问世尊,一切众生,因何无缘无故,生出种种妄想,把自己妙净圆明的真心遮蔽,而受沦溺于生死轮回的苦海中?

  佛告富楼那。汝虽除疑。余惑未尽。吾以世间现前诸事。今复问汝。

  富楼那起初怀疑万法相续之因,经佛解说,不空如来藏,从真起妄,随染缘而生万法,后又怀疑五大圆融的道理。佛为其说空不空如来藏,好像虚空,体非群相,而不拒绝诸相之发挥。因虚空是为明暗所依,而不为其所变故。观相本来是虚妄,便不会互相淩夺。观性本来是真,故能圆融,而万用具妙。现在还有些少妄因未除,即还未知道妄本来就是无因的。佛为他释疑,故以世间诸事,举一事问富楼那。

  汝岂不闻室罗城中。演若达多。忽于晨朝以镜照面。爱镜中头眉目可见。嗔责己头不见面目。以为魑魅。无状狂走。于意云何。此人何因无故狂走。富楼那言。是人心狂。更无他故。

  你是否有听见这件事情呢?在室罗城中,有一个人名叫演达多(译作祠接。其父母在神祠祷告而生,故用这个名字)。有一天早晨,他用镜照自己的面,看见镜中人有头,眉目美丽可爱,反嗔恨自己没有头。因为他看不见自己的面目,便生出错觉,以为自己已变成魑魅妖怪,所以大吃一惊,便向街上狂走。你的意思如何呢?这个人因为什么事,无缘无故而狂走街上呢?富楼那说:“这个人心里发狂,并没有其他的缘故。”

  富楼那问佛:众生因何因而有妄。这里佛答他所问,为何无缘无故而狂走。无缘无故是譬喻无因,狂走则譬喻无明,意谓无明是无因的。

  佛言。妙觉明圆。本圆明妙。既称为妄。云何有因。若有所因。云何名妄。

  佛说:这个宝觉真心,是具足妙、明、圆三种义理的,亦就是一心三藏,妙为寂静之体,故不立一法,属空如来藏。明为照耀之用,故能遍现诸法,属不空如来藏。圆为体用双彰,圆融无碍,属空不空如来藏。此三藏是本来心,故说:本圆、本明、本妙,亦即本来无妄,现在既然叫它作妄,自然不是真实。不是真实,便无所因。若有所因,有所凭据,自然有体,那就是真的,不能叫它做妄了。

  自诸妄想辗转相因。从迷积迷以历尘劫。虽佛发明。犹不能返。

  自从无始以来,积聚的一切妄想,辗转相依,此伏彼起,转来转去,再因迷上加迷,重重相续,以至经历劫数,还没有停止之日。虽有佛的大智慧来说明妄是无因的道理,但还不愿回来,不能回头是岸,还要和妄想做朋友。

  这个“无始无明”和“无始妄想”,是怎样分别呢?“无始无明”是最初迷相,“无始妄想”是最初动相。真心如海水,无明如风,妄想如水中的动相。水本不动,但被风一吹,就生起动相。既依风才动,故风相和水相,是不相舍离。无明不觉亦不离本觉,所以风是依真生迷,即是无明。凡是执相是有,即是妄想。

  所能我(度公自称)以前曾写过二句偈:“舍不了死,换不了生;舍不了假,成不了真。”怎样才能舍得死呢?不是要你真的去死,而是要你活的时候,将自己看做活死人。不要别人对你说一句不顺耳的话,便放不下,不要人家对你不好,就受不了。不要为自己的假躯壳做奴隶,要大死才能大活,什么事都要放下,不要执著。“舍不了假,成不了真。”我人就是放不下妄想,才不能得到自在。妄想太多,攀缘心太高,怎能成道?不要在死物上用功,要在活物上用功。什么是死物?就是这个假躯壳,终日奔波劳碌,无微不至的来侍候它,可惜它不能永久存在,终要灭亡的。活物就是自性,是不生不灭的。明白这个道理,便要从活物上用功,勤修无上菩提,以求去妄显真,恢复本来面目。

