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福音网

三十七道品导引手册 第一章 三十七道品 第二章 四念住

发布时间:2022-10-12 10:45:09作者:金刚经福音网

第一章 三十七道品

现在我应该精简地陈述三十七道品,而这三十七道品应该由想要实修禅定与直观的修行人,以精进和决心去修持,因而促成了在现世佛法中再生为人类的殊胜机缘。

简要地说,三十七道品共有七组,是为:

1. 四念住 2. 四正勤 3. 四神足 4. 五根 5. 五力 6. 七觉支 7. 八圣道支

按照定义,三十七道品所以称为「道品」,因为他们是「圣道智」的组合,是「圣道智」,是足处(最近因)、资粮与根机。

第二章 四念住

「念住」的定义是全心全意、安稳地警觉。共有四种念住,分别是:

一. 身念住 二. 受念住 三. 心念住 四. 法念住

一、身念住:意指全心全意安住在身体现象上,例如呼气与吸气。

二、受念住:意指全心全意安住在感受上。

三、心念住:意指全心全意安住在思想或精神的历程上,例如有贪或者离贪。

四、法念住:意指全心全意安住在观法,例如五盖等。

关于这四种念住,如果全心全意安住在身体的某部位上,例如吸气与呼气,就等于安住在一切事物上。因为修行人有能力依照他的意愿专注在任何对象上。

「安住」意指如果一位修行人想要在吸气与呼气上专注一个小时,在这段时间,他的专注力仍然能够稳定地固守在呼吸上。如果想要专注两个小时,他的专注力还是会稳定地固着两个小时。由于思绪上的不稳定(寻,Vitakka),使得专注力从他固着的对象上脱离,这种情形是不会发生的。

有关四念住的详细论述,请参阅《大念住经》(译者按:见《长部》第二十二经)。

为什么要将心安住在吸气与呼气上,不要陷入其它的对象?这是因为对我们而言,有必要集中控制「六识」,「六识」在过去无数无尽的轮回中骚动地漂流。

我应该陈述得更清晰一些。心灵习惯从「六根」的六种对象中,迅速地从某一对象至另一对象。

\

例如无法控制心灵的疯子,他不知道用餐的时间,毫无目的地四处游荡。父母亲找到他,供他用餐,吃了五、六口,他就翻倒盘子,扬长而去,因此,不能好好享用一餐。到了这种程度,他已经丧失心神,甚至无法用完一餐。在交谈的时候,因丧失心神,无法完整说出一句话。从谈话开始、过程到结束,他都无法认同别人。他的谈话,毫无意义,不能承担世间的任何事务,也不能完成任何工作。这种人不能真正称为人了,他已经完全无知了。

如果这位疯子遇到一位优秀的医生,并接受了严苛的治疗方法,将他捆绑和监禁,经过治疗,变为一位神智健全的正常人。经过如此的治疗,在用餐的时候,他可以控制住心,那时候可以饱餐了。在其它事物上,他也可以控制得宜,就像其它人一样,可以胜任工作,完整说出一句话。这就是一个例子。

在这个世界上,心智散乱的人,就像丧失心神的疯子,直到他接触到禅定与直观为止。就像疯子虽然想用餐,仅仅吃了五、六口就推倒餐盘走开一样;这些心智散乱的人,发现他们的心念四处飘荡,这是因为他们没有办法控制住。每当他向佛陀礼敬,忆念佛陀殊胜的特质时,就是无法把心念集中在这些神圣的特质上,反而逃到思想的其它对象上,所以甚至无法诵完「iti pi so …」(世尊的确是…)的偈颂(译者按:见《长部》《梵网经》、《沙门果经》)。

就像患有恐水症的人,口干舌燥,四处寻找水源;当他找到一泓清澈的泉水,由于恐水症,还是逃走了。又像一位病人,面对一盘特别调理的丰盛食物,可是却对这些食物反胃,无法下咽,只好呕吐出来。同样的道理,这些人发现自己无法有效地忆念佛陀的神圣特质,心念无法安住在上面。

如果读诵「iti pi so…」偈颂,他们的心每一次都会飘荡出去,使得读诵中断,如果他们重新开始读诵,每一次都会中断,纵使整日、整月,或整年去读诵,就是无法诵完整个偈诵。而今,纵使他们的心四处飘荡,还是诵完了,因为他们是从记忆中去读诵整个偈诵。

同样的,有些修行人计划在斋戒日找一处安宁的地方,来观想身体的三十二部位,例如「头发」、「体毛」等,或者忆念佛陀的神圣特质,不过,却因为身处亲友的团体中而中断,这是由于他们无法控制心念,任由思绪起伏的缘故。当他们参加诵经活动,尝试把他们的心念导向四无量心的禅定工夫,例如读诵慈悲的经句。但是,他们无法控制住他们的心,思想无法集中,漫无目的地飘荡,他们只是完成了表面的读诵行为而已。

