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福音网

弥勒净土论-第四章(下)

发布时间:2022-08-18 16:40:48作者:金刚经福音网

从以上的概说可以看出此经明显地与第四类经(《本愿经》)之间有着多么密切的关系啊。此经就好比是以《本愿经》的后半部分为基础,在那上面建起的美妙的大厦。

首先来讲,第一,此经在开头就推出释迦佛所讲的赞叹未来佛的偈语,这明显使人联想到《本愿经》的后半部分。如果没有前者,那这里也就没有任何意义了。但又因为还有舍利所说的“赞叹一切智人,前后经中所未说“之语,所以我认为,此经肯定是在前者成经后没多久就发展而来的东西。

第二点应该注意的是关于对弥勒的崇拜。《本愿经》虽然也讲到了作为未来佛的弥勒,但对其礼拜供养之事却一句也没讲。与其说是讲弥勒当生于奉行十善的善世之事,还不如说是劝导人们:因为释迦佛生于五欲极盛之现世,为大众解除重担,清净浊世,所以现世之人更应该对其礼拜供养,顺其教化。因此,它讲的还是对释迦佛的崇拜。而到了《成佛经》,才最早有了对弥勒的崇拜,也从此确立了弥勒信仰的思想。这大概也是世人把过去、现在以至于未来联系起来考虑后所产生的最大的结果吧。

第三点应该注意的是关于此经对弥勒净土庄严的记述。《本愿经》中有“当来世人民无有垢秽,奉行十善,于淫怒愚不以经心”之句。从这句话不难想像弥勒的时代是一个善美时代,但它却对其庄严之状只字未提。而在《成佛经》里,不但讲了弥勒国土的人民、父子之间如何的相爱、不杀生不啖肉等精神上的“善”,还讲了弥勒净土七宝庄严、妙音美香乃至八功德水、七宝行树、明珠柱、美花甘果、极大茂盛、更胜于帝释天的欢喜园等物质上的“美”。此经表现出的弥勒净土的思想与《本愿经》相比,已经非常成熟了,甚至可以说几乎发展到了顶点。关于饮食便利衰老三病的记述,这虽然不是此时才开始的思想,但我认为它构思既有趣又巧妙。如果没有了这三病,那么对弥勒的崇拜,以及弥勒佛的出现也就没有什么用了。因为《本愿经》时代尚未将此点明确化,故当时人们也就没有认识到等待弥勒出现和札拜弥勒的必要性。

第四点,《本愿经》只记弥勒的前生为贤行①(注:“贤行”是如何从原语译出的,今已无可考。),父母是梵志长者,未点出其名,而此经则明记其父名修梵摩②(注:修SU即贤,善之义船BRAHMAN,梵行之意,修梵摩盖与贤行同义。),其母名梵摩拔提①(注:拔提Vadhu,女之义。)。我想,贤行大概是男女两性成父母后所生之子吧。而且,关于弥勒出家修行成道的经过,在《本愿经》里一点也看不到。它们原本是构成佛传的材料,是总括了过去七佛的传说后形成的东西。因此,出现在《成佛经》里也就不足为奇了。还有,经中所说的转轮王儴佉,相当于佛的父王首图陀那,这在此之前更没有论述过。

第五点也不应该忘记,正如《本愿经》所说的那样,弥勒是以“唯善巧安乐方便”之行而得无上正真之道的。与之相反,释迦佛虽然比弥勒晚四十劫发心,但因为他是抛弃身命,将珍宝、妻子乃至国土布施与人,所以也就比弥勒早四十劫成道了。因此,在同经中,弥勒也说出了“世尊本布施,妻子及饮食,头目无所惜,佛德度无极”这样的长偈来赞叹释迦佛。但是,《成佛经》却几乎将佛的传记原封不动地移过来了,这样一来,作为自然的结果,释迦佛的大布施之行也就成了弥勒的布施之行,而反过来,释迦佛也不得不赞叹弥勒的大布施心了,彼此的位置完全互换了。《成佛经》记弥勒于成道后即说此偈:

“久念众生苦,欲拔无由脱,今者证菩提,豁然无所碍,亦达众生苦,本性相如实。永更无忧苦,慈悲亦无缘,本为救汝等,国城及头目,妻子与手足,施人无有数……”

因此,在这部经中,弥勒的信仰也就成为从释迦佛信仰移植而来的形式了。这样来看,《成佛经》之“今始得解脱,无上大寂灭,当为汝等说,广开甘露道”同《本愿经》相比,虽然已有非常大的发展,但其主要的方面仍然完全依后者而来,就像从种子长出了郁郁葱葱的参天大树一样。

二、上生兜率天经类

《佛说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一卷》,宋沮渠京声译于455年。

此经说法的场所是舍卫国给孤独园,说法的对象是优婆利。经中讲,佛以初夜时分身放光明,其光金色,照耀四方。尔时以憍陈如为首,文殊、天龙夜叉及其眷属等目睹佛之光明,皆悉云集。尔时世尊出广长舌相,以一音声说百亿陀罗尼门,弥勒即从座起,叉手合掌住立佛前。优婆利亦从座起,白佛言:世尊,往昔于毗尼中及诸经藏说阿逸多①(注:Ajita,义为无能胜,弥勒之名。)次当作佛。此阿逸多今具凡夫身,未断诸漏,其人命终,当生何处?尔时佛答优婆离曰:此人从今十二年后命终必得往生兜率天上。

