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没有进步,是我们修行脱离生活,常常会把佛菩萨认为他方世界,是我们看不到的地方,所以我们对着他方世界看不到佛菩萨产生向上仰望的心。实际上对日常生活当中具体的人或事,我们的心态,我们的眼光是往下看的,每个人的心态往下看,无形当中每个人犹如生活在空中,而不是一个具体的现实生活当中,自然产生障碍,出现问题。
顶果法王说:每天从细微的小处着手,不要奢望神奇的辉煌, 看穿这些虚荣的把戏,仔细观察自己的心吧。没有投入修行,或是表面的修行,这是镜子上的雾气,维持不了多久。皈依三宝并不意味着生活从此安全无忧,是你决心无惧地面对生命中一切的开始。佛教徒一词的意思是“内道者”,即向内观照、从本心而非本心之外找真理的人。
平常心,是什么样的心呢?就是青菜豆腐常吃不厌,布衣粗服常穿不恶的心,是嗔恚惊怖常受不苦、世乐俗趣常有不迷的心。平常心,就是当吃饭时,就吃饭;当睡觉时,就睡觉;当欢喜时,就随喜;应该说话时,就直言无讳;应该做的事,就圆满达成;应该听话时,就依教奉行。也就是以真实的、平等的、平常的心来待人,应该怎样的心,就表现怎样的心。如何在平常当中修行呢?祖师讲“生处能熟,熟处能生”。“生处能熟”就是从陌生到熟悉的过程。比如对一件不会做的事情,我们努力去做,渐渐就熟练了。修行对于我们来讲本来也是没有经验的,经过不断熏习,慢慢熟悉了。等到我们事情会做了,佛法也熟悉了,就又要“熟处能生”。这是什么意思呢?就如同儒家讲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就是对于每天接触到的佛法,都要把它当成是第一次遇到一样,都是最新的。不能认为过去听过的佛法,我已经知道了,不愿意再听了。哪怕你听过,做过一百遍,一千遍,都要把它当成第一次做事情一样,才能够生巧,否则就是不用心。
《禅林宝训》中,白云禅师阅经书不下几百遍。每次开卷再读,一定有新的收获。我们若能像禅师这般勤奋,一定能通达佛法。我们闻思也是一样,只听一遍教言很难全都记得住。第二,即使你全都记住了,你还必须能够把教言运用到日常生活当中,而这就要求你必须通过反复闻思加深理解。虽然我们接受了很多的教法,可能把一本书看了上百遍,但每次看还是能得到更多的领悟。随着你智慧的增长,对同一个教法会有更高一层次的领悟。可以这样来比喻:还是个婴儿的时候听到一个法,到了青年时期又听同样的法,到成年以后再听同样这个法,随着年龄的增长,你对这个法的领会肯定会越来越深。这个过程很难用语言准确地解释,但毫无疑问,听闻次数越多,加以深思及禅定,我们的领悟必然会加深。
过去有一位出家人,在寺院里担任典座(即煮饭、烧菜),从二十岁的青年一直做到五十岁的老人,整整做了三十年之久。有一次,道源禅师到寺里参访,问他:
“您在寺里做什么工作?”
“我是典座,煮饭炒菜呀!”
“哦,做多久了?”
“三十年了!
“啊,三十年都做典座,没有参禅打坐,没有看经念佛吗?”
“是喽!”
“怎么三十年只做典座,不做别的呢?这不是太浪费了吗?”
“禅师!您有所不知,这典座也不容易,里面的道理很多的!”
“哦?典座就典座,不过烧饭做菜罢了,这里面还能有多少道理?”
“唉,说给您听吗?这就像太阳从东边升起,西边下去,这道理我说不完,您也听不懂啊!”
道源禅师执意问到底:“为什么呢
版权所有:金刚经福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