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福音网

佛说阿弥陀经疏钞译文

佛说阿弥陀经疏钞译文

莲池大师《佛说阿弥陀经疏钞》广大精微,结构奇妙,重重无尽,互渗互涉,彻底显明本师无问自说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大利,明确揭示净土法门之甚深谛理极则义趣,统摄诸宗会归净土。依正清净,信愿往生,是一经宗趣。处处明示执持名号,乃净宗妙要;句句消归灵明自性,即唯心净土。信愿持名,一心不乱,是往生净土之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缘。本文仅概述《佛说阿弥陀经疏钞》要义,例举消释无问自说,四劝信愿,持名妙要,一心不乱,不可思议功德之利,净土情怀等义。以此增上信愿行,求生净土。

一.莲池大师,弥陀化身

莲池大师的生平与德业,备载于大安大师《净土宗教程》,包括伏虎,祈雨,修桥,建寺,明因慎果,平实真修,整饬清规,精严律制,普劝念佛等等。憨山大师《莲池大师塔铭》总结盛赞大师云:“总师之操履,以平等大悲摄化一切,非佛言不言,非佛行不行,非佛事不作。佛嘱末世护持正法者,依四安乐行,师实以之。

历观从上诸祖,单提正令,未必尽修万行。若夫即万行以彰一心,即尘劳而见佛性者,古今除永明,惟师一人而已。先儒称寂音为僧中班马,予则谓师为法门之周孔,以荷法即任道也。惟师之才足以经世,悟足以传心,教足以契机,戒足以护法,操足以励世,规足以救弊。至若慈能与乐,悲能拔苦,广运六度,何莫而非妙行耶?出世始终,无一可议者,可谓法门得佛之全体大用者也。

悲兹末法,非师曷足以挽颓风、回狂澜于既倒乎?非夫应身大士,朗末法之重昏者,何能至此哉?!”也只有祖师才能如此深知祖师的心怀与德能。末学一日,于闻思修居士林念佛期间,随手从书架上拿到一本《憨山大师梦遊集》,一下翻到卷七《示云栖侍者》一文:“大师未入灭时,前十九年起居食息,侍者日夜周旋。凡一切密行无不睹,一切微言无不闻,一切应机无不达,一切心事无不知。是则大师之全身色相音声,无不昭昭于心目之间。即亲近数千万众,皆不如侍者之真知实见者也。

即今大众,人人见大师灭度,只侍者独不作灭度想耳。末法修行净土,都要说想弥陀妙相,以未得亲见面目,即想亦不真。要闻弥陀说法,则思亦不真。我观大师则弥陀之化身。侍者执侍已久,岂可忘却大师,又向他家求佛法开示。我谓侍者,更不必作别想。只想大师如生前一一规模法范,音声语言,作事威仪,修行观念,利生慈悲。细细从头至足,终日竟夜一一通想一过。

如此则念念想时,就是弥陀出现时也。才有一念忘却,便是负恩德入生死之时。老人无法可说,但以大师全身,安向汝心中,不可吐却,便是我老汉隐身三昧也。汝谛思之”。如此嘱咐,可谓至真至切。此弥陀化身之语,亦是震聋发聩。故此《佛说阿弥陀经疏钞》,岂可等闲视之,自当虔敬奉读,精研会义。

莲池大师德望如中天,虽其本地不可知,而平实是大师一贯风范。《佛说阿弥陀经疏钞》云:素鄙空谈,画饼何益饥肠,燕石难诬贾目。所谓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我辈当引以为戒。莲池大师自称下凡,善导大师说自己是罪恶生死凡夫,印光大师称自己为常惭愧僧,蕅益大师最多只说是名字位(圆悟藏性,而见思惑尚未能伏,更非能断,即仍是凡夫),而皆望极乐为故园,以弥陀为怙恃,瞻依向慕,一往情深。此是我等所应效法。

二.概述全篇

纵观《佛说阿弥陀经疏钞》全篇,结构奇妙,重重无尽,互渗互涉。通序首标明性,既已揭示此经信愿持名所依极则理体;次赞此经,既已指陈持名妙行所臻念佛三昧之果境;感时则全显大师净土宗教情怀。是则至此,已说经尽矣。