  如是迷因。因迷自有。识迷无因。妄无所依。尚无有生。欲何为灭。得菩提者。如寤时人。说梦中事。心纵精明。欲何因缘取梦中物。

  因为这个迷,这个不知道迷本无因之迷,便时常以为自己有妄。但如果知道这个迷是假的,是没有体性的,那么,妄想便无所依靠,不能存在。既然无妄因,妄因尚且无生,又怎样去消灭它呢?得到菩提正觉的人,好像梦醒的人,说出他刚才在梦中经过的事。虽然他是心智精明,亦无办法借用什么因缘,来把梦中的境界,拿出来给人看啊!

  得菩提者是指诸佛。佛虽能说法,指示众生破迷破妄,但不能将迷妄的境界,拿出来给你看,只可用譬喻,不可用物体来证明。

  况复无因本无所有。如彼城中演若达多。岂有因缘自怖头走。忽然狂歇。头非外得。纵未歇狂。亦何遗失。

  况且迷妄本来就是无根无体,好像室罗城中,演若达多那个人,岂是为了什么因缘?只是自己生出恐怖之心,以为没有头而向街外狂走。直到他的狂心息灭,才知道头依然存在,而不是从外边找回来的。纵然他的狂心依然未歇,可是他的头,根本是没有遗失的。

  富楼那。妄性如是。因何为在。

  富楼那啊!虚妄无明的体性,就是这样的。既然没有根本可寻,怎可找出它的因来呢?

  汝但不随分别。世间业果众生三种相续。三缘断故。三因不生。

  只要你不随妄想而起分别的妄心,则“世间相续”、“业果相续”和“众生相续”,这三种相续因缘便会断灭。为何有这三种相续呢?皆由分别妄心所生。如无分别妄心,则根本这三种相续的因,便不会生出来。

  分别妄心即遍计执性,修道最紧要断除。

  则汝心中演若达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胜净明心。本周法界。不从人得。何藉劬劳肯綮修证。

  演若达多是谁呢?就是汝心中的狂心。这个狂心,如果抛掉,就能明白。明白即是菩提,亦是妄灭真露。妄心息灭,真心就显露出来。这个殊胜无比,清净无染的妙明真心,本来就是周遍法界,不是从外边得来,而是每个人本来具有的。它是在佛不增,在众生不减,和佛是一样的。既然本来就具有,又何需要藉劬劳,劬劳是父母养育儿女之恩。即是说自性本来具有,不用父母培养和肯綮修证的。

  肯是骨和肉和骨之间,綮是筋和肉之间。“肯綮”二字出于庄子养生篇,庖丁解牛。庖丁是杀牛专家,他一刀便能把牛的筋骨和肉分开。

  肯綮修证,亦即劳筋苦骨,猛勇精进的意思。这段文字是顿教法门,即是说,真性本真,只要离开妄缘,便是如如佛,亦是无修而修,无断而断。没有分别心,即是无修而修。狂性自歇,即是无断而断。胜净明心,本周法界,即是无证而证,亦是无功用道。楞严经妙法,就在这个地方。所以阿难说:不历僧祇获法身,不必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的勤修,而能得法身,证果。

  譬如有人于自衣中系如意珠。不自觉知。穷露他方。乞食驰走。虽实贫穷。珠不曾失。

  譬如有人,在自己衣服中,系带如意珠,如意珠是所求如意,所愿遂心,有求必应的宝珠。但这人把它忘记了,因此贫穷而露宿他乡,四处浪迹,向人乞食。虽然流落困苦,但那宝珠始终没有遗失的。

  这段文表示我人虽然贪求世界快乐,终日奔波劳碌,不得自在,但自性并没有丢失。

  世上真正贫穷的人,就是不明白佛法,不知自性本具这如意珠。明白佛法而修行证果,发现自性宝珠,才是真正智慧,真正财宝。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金刚经福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