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电话中,蓉跟我说起部门的Z义工申请常住,未能通过,蓉表示挺惋惜。常住义工每月可领到一笔丰厚的生活费,这对于那位已经在寺院干了很长时间生活又挺拮据的Z来说,看来很有必要。但部门领导也看到他身上有太多的习气和毛病,认为还不够常住义工的标准,所以暂时不予通过。蓉说:“确实Z有时的做法挺让人窝火,但这段时间的表现还可以吧,我觉得领导应该……否则……”我打住了她的话:“看来你挺为这件事鸣不平啊,侠女情节又出现了,路见不平一声吼。应该去进谏领导,若是还不行,就起义。”听出了我的揶揄,蓉说:“也不是你这样的思路吧……”
“给你讲个故事吧。”
有一个看守佛堂的年轻人,看到人们都向菩萨祈祷,他觉得做菩萨真好,能力很大,受人尊重。他也祈祷:“希望我能做菩萨!”
有一天晚上,菩萨在他梦里显现,说:“你要体验做菩萨的感觉,我就给你个机会。条件是:当别人向你祈祷时,你千万不要说话。”
年轻人一听非常高兴,不出声音还不容易,他相信自己可以做到。于是他就遵照菩萨的安排,蹲在菩萨像的后面观察世间人情。
一会儿,有位老财主来佛堂烧香,向菩萨忏悔年轻做生意时做了亏良心的事,祈求菩萨消除自己的业障。离开时不小心把钱袋子掉在了地上。躲在菩萨身后的年轻人想告诉他,但想到自己不能说话,只好忍住。
过了一会,第二个人进来跪在菩萨像前说:“菩萨,你帮帮我吧,我孩子病了,没钱抓药,就要不行了!”他祈祷完后,发现了地上的钱袋。这个人非常高兴地感谢了菩萨,把钱拿走了。年轻人看了非常着急,他想提醒那个人,这钱不是菩萨给的,是别人刚刚丢失的,但想到自己不能说话,只好再次忍住。
第三个进来的人是位渔民,他马上就要出海了,特地来求菩萨保平安。这时,丢钱的老财主回到佛堂来找钱,看到渔民在,他就认定一定是渔民捡了他的钱,非要渔民还,否则就拉渔民去衙门。渔民觉得莫名其妙,和老财主争吵起来。
这时,躲在菩萨像后面的年轻人非常非常着急,埋怨菩萨怎么不显灵呢?自己一定要主持公道。于是就忍不住对老财主说:“你冤枉渔民了,钱不是他捡了,是前面一个穷人拿走了,你去找他要吧!”
众人走后,菩萨开口对年轻人说:“你不是答应我不出声吗?”
年轻人为自己辩解道:“我再也不能不说话了,我不能做你这样泥塑木雕的菩萨,我要做主持正义的活菩萨。”
菩萨说:“是吗?难道你认为的就一定是正义吗?老财主丢失这袋钱可以消除业障,破财免灾;穷人捡了这袋钱能救活自己生病的孩子;渔民因为和老财主打架被拉去衙门,可以避开今天的台风。可是由于你插手此事,老财主业障现前,中风瘫痪;穷人孩子没钱医治,结果病死;渔民出海遇难。现在你告诉我什么是正义呢?”
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又曰:“大道无为,无为即为有,无有者不居也,不居者即处无形,无形者不动,不动者无言也,无言者即静而无声无形。”
不说话,意味着不以自己的好恶是非标准,来给外物贴标签。不介入世俗的争执里边,不被那些虚幻无常的假相所引诱,不以凡夫的眼光来评价世俗的人事物。否则自己就会掉入纷繁世界的好好坏坏、是是非非、谁公平谁不公平的各种判断里。
不做判断,不做描述,不加入任何各人的主观,只是单纯地看着外物的起起伏伏的变化。咦,这不就是禅修的要领吗?
《指月录》:“有僧到赵州从谂禅师处,僧曰:‘新近曾到此间么?’曰:‘曾到。”师曰:‘吃茶去。”又问僧,僧曰:‘不曾到。”师曰:‘吃茶去。”后院主问曰:‘为甚么曾到也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师召院主,主应诺。师曰:‘吃茶去。’”
我对生灭无常的世界没有任何意见。没意见,心就不动。我们凡夫的问题就在于自己的意见、观点、价值标准太多,总是要以此为准绳来对外境进行评价判断,那其实是一种干扰,是一种打乱
。宗萨钦哲仁波切说:“我们全都是有控制癖的人,对吧?我们都希望下命令,都希望成为操控者。”显然,这真的是我们众生的标志,总是以自己的语言和态度去决定外界的是非。而修行无非就是去掉这个。《金刚经》里说“不生法相”,就是说不对外境产生自我意义上的执相。禅修的要领,就是要求我们对所有的念头或外境,只观照,不评判。“你开始学习如何忽视念头。……禅修的时候,你看着念头,知道它们在那里,但你忽视它们。你没有款待正面的念头,也没有劝阻负面的念头,就只是看着,所以你没有跟它们交配。没有交配,就没有繁殖,你会非常自由。这就是禅修的理由。”
还记得那个“你对你对你也对”的禅宗公案吗?两位弟子在为一个法义进行争执,各自认为自己是对的,相持不下,于是来找师父……后边的经过地球人都知道了。师父不是在和稀泥,而是不想卷入是非对错的争辩中,因为每个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阶段不同,那么看似相对立的观点,其实并不是非此即彼,也就很难说清楚谁对谁错。
“「智慧已经在那儿。」它就像一股清泉,但为什么我们体验不到?因为我们一直搅和在交配当中。那么要如何才能体验智慧呢?要藉由什么都不做,藉由不搅和,藉由随它去。当你不再交配,不再随着一个念头而起心动念,无判断的智慧就出现了。这个智慧是什么?就是无分别,不是吗?那么无分别是什么意思?以非常粗略的形式来说,无分别基本上就是不判断。你所要做的就只是看着,不要涉入,不要动念。看着念头,但忽视它们,不作判断。”
“只是看着,不投入、不交配”,仁波切用简短的几个字把禅修要领揭示了出来。我们最大的毛病就是对外界发生的任何事情,不仅看了,还以是非心分别心投入了自己的心意识,在里边搅和。以个人的喜好、价值观、道德标准来衡量外境,于是得出自己认为正确的结论。岂不知,这个结论只是对你来说是对的,可能在别人看来其实是绝对错误的。看看那些邪教吧。
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修行首先就是修一颗无分别的心。
在《西藏生死书》里,我又看到了班的故事,不过这位作者的讲述比别处多了一句话。他是这么说的:
……班就把一块饼浸入酥油里,吃着,仰望佛像,佛像似乎正在仁慈地对他微笑。
「你是多么好的喇嘛啊!』他说:『狗跑进来,偷吃人们供养你的食物,你只是微笑罢了。风把灯吹熄,你仍然继续微笑。……
后边这句话,我非常喜欢,别的版本里没有。让我再次自问这个问题:什么是佛菩萨呢?当然可以有很多种答案,可当下我的回答是:总是微笑,但不说话。
明海大和尚在一次开示中说:“佛教界一度有一个引人关注的新闻,涉及一位法师,我有几次被人问“你怎么看……”?我的回答是“我干嘛要看呢?”我说不看的意思是:看了以后我不产生评价,我内心没有说Yes or No。因为它提供的信息一定是一个模式,是某一个路径,它把我引入到那个路径里,我只能选择是左边是右边。可我不走你的路径。”
不被外境所牵着走,做个万劫巍巍独立人,这就是道人风范了。
版权所有:金刚经福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