再举总启十门,广採世出世间一切经典文义,大彰极乐全体一一皆归自性,精研念入无念生入无生之妙玄心要,微细详陈依正信愿持名一心。所以称为至极广大精微者。

是故藕益大师研此《佛说阿弥陀经疏钞》,与《妙宗钞》《圆中钞》,始知念佛三昧,实无上宝王,方肯死尽偷心执持名号,万牛莫挽。印祖广为流通,且藉听谛闲法师讲此于关旁而亲证念佛三昧,并教示云:“《弥陀佛说阿弥陀经疏钞》并演义,尤为参研宗教之良导。愈当熟读而精思之,非徒发明净土而已”。

《佛说阿弥陀经疏钞》首先明赞自性,首标此经全彰自性,此是净土极则理趣。灵明洞彻,湛寂常恒。非浊非清,无背无向。大哉真体,不可得而思议者,其唯自性欤。意为无量光,无量寿,光寿交融,一切功德无量,如此不可思议者,即阿弥陀佛全体是当人自性也。此即第一义谛,自性清净,净秽一如,三德密藏。

以不可思议,为事事无碍法界,分摄于圆教。次句赞叹此经:澄浊而清,返背而向,越三祇于一念,齐诸圣于片言,至哉妙用,亦不可得而思议者,其惟佛说阿弥陀经欤。言从无清浊向背之体,而起称合清净性德之南无阿弥陀佛一念,顿超生死,齐诸圣贤。此经神功神力,登峰造极,无以复加,只能用不可思议功德来表述。

净土持名一法,有此殊胜力用,皆由心性之极致,持名之奇勋,弥陀之大愿。本性如舟船,念力如橹棹,愿力如顺风,所以念佛,如风帆扬于顺水,疾登彼岸。如此不可思议法门,当急为众生宣说,方是报佛深恩。故不等下文十门,即今通序,便必为彻底揭示竟尽,方畅心怀。故我世尊,乍说三乘,终归一实,等颁珍赐,更锡殊恩。

通序是全篇精华,是故尽力概述。此句甚深,即是以下教起因缘之纲目,亦揭示净土持名念佛一法在整个佛教中站核心地位,最极殊胜,不断伸述,殊恩中殊恩,径路中径路,玄妙中玄妙,独要中独要,赞不能尽。佛一代时教中,净土法门最是超胜独妙,大本《无量寿经》广开四十八愿,广示净土依正庄严,而满此普度大愿者,必以求愿往生为先务之急。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开十六观法,以法界心,观法界境,生于法界依正色心,而观法深玄,必守持名简约一法,以刹那运想,依正宛然,举念欲生,便登彼国,故以持名,成就一心。是故持名,是净土三经心要,持名即持一心故。持名能统摄一切行法。持至一心不乱,证理一心,得念佛三昧,则匪离跬步,宝池涌四色之华。

不出户庭,金地绕七重之树。处处弥陀说法,时时莲蕊化生。珍禽与庶鸟偕音,琼院共茆堂并彩。此是念佛三昧境界。

总启十门,依《清凉佛说阿弥陀经疏钞》结构框架,彻显净土深邃广大事理因果性相。博引群经,会归自性弥陀唯心净土之极则义趣。其中六门摄在天台宗五重玄义之教相中:教起所因,藏教等摄,义理深广,部类差别,译释诵持,别解文义。

1.教起所因,如下无问自说一节所释,意义甚深,又具足含摄净土一切教理行果,彻显持名一法之深妙义理。

2.藏教等摄:此经修多罗摄,属菩萨藏,是顿教,兼摄终教,分摄圆教。

3.义理深广:顿教摄者,以持佛名号即得往生,即证不退,疾超速证,无迂曲故。分摄终教者,以一切众生念佛,皆当决定成佛,即定性声闻和一阐提种性皆作佛故,正是终教之义。分摄于圆教者,因为事事无碍法界只有圆教(别教一乘)方有,而此《阿弥陀经》所诠境界,与《华严经》事事无碍法界的十玄门一一相应,所以此经为圆教所摄。这就是莲池大师以楷定古今的气概,判释此《阿弥陀经》是与《华严经》同类的圆教,发前人所未发。所以《佛说阿弥陀经疏钞》彻底揭示了净土法门的甚深义趣,以理一心,尽摄一切大乘经论的极则义理。拨正一般人认为念佛只是愚夫愚妇所行的谬论,透彻地显扬净土法门自性弥陀唯心净土的真实义趣。以圆义,会归持名与妙观同归一心,如下文释。

