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禅宗之中,所谓的修行,很多时候是指“戒、定、慧”这三学,当然这三学的起源也同样来自印度的原始佛教。
禅宗佛寺据《增一阿含经》记载,当时迦叶祖师问阿难:“何等偈中,出生三十七品及诸法?”
阿难回答:“诸恶莫作名为戒,诸善奉行名为慧,自净其意名为定。”
在佛教的修行中,想在有所觉悟,解脱生死,就必须要经过“戒、定、慧”这三学。在当时的印度,“戒”指的是是修行之人的行为的准则,即戒律,有五戒,八戒、十戒等。“定”,指的是是内心的修行到离相,也就是要达到原本清净的状态,后世称为禅定。所谓的“慧”,指的是悟及般若智慧,通达无碍。
也就是说在修行当中,不做任何坏事,只做善事,一点点累积地做善事,让自己的欲望不断的减少,于至于最终达到心净无染的状态。神秀作的那个偈子要表达的就是这个过程。因此才有: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佛教传到中国,再到禅宗的神秀,依然延用这这样的理念。直到六祖以后,”戒、定、慧“的内涵才有了新的变化,我们在《坛经》中,看到六祖问志诚:你的师傅神秀法师是如何教你“戒、定、慧”三学的?
志诚就是用了阿难的这着偈子来回答,说师傅就是这样教的。
六祖告诉他:那是假三昧,不是真三昧。
那么真三昧是什么样的呢?六祖如此告诉起诚,他说:
“汝师戒定慧接大乘人,吾戒定慧接最上乘人。悟解不同,见有迟疾。汝听吾说,与彼同否?我所说法,不离自性。离体说法,名为相说,自性常迷。须知一切万法,皆从自性起用,是真戒定慧法,”
在六祖这里,神秀说的”戒、定、慧|“对应的是大乘之人,是假三昧。他认为真三昧对应的是最上乘之人,这个真三昧的标准是:修行之人要悟知一切万法皆是由自性而来,都是由自性而产生的相用。这样的境界才是真三昧。
为了解释得更加详细,他用一首偈语进一步说明:
”心地无非自性戒“,内心没有是非,没有善恶,一切都如流水般来去自如,没有障碍,这就是自性戒。
”心地无痴自性慧“, ”痴“就是痴迷、愚痴之意。说的是内心不再痴迷、不再执着,这就是”慧“,也就般若智慧。
”心地无乱自性定“, ”定“就是如如不动,内心不再被外界的任何变化而起波澜,始终保持自在的状态,这就是”定“。
”不增不减自金刚“, 自性原本一直都在那里,不增不减,本自清净,就像”金刚“一样,永恒存在
。”身去身来本三昧“。”身“指的是身体,人身。这句偈子的意思是人身的生来死去,并不影响三昧的存在。因为这三昧并不在身体当中。
那么,这两位法师关于“戒、定、慧”这三昧的认识有着太多的不同,到底谁对谁错呢?
其实无所谓对错,如果一定要分对错的话,只能说禅秀法师的说法更接近于古代印度佛教的宗旨。而慧能的理解更具有开创精神,也就是更加丰富了原有“三昧”的内涵。
版权所有:金刚经福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