这些事实充分显示出,许多人在从事恶业的时候,极像心智不健全的人。

「心喜欢恶。」(译者按:见《法句经》第116偈。全偈是“abhittharetha kalyane, papa cittaj nivaraye; dandhaj hi karoto pubbaj papasmij ramati mano.”(应急速作善,制止罪恶心。怠慢作善者,心则喜于恶。)

正如水自然地从高处流往低处,有情众生,如果放任心不加以控制,会很自然地趋向于恶,这就是心的倾向。

现在,我应该举出几个例子,来说明没有能力控制心的人与上面提到的心智不全的人之间的比较。

这里有一条急湍的河流。一位不熟悉如何掌舵的船夫,随流而下,他的船只装满了下游城镇买卖所需要的有价商品。当他随流而下,经过沿岸都是山谷森林的地区,而无法下锚卸货,因此,他又继续随流而下,无法靠岸。当黑夜降临,他经过可以停泊的村镇,却由于身陷黑夜之中,无法看见这些村镇,于是又继续不停地顺流而下。破晓时分,当他抵达有村镇的地方,由于没有能力掌控船舵,无法向岸边推进,下锚靠岸。因此,他迫不得已又随流而下,最后航向汪洋大海。

无止尽的轮回就像这条急湍的河流,无力控制心念的众生就像无力掌舵的船夫,心灵就像船。在没有佛法的「空」世界中,从某一存在漂流到另一存在的众生,就像船夫途经沿岸尽是山谷与森林的地区,缺乏靠岸的码头。有时生在有佛法的世界,却没有机缘认识到,这是因为他们处在「八难」之中,就像船夫途经有靠岸码头的村镇,却因为天黑的缘故,没有办法看见。在另一段时间,他们在佛法中生为人类、天人或梵天,可是,由于他们无力控制住他们的心灵,并且持续努力修持四念住的直观法门,便无法确保修行的道与果,因此,依旧在轮回中飘荡,他们就像船夫看见村镇靠岸的码头,可是没有能力掌舵往前推进,因此,迫不得已航向大海。在无止尽的轮回中,身处在有佛法的时期又能从世间的病苦中解脱出来的众生,其数目超越了恒河沙滩的沙粒,这些众生是经过四念住的修习,有能力控制住心灵,并且有能力将心念贯注于任何想要注意的对象上。

这就表现出没有修习四念住的众生,飘荡的倾向或者「存在的趋势」。当他们开始修习禅定与直观的时候,才知觉到无力控制住心念的事实。

这些比较也可以运用到驯服公牛,以便上轭犁田、驾车,和驯服大象供国王驱使或上战场打战来做比喻。

在公牛的例子,年幼的小牛必须按时放牧和关在牛栏,然后用鼻索贯穿鼻孔,并且绑在桩上,以利绳索的控制。接着,用牛轭加以训练,当它顺从了牛轭的重担,才能够耕耘、拉车,因此能够在商场卖出,获取利润,这是公牛的例子。

在这个例子中,就像这位主人的利润与成就,决定于公牛接受驯服、顺从牛轭后,能够从事耕田与拉车工作。因此,身处现阶段佛法时期的凡夫与比丘,他们的真实利益是依赖禅定与直观的训练。

在现今的佛法时期当中,修习「戒清净」就像驯服小牛一样,须先关在牛栏当中。如果年幼的小牛没有关在牛栏中,它会损毁别人的财产,因而带给主人负担。所以,如果一位修行人欠缺「戒清净」,三业(译者按:指身业、口业、意业)就会骚动,顺从世间的邪恶并且产生「法」中明示的恶业。

开发「身念住」的努力,也像驯服小牛,以绳索贯穿鼻孔,用桩绑住。当用牛桩绑住小牛后,主人想要小牛去哪里,小牛就往哪里,无法脱逃。所以,当用「念住」这条绳索把心灵绑在身体上,心灵就不会四处飘荡,而是顺主人的欲望,想往何处,就往何处去;在无止尽的轮回中,心灵迷乱的习惯会平息下来。

一位修行人,如果没有先修习身念住,就着手修习禅定与直观,这种情形就像一头没套上鼻索的公牛去耕耘或拉车,这位主人会发现无法依照自己的欲望来驱使公牛。因为这头公牛还是狂野的,没有套上鼻索,它或是想逃走,或是想弄断牛轭,挣脱出来。

相反的,一位修行人在将心灵转过来修习禅定与直观之前,就先行观想身念住,净化心灵,让心灵平静下来,那么,他的专注力会很稳定,修行工夫会非常有成就。

在大象的例子中,一只刚从森林带出来的野象,首先要关起来,系住它成为一只驯服的大象。因此,它会被用木栅紧紧围起来,直到驯服为止。当它完全的驯服、祥和,便可训练它从事许多工作,来替国王服务。到了那个时候,它才能在正式的场所被运用以及在战场上驱使。

