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宣法师 总监
释永真 彭殿清 撰集
西晋竺叔兰(约公元3世纪),本是天竺(古印度)人,其祖父娄陀因国乱被害,父达摩尸罗与其妇兄二人,遂避难至晋,居于河南,生竺叔兰。叔兰天资聪颖,自幼从舅舅学习佛教经典,通梵文、汉语,兼通中国经史
西晋元康元年(公元292年),与无罗叉(西晋译经僧,又作无叉罗)共译《放光般若经》三十卷、《首楞严》二卷、《异维摩诘经》三卷等佛经十余万言。《放光般若经》中的“阿耨多罗三耶三菩”(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意为“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真道”或简译“正等觉”,是指只有佛才能具备的智能或觉悟。鸠摩罗什在翻译时用汉字音译,而竺叔兰的《放光般若经》中不少地方意译为“道”。《放光般若经》刚一译出,就受到僧俗的竞相传诵,不仅风行国都洛阳,而且还传到远离陈留(今河南省开封市陈留镇)的北方中山国(嵌在燕赵之内,位于今河北省中部太行山东麓一带的一个小国,因城中有山得国名)。鸠摩罗什的弟子僧肇法师在其《物不迁论》、《不真空论》及《般若无知论》中多次引用《放光般若经》,作为立论的重要根据。
竺叔兰母亲过世后,国家正逢石勒(十六国时后赵的建立者)之乱,所以他避之荆州,继续修道。一天他突然对大家说,我要走了。数日后,无疾而终。(居士传一 出三藏记集)。
版权所有:金刚经福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