4.所被阶品:此经文略义丰,凡具足信愿行者,皆为所被机,三根普被,利钝全收,普门妙法。大安法师讲解说,判断一个人是否有信愿,就看其日常生活中是否把念佛放在首位。

5.能诠体性,分四:随相,唯识,归性,无碍。于声名句文中,从始至终,是声名句文体,所诠义者,依正二报,信愿往生等。又复水鸟树林,咸宣妙法,随举一法,皆成教体。于唯识中,约终顿二教,众生心乐出离,则于自心中见佛为说极乐依正,信愿往生,而实无说,故识为教体。于归性中,会归一心,则性为教体。于无碍中,心即是土,土即是心,心境理事,互相融摄,而为教体。

6.宗趣旨归:语之所尚曰宗,宗之所归曰趣。此经宗乎法性。依正清净,信愿往生为宗趣。

7.部类差别:1.部:此《阿弥陀经》与五种《无量寿经》(大本)为同部,同诠净土事理因果性相,文有繁简,义无胜劣。2.类:此经同类,包括《佛说无量寿佛经》,《阿弥陀鼓音声王陀罗尼经》,《后出阿弥陀偈经》。3.非部非类:带说净土大乘经者,如《华严》《法华》《大乘起信论》《十住毗婆沙论》《观佛三昧海经》《十住断结经》。说专持名号者,《文殊师利所说般若波罗蜜经》。所谓欲入毘卢性海,先归净土玄门。欲悟一乘实相,先入西方安养。净土一门,一代时教之总持,法界众生之归地。

8.译释诵持:译:《佛说阿弥陀经》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舍根不坏以证信。《称赞净土佛摄受经》,唐三藏玄奘译,有摩顶松随向为证,二经小异大同。天亲菩萨《往生论》,释此经者有窥基大师《阿弥陀经通赞疏》,海东元晓法师《阿弥陀经义疏》,孤山智圆法师《阿弥陀经义疏》,大佑法师《阿弥陀经略解》。大师列举不同体裁之赞扬净土者,言其莫不叮咛肯告,感慨悲歌,令见闻者,铭心刻骨,同归觉路。又精选持诵感应事例,无不深感人心,启人净信,结语说,畜生念佛,尚得往生,何况灵而为人类,信愿熏修,必不虚弃。

9,总示名题:人法为名,此土释迦牟尼佛说彼土阿弥陀佛依正庄严信愿往生之经。分释佛,说,阿弥陀,经。

10.别解文义:正宗分有四:1.详陈极乐世界依正庄严,令生信乐。2.正示愿行,令知修证:劝愿,起行,感果,结劝。3.交引本师及十方佛赞,令断疑生信。4.互彰难事,令切感发。莲池大师总收净土同部同类之五部经典,以一心持名为归趣。广证博引内外典籍,详细解释每字每句,出示无尽法义,广大浩瀚。而字字句句,皆归一心妙真如性,精微玄妙,洞彻深邃。

三.例举重点

3.1.无问自说--至极悲心,大畅本怀

世间孝子必能善于了知父母之心志。同样,如果净业弟子能够深入了解诸佛如来之本怀,则对于此净土法门必能生起不可引夺的信心。佛之所以成佛,之所以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之所以建立净土,唯一的目的是欲令一切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普度一切众生悉成佛道。这是佛的本怀。

此《阿弥陀经》,直指罪业凡夫众生以念佛心,入佛知见,疾成佛果,所以佛无问而自说此经。此无问自说因缘,含该教起所因的全部义理。主要有以下几点:

1.突显本师释迦牟尼佛彻底悲心,至极殊恩。如《佛说阿弥陀经疏钞》云:末世众生,根机愚钝,罪障深重,得禅定证解脱者,甚难希有。所以佛以彻底大悲之心,惊入三界火宅,于五浊恶世,急说此净土法门,普令众生,横截生死,究竟度脱。正是因为要“急救众生,唯恐不及”,所以不等有请,不待发起,直捷无问自说。这个“急”字,正表示着本师大悲心的至极殷切。佛之深意,即此《阿弥陀经》,能令一切末法浊世没于生死苦海之凡夫,尤其是多障众生,但事持名,即得往生,疾超速证。一人往生,即是普度一切。故能往生即圆满自利利他。佛正是见此大利,故急为指陈,唯恐众生迟迟失利,故无问自说。其意切之又切,为诸众生作不请之友。《佛说阿弥陀经疏钞》教起所因中,称为殊恩中之殊恩,出示持名念佛一法,是径中之径。