快乐感受的领域,就像一头野象在森林中自得其乐。佛法,就像刚被带出来的野象所进入的训练场。心灵,就像狂野的大象。佛法中的「信心」与「意欲」,就像野象被拉往驯服大象的训练场。「戒清净」,就像用木栅围起来的地方。身体或身体的部位,例如吸气与呼气,就像围住大象的木桩。身念住,就像把野象拴在木桩上的绳索。朝向禅定与直观的前加行,就像大象的预备训练工作。修习禅定与直观,就像国王的游行盛典或战场。

其它观点的比较,现在可以轻易地辨识出来。

诚如我在疯子、船夫、公牛、大象的例子中所指出的,按照古代的传统教义,过去无尽轮回中所出现的佛法揭示,身念住的重点,第一步是从修习「戒清净」出发。

根本的要义是,无论是藉由呼气或吸气,或者四威仪(行住坐卧),或者正知,或者四大界(地水火风)的思惟作意,或者骸骨观,一位修行人必须努力精进,希望在清醒的时刻,日以继夜地专注用功,以便能够把自己的专注力安住在身体及其姿势上。如果可以随心所欲,长久专注,那么,就可以全然支配心灵了,因而可以从疯子的状态中解脱出来。现在,一位修行者就像船夫可以掌舵,或者像拥有驯服公牛的主人,或者像国王可以驱使受过训练的大象。

支配心灵,有许多不同的方法与等级。在佛法中,成功修习身念住是支配心灵的第一个阶段。

那些不想通过禅定就追寻纯粹直观道路的修行人,是一条独特的「干观者」(Sukkha-vipassaka)的道路(译者按:指仅仅修习直观法门的人),他们应该在成就身念住之后,就直接进展到直观法门。

如果他们不想个别地修习身念住,而是想要以勤奋修习直观法门,来领悟身念住,他们也会有所成就的。不过,他们真的必须充满智慧与勤奋。身念住与「生灭智」(译者按:由观察身心现象的生灭所生起的知识)息息相关,修行人可以清楚地看到生起与消逝,真的非常有价值。

在禅定的法门中,藉由修习呼气与吸气的身念住,一位修行人可以达到四禅中的色界;藉由修习身念住当中的「色之作意」,观照身体的三十二个部分,例如头发、体毛…等,一位修行人可以达到八种正受(译者按:指八定)。同样的,修习身念住的「不净作意」,一位修行人可以达到初禅。如果在修习过程中,成就了直观,一位修行人也可以达到道与果。

即使在修习禅定与直观时没有澈底证悟,如果一位修行人可以控制住自己的心灵,能够随意将专注力安住在任何地方,按照佛陀的教诲,这种人还是可以品尝到不灭涅槃的法味。

「沉浸身念住的修行人,可以享受涅槃之乐。」(译者按:见《增支部》第一册‧不灭品‧第二十经)

在此,涅槃是指心灵的大平静或澄澈。

从原始的状态来看,心灵的倾向是非常不稳定的,而其本质是燥热的。就好象生活在辣椒种子内的昆虫不知道辣椒的辛辣,追逐爱欲的众生不知道爱欲的灼热,容易受愤怒与骄傲支配的众生不知道骄傲与愤怒的燥热,因此,众生不知道不安心灵的燥热;只有藉由身念住,心灵的不安消除了,才会意识到不安心灵的燥热。想要消除这种燥热的现象,他们开发出对于燥热现象重新复发的畏惧。在已经达到初禅或生灭智的修行人的例子中,他们藉由身念住已经消除这种燥热现象了,不需要再去精心经营什么了。

因此,一位修行人的成就愈高,就愈难与身念住分离。圣人们将四念住视为心灵上的营养品,直到他们证入涅槃。

一位修行人有能力把专注力安住在身体的某些位上,例如安住在吸气与呼气上,长达一小时或两小时,那么,这位修行人就有能力在七天,或十五天,或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四个或五个月、六个月、一年、或二年,或三年当中,把修持的工夫带入顶点,不过这必须视这位修持人的努力程度了。

有关修习吸气与呼气的法门,可以参阅我的作品《观呼吸手册》。

有关观想身体三十二部分的法门,过去的诸位导师已经写下许多作品了。这个部门当中,头发、体毛、指甲、牙齿、皮肤,是众所皆知的「皮的五法」(皮肤在这组中是最后一个,因此这样称呼);如果安住在这五个部位,修持身念住就算圆满成就了。

至于「四大」的分析、「色」(身体现象)的直观以及「名」(精神现象)的直观,可以参阅我的作品《诸相手册》、《明道手册》、《食物手册》以及《无我手册》。

在此简略地陈述了身念住法门,这是四念住的一种,并且是未了的行者与文句的行者想要证入佛法「道」与「果」,首先要确立的修习工夫。

四念住部份,就到此结束。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金刚经福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