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是一部非常著名的经典,下面跟大家分享一下经名里“大”和“方”的含义。
“大”字表诠的是心性的体大,有常和遍两个意思,本体横绝边涯是遍,竖无初后是常。
这是就时空两分而安立的。首先,我们从空间方面衡量,作为万法的本体,它不会是住在某个方所的现相。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空间上要显现某个相,一定要观待各个方分和合,不然是显不出相的。既然是观待他法而显现的,就没有独立的自性,而只是虚妄的。而本体是真实的法,因此它不是空间某处的。再者,观待各个方分,才出现空间上的形体、大小、次第等。而本体不是观待方分所成,所以没有形体,没有处所,也就没有内、外、上、下、四方等的边际相,因此它是周遍的。
再者,从时间方面衡量,本体是无为法,不是因缘造作的,所以既没有生也没有灭。没有生就没有初际,没有灭就没有后际,因此它是常住的。
这样就知道,本体的大是绝待的大,不是相对的大。这又要透过对比来认识。相对的大是指,在自身上并没有大的自性,而只是观待其他法假立出的大
“方”字表诠的是心性的相大,有轨持的意思。比如桃花持着粉红的色、柔软的触和芬芳的香等相状,而不会变成其他。就像这样,每个法都持着自己的相状,不和其他法混乱,称之为“方”。
世俗法的范畴里,色法有长短、大小、冷热等的相状,心法有善恶、贪嗔、强弱等的相状,这些仅仅属于妄识的范畴。而这里是指,超过恒河沙数的性功德法,属于自性元成的无为法,在本体上永远持着这些德相,从无漏失,称之为“方”。这也就是世尊成道时所说的:众生都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仅仅是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
这里有个问题:既然本来具有智慧德相,也就是本来成佛,那为什么又成了众生呢?
这是因为当初一念无明,不认识本具的真性,反而把自心变起的假相执成真实,这以后就不断地缘着假相分别执著,落入了迷梦般的境界。以这种迷乱力,就变出了无数惑、业、苦的虚妄之法,无法从中脱离,结果沦落成了流转在五道里的众生。
这里还要从正反面这样体会:这本具的智慧德相,随着迷染缘就会现起无数错乱的作用;那么反过来,如果我们能息灭这一切错乱的因果,不再受错乱力的拘束,这本具的智慧德相一定会任运地现起不可思议的奇妙作用,这也就是一切诸佛任运作一切利他事业的大根源。
(注:本文选自智圆法师讲记)
版权所有:金刚经福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