经文继而讲述兜率天上的种种庄严:尔时此天有五百亿天子,一一天子皆修甚深布施,以天力造作宫殿,以其珍宝宝冠供养。发是愿言:弥勒来世不久即成就无上觉,我于彼佛庄严国界得其授记。尔时宝冠化作五百亿宝宫,一一宝宫有七重垣,一一垣七宝所成。七宝光明中生莲花,莲花又化作七宝行树,而后又逐次化作宝女、妙音乐等。有龙王围绕此垣。其雨之时,庄严垣上自然有风,吹动此树,树相振动,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诸婆罗蜜法。龙王额上出珠,化作四十九重微妙宝宫。一一天子天女化生七宝莲花,持诸乐器。此乐起时,诸天女竞起歌舞,歌音演说十善四弘誓愿,诸天闻者,皆发无上道心。园中有由八色宝珠合成的琉璃渠,一一渠中有八味水,水中有七宝所成之莲花,花上现身二十四天女,各各手执乐器,赞叹菩萨六婆罗蜜。又园中有七宝狮子座,宝宫四角有四宝柱,柱上有楼阁,天女居住其中,演说妙法如前所述。十方无量诸天皆愿往生兜率天。尔时兜率天宫有五大神,即宝幢、华德、香音、喜乐、正音声是也。此外,佛还讲了一些别的话语。

以上实际上是其略说,总的意思就是:此天乃十善之报应、胜妙之处。人若持五戒八斋具足之戒,身心精进,不求断结,修十善法,思惟天上妙乐,此即为往生弥勒世界的正观。

优婆利进而发问:弥勒当何时于此处没,生于彼天?佛答曰:弥勒先托生于波罗奈国劫波利村波婆离大婆罗门家,然后于从其往后十二年二月十五日入灭定,上生其天,化生于其天中之七宝狮子座,身长十六由旬,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皆悉具足。弥勒头戴天冠,眉间有白毫相光,于昼夜六时常说佛法,度诸天子,于五十六亿万岁而下生于阎浮提,一如《弥勒下生经》所说。佛灭度后,其诸弟子若有精勤修诸功德,行众三昧,读诵经典,常系念佛,口称弥勒名号,于一念顷受八戒斋,命终之后必得往生兜率天上无疑。又若有人闻弥勒名号,欢喜恭敬,礼拜供养。此人命终之后即得往生此天,如前无异。但闻是弥勒名者,命终亦不堕于黑暗处,边地邪见诸恶律仪。又若有人犯禁戒,造众恶业,闻是菩萨大悲名字,五体投地,诚心忏悔,其诸恶业速得清净。又若有人闻此菩萨大悲名号,造立形象,礼拜系念,其人命终之时,弥勒诸天来迎此人,须臾即得往生,于无上道得不退转。是故是弥勒菩萨当于未来世为众生之大归依处。若归依,必定于无上道得不退转。而弥勒成道时,若此行人见佛光明,即得授记。经中继而又重复讲到,若人心中系念兜率陀天,持佛禁戒,一日至七日思念十善行、十善道,以此功德,回向愿生弥勒前者,当作是观:若一念顷称弥勒名,此人除却千二百劫生死之罪;若有礼敬弥勒者,除却百亿劫生死之罪,设不生天,未来世中龙华菩提树下亦得值遇,发无上道心。

《上生经》讲述弥勒净土的时候,与《成佛经》毕竟没有太大的差别,但是,在大的基调方面,则和后者有很大的不同。我认为,《上生经》比之于《成佛经》,就好像《观无量寿经》比之于《阿弥弥经》一样。例如,在对净土的描绘上,《上生经》有:

“是诸宝冠化作五百万亿宝宫,一一宝宫有七重之垣,一一垣乃七宝所成,一一宝中出五百万亿光明,一一光明中有五百万亿莲花,一一莲花化作五百亿七宝行树,一一树叶出五百亿宝色,一一宝色中出五百亿净浮檀金光,一一净浮檀金光中有五百亿诸天宝女,一一宝女立住树下”。

这样徐徐地从一个物中显现出另一个物来,与《观经》的“七重之行树,一一树高八千由旬,其诸宝树七宝华叶具足,一一叶作异宝之色……一一树上,有七重罗网,一一网间有五百亿妙华宫殿”的记述属于同一种笔法。而且,相对于《阿弥陀经》来讲,之所以名为《观无量寿经》,就是专门讲“观法”的;与之相同,此《上生经》也称为《观弥勒上生经》,而且在文中还写着观法如“应作是观”、“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等等。且不说二者究竟是谁仿效谁,说到底,不论是阿弥陀净土的经还是弥勒净土的经,都同时存在着同一类型的二种经典,这是无可怀疑的事实。