2.大畅本怀。如来久证念佛三昧,蕴之在怀。今佛智鉴机无谬,见此大众闻净土妙法,能获不可思议之真实大利,故说此经。三根普被,利钝全收,方便而究竟,出示此普门妙法,大畅畴昔度生本怀。

3.信愿持名往生净土一法,惠予众生真实究竟大利,是一切凡夫得度生死圆成佛道之无上大事因缘,唯佛与佛能了能说,唯佛与佛方能究竟,是甚深难信之法,所以无人能问。

因此,佛之本怀在于令众生悟入与成就佛道,因众生根机,所以才经历四十九年五时八教的开示,循循善诱。其最后导归,就在净土法门。所以净土法门在一代时教具有核心地位,以其直捷圆顿而又普摄三根故;是末法的总持法门,如经云:当来之世,经道灭尽,独留此经住世度生。净土法门,是苦海慈航,暗夜法炬。蕅益大师谓“绝待圆融,不可思议,圆收圆超一切法门,甚深难信”。印光大师云“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

《佛说阿弥陀经疏钞》教起所因一段,意趣深远,结构微妙,前后钩锁连环。第一,为末法沉迷没溺众生,无问而说此经,开示念佛法门,为作济度津梁,犹如慈父,忧念后昆,心无尽故,置为生计,能使远裔残支,至于家破身贫,犹堪资籍,故曰至极悲心,预垂济度。第二,此经之所以能为济度津梁者,为念佛是最胜方便故。

第三,言最胜方便者,以能直捷度脱生死凡夫令起厌离娑婆苦,欣求净土乐,成就净业故。第四,化导二乘,回断灭心,修净土行(《往生论》云:大乘善根界,等无讥嫌名,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界是因义,分义,类义。净土果报,没有女人,根缺与二乘,是往生之后无此类讥嫌名称之人,不是说这些人不能往生。二乘回小乘心,求愿往生,定能往生。往生之后,顺其宿习故,先证小果,是暂时之小果,终是佛果)。第五,勉进初心菩萨,唯应专念阿弥陀佛,使成三昧,临终正念,决定往生。华开见佛,得无生忍,还来三界救度众生。

第六,普摄利钝诸根,悉皆度脱。第七,岂独平稳处度生,更偏度多障行人,以念佛人,佛愿力威神加被,大光明中,不遭魔事。比如泽图辟怪,宝镜遁妖,正念念佛,智照精朗,一切天魔心魔不得便故。第八,虽云度生如是广大,实不离众生即有念心,得入无念。以念佛对治妄想习气,以毒攻毒,用兵止兵。第九,巧示因于往生,实悟无生。入有(极乐妙有)得空(法性空性),即凡成圣,可谓通玄秘诀,换骨神丹。第十,通括前九,知此持名念佛,径中之径故。

由是径中之径,乃能津梁末法。对比通途法门,念佛法门,简易圆顿,是易行道,横出三界,是为径路;又于观想,观像,实相,持名四种念佛径路中,持名念佛最为简要直捷,但能继念,即得往生,是径中径。如鹤冲鹏举,骥骤龙飞,不疾不行,而速而至。又对比本部经典大本《无量寿经》中,此经简约玄妙,如大本广谈诸福,而此经谓但持名号,即为多福多善。大本尤分三辈,此经谓但生彼国,皆得不退菩提。因此持名念佛不仅为种种念佛法门中之要,又于本部中转更为要。

可谓妙中之妙,玄中之玄,径而复径者矣(解释径中经,大多忽视此本部中为径之义)。若细言之,此中第一是教起因缘,第二至第六,是教之内容和所被机类。第九示行,第十出理。即此妙法之教行理果,圆满具足矣。

此经专重持名,佛说此经,为教众生念佛;为教众生持名念佛而入佛知见。为了此一心大事,故佛无问自说此经,是此经教起之所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金刚经福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