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骨又称舍利(子),是佛教鼻祖、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净饭王之子释伽牟尼涅磐火化后留下的遗骨。据说,中国法门寺辗转得其一指骨,唐朝时,法门寺即因此被定为皇家寺院和内道场,是当时四大佛教圣地。唐皇室首迎佛骨发生在唐太宗时期,据《集神州三宝感通录》记载:“贞观五年,岐州刺史张亮素有信问。来寺礼拜……古老传云,此塔一闭,经三十年一示人,令生善。亮闻之,以贞观年请开,剖出舍利示人。”唐太宗第一次迎奉舍利,只是开启法门寺塔基,在当地举行仪式,供奉塔下瘗藏的佛骨,并未迎送到京城长安。
唐代第二、第三次迎奉舍利都与女皇帝武则天有关。第二次发生在唐高宗显庆四年(公元659年),僧人智琮、慧辩等人入宫谈及法门寺内舍利,高宗曰:“能得舍利,深是善因。”(《法苑珠林》)于是令智琮、慧辩和王长信一道去法门寺迎奉佛骨至长安供养
武则天崇佛与其统治有关。一方面,她要以周代唐,少不了一改唐初道前佛后的状况,尽力扶植佛教,打击道教。所以在天授二年(公元691年)她颁布了《释教在道教之上制》,规定:黄衣在玄衣之上,佛教在道教之上,僧尼在道士之上,从而确立了佛教优先的地位。另一方面,作为中国第一个也是唯一的女皇帝,她必须为其统治的合理合法性寻找理论根据,而佛教正好提供了这样的根据。佛教宣扬众生平等,男女皆有佛性,皆能成佛,而且佛教中某些菩萨在民间流传中为女身,如观世音菩萨,无形中提高了女性在教中的地位。另外,佛教自身也密切配合统治者的要求,如宣传武则天是弥勒佛转世,又撰《大云经》,说武后称帝是受诸天命云云。因此,在武则天统治时期,唐代出现了一个狂热的崇佛高潮。第二次迎奉佛骨时,武则天已经左右朝政,与患风眩病的高宗并称“二圣”,她在东都洛阳舍其所寝衣帐真绢逾千匹,又按中国传统的土葬制度,为佛骨营造了价值连城的金棺银椁,数有九重,极为富丽,这实际上是她为以后专权称帝作的弘佛前奏曲。
前一页123后一页版权所有:金刚经福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