其次,此经一开始就讲,当释迦佛宣讲陀罗尼的时候,弥勒即从座起,叉手合掌立于佛前。但弥勒为什么要在这时起身走到佛前呢?无法进一步知道。尔时优婆离也同样离座进到佛前,闻听了阿逸多授记。之后,就只是佛和优婆离之间的问答了,而弥勒也就成了第三者了。从经文字面来看,在他们一问一答的时候,弥勒一直默默地站立佛前。这难道有什么含义吗?在《本愿经》一类的经中,因为一开始是弥勒和释迦佛之间的问答,所以必须弥勒起身离座,《成佛经》以前的经典也都是这样写的。因为在《成佛经》里没有这样的问答情节,所以一开始就是舍利弗直接来到释迦佛前,而不存在弥勒起座那样的事实。由此来看,《上生经》是《本愿经》去掉最初的部分后取《成佛经》对净土思想的描绘那部分后形成的东西。也许在取舍之时,却误将本应该删去的弥勒起座的部分留了下来,并因后人的依样照搬而流传下来了吧。如果不是这样,难道是后世禅家们的问答所为吗?弥勒做了一个几乎没任何意义的动作,而作为经典来讲,又插进了毫无意义的文字。

\

再次,《上生经》中还出现了一件在以前经中从未发现的事。即弥勒以阿逸多之名,“于从今往后十二年后命终,往生兜率天上”、“先生于波罗奈国劫波利村大婆罗门家,劫后十二年二月十五日还于灭,趺坐入定,生于兜率天上”这样的事实。在这里,像《成佛经》表现出的那样,虽然弥勒开始以未来佛的身份出现,但同时仍然保存着佛弟子的一面,因此,我们就明确地知道了《上生经》并不仅仅是从《成佛经》而来的东西。还有,在《成佛经》经中,翅头末①(注:幢ketuma。)虽然变成了转轮王或者弥勒出生的国土之名,但在该经中却变成了四大神中第一大神的名字,而且弥勒父母的名字也没有出现。这些也是和《成佛经》等经多少不一样之处。

毫无疑问,此经着力最重的一点是极力劝说往生弥勒净土。前面也讲过,《本愿经》对此一句话也没有言及,到了《成佛经》时,开始赞叹弥勒的功德,宣说净土的庄严之状,间接地表明了往生彼国的愿望。虽然也有“若一心归依弥勒,摄其慈心即得往生彼国”之句,但尚未非常明显地极力劝说。而到了《上生经》时,则从所有方面进行劝说。即,若闻弥勒名号,欢喜恭敬礼拜,其人命终即得往生;即使只闻听弥勒名号,也能不坠黑暗之处、边地、邪见、诸恶律仪;若闻其名号,造作其像,供养香华衣服,不忘礼拜,其人命终之时必得来迎;又若以一念顷口称弥勒名号,即除千二百劫生死之罪;若只闻听弥勒之名,合掌恭敬,即五十劫,或礼敬弥勒,即消除百亿劫之罪,若不能群生于天,也必于来世重逢弥勒,得觉无上道等等。不能不说,对弥勒信仰的鼓吹在此经已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最后还应该注意的是,从教理上来看,《成佛经》也好、《上生经》也好,经文中总是出现“苦集灭道”、“三二七助道品”、“十二因缘”、“苦空无常无我”等反映小乘教教义的字句,特别像“八斋戒”①(注:八斋戒即杀生、偷盗、邪淫、妄语、饮酒这五戒及不坐高床、不著花蔓、不观歌舞戏乐这三戒。)这样的字句。②(注:②《所问经》所言“八法”本来就与之不同,但若仅说八法,则与之相似。)而说到其中的大乘教的成分,则多有般若波罗蜜之字句,因此,此经大体上还是以般若为主的,我想这大概不会错的。

总之,《成佛经》所言的弥勒净土,是将来数十亿年后的事情,即使人们有往生的愿望,也不可能在现世死后就立即实现,但是在《上生经》里,因为弥勒是从今往后十二年没于此世,直接往生于兜率天上并于此处成佛的,所以现世的人们也能立即在来世实现他们希求往生净土的愿望。也就是说,《上生经》所说的净土是弥勒于来世再次下生人间之前的事,因此。它所宣传的愿望就把本应在将来数十亿年后才出现的事情直接拉到了很近的来世。这对弥勒信仰来讲就是具有非常重大的关系的事件,我们决不能对此轻轻看过。如果弥勒真的在将来数十亿年后才出现的话,即使其净土再有多么庄严、多么美妙,那也只是画饼充饥,对现世的人们没有任何的用处,人类在这几十亿万年间要不断地轮回转生,还必须忍受着几多的痛苦。这样的话,不管你如何宣说净土庄严,要想得到民众的信仰将是十分困难的。而且,不论信仰弥勒与否,对现世的人们来讲都是一样的没有任何益处。要使其信仰兴盛起来,就必须像阿弥陀净土信仰那样,使现世的人们在死后就能立即到达净土。这或许就是《成佛经》之后接着出现了《上生兜率天经》的原因吧。从这一点来看,不能不说《上生经》实际上最终完成了弥勒信仰的形成过程。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金刚经福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