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福音网

什么是那一代人的“大学精神”?从内心发出真诚、正义、无畏和同情

发布时间:2023-12-23 01:25:19作者:金刚经福音网
什么是那一代人的“大学精神”?从内心发出真诚、正义、无畏和同情

华夏时报网

本报记者于娜 北京报道

最近热映的《无问西东》本来是一部为清华大学百年校庆而拍的献礼电影,但这并不妨碍它对大学精神的诠释,对青春、生命以及人性的思索,并且还引发了人们广泛的关注热议。四个清华毕业的年轻人串起历史的四个年代,在他们的人生选择中,给他们坚定选择勇气的,为他们走出迷茫照亮黑暗的,是他们的清华前辈,是被清华教育深深影响的一代人,是塑造那一代人的“大学精神”。

为什么当下再难培养出这么多杰出人物?同样是面对时代的困惑,为什么当下大学生的自我认知越来越混乱?青年人为什么要上大学?追寻大学教育的本质意义,或许才是《无问西东》真正的内涵。

立德立言,大学精神不可磨灭

“无问西东”来自清华大学的老校歌“立德立言,无问西东”,教诲学子们养成美好的德行和与人有益的言辞,无论是东方文化还是西方文化,应该博采众长,中西文明交融。

电影中,从清华学堂到西南联大,到清华大学,一代代年轻人在曾经迷茫的时期,得到上一代的引导去叩问内心:梅贻琦点醒吴岭澜,吴岭澜教育沈光耀,沈光耀帮助陈鹏,陈鹏点醒李想,李想救了张果果父母,最终每个人都实现了自己内心真正想要做的选择,并在成长之后又给予下一代人同样的精神滋养,把真正的大学精神传承下去。

究竟是选择理科走实业兴国之路,还是听从内心的召唤追寻文科?这是上世纪20年代吴岭澜的困惑,也是很多有识之士在时代潮流更迭之时的困惑。梅贻琦问他为什么选择自己不擅长的理科?他回答说因为成绩优秀的人都在理科。梅贻琦则告诉他,寻找自己的真实。

1924年,泰戈尔访问中国,来到清华大学演讲。泰戈尔在台上慷慨激昂的说:“我竭尽我的至诚恳求你们不要走错路,不要惶惑,不要忘记你们的天职,千万不要理会那些恶俗力量的引诱,诞妄巨体的叫唤,拥积的时尚与无意识,无目的营利的诱惑。”坐在台下聆听的吴岭澜终于明白自己为什么读清华?自己内心想要的是什么?虽然他最终没有像理科生那样实业报国,却在以后将清华精神传递给了他的学生

抗日战争爆发后,当时的国立清华大学、国立北京大学以及私立南开大学,南迁长沙组建了国立长沙临时大学。由于长沙遭到日军轰炸,1938年长沙临时大学又西迁至昆明,之后改成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西南联大的条件十分艰苦。由于经费紧张,除了图书馆和食堂是砖木瓦房外,其余的校舍都是铁皮顶土坯房、茅草屋。雨天教室的铁皮房顶被打得啪啪作响,教师无法上课,学生只能自学看书。后来,铁皮房顶也被卖掉办学,改成了稻草房顶。每次下雨时,大家只好打着伞上课。

然而这里有闻一多、杨振宁、陈寅恪、赵忠尧、林徽因、梁思成、费孝通……一个又一个中国近代史举足轻重的名字,让只存在了8年的西南联大,成为了中国教育史上耀眼的一束光芒。

为国捐躯的飞行员沈光耀就是西南联大的学子。原本是富家子弟的他,在国家危难之际,舍弃个人学业、前途和生活,成为一名飞虎队队员。他是善良仁爱的,在执行任务返程间隙为饥饿的孩子们空投食物;他又是勇敢决绝的,为了让更多的战友可以安全着陆,驾驶战机撞毁了敌军战舰。只留下一句“妈,对不起”。

当年被沈光耀帮助过的孩子陈鹏成为了清华的高材生。上世纪60年代,面对自己喜欢的女孩王敏佳被冤枉挨批斗,他选择了正义与同情,不惜任何代价。 而另外一个叫李想的人,却因为不想毁了自己的大好前途,不愿承担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而牺牲了王敏佳。

王敏佳用生命教会李想如何真正的实现人生意义。陈鹏告诉他“逝者已矣,生者如斯”,李想在支边时用自己的生命救了一对夫妻即张果果的父母,也完成了自我救赎。

贯穿四个不同时代背景的故事,是一种精神的传递。有人说,大学精神影响不了一代人,影响不了一个国家。并非如此,因为这里有文化科学精英、大师学者们的命运,他们构成了家国命运的中流砥柱。有网友观影后表示,很久没有被一种高尚的、高贵的精神打动,或许它在当下显得格格不入甚至愚蠢,但其实内心既渴望又没有勇气用这种精神去面对盲从、浮躁的时代。

大学教育之重,在于人格

冯友兰回忆梅贻琦校长时曾说:“清华建校以来,有个问题,一直是教授们不断争论的焦点,那就是大学该培养怎样的人才?对此,大家各持己见,彼此各不相让。梅贻琦则始终认为:大学教育之重,在于人格。如果一个学生没有完善的人格,那么走上社会也不会对社会有利。”

生活在现代的清华毕业生张果果,深陷于利益纠缠之中进退两难不能自拔,这并不是他的本性。在现实利益面前,正直真诚带来的后果让张果果内心挣扎,那些所谓理性的现代都市人也会对此呲之以鼻。最后,虽然在职场商战中挫败,张果果依然选择继续救助那个因生下四胞胎生活陷入困顿的家庭,而不是因为这个家庭已经失去商业营销价值而视而不见。正如张果果最后的独白:你在被打击时,记起你的珍贵,抵抗恶意;愿你在迷茫时,坚信你的珍贵,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

与吴岭澜、沈光耀和陈鹏相比,很多人觉得张果果最不像大学生。而其实他是最能体现现代大学生困境的一个人物,毕业于名校、工作领域的精英,却依然迷茫、焦虑、盲从,面对问题时难以遵从本心。

钱理群评论现代教育:我们的大学教育在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现实如此,大学精神的传递正在被浮躁和功利侵蚀磨灭。无论你多么慷慨激扬,热泪盈眶的讲人生理想,大学生们最后只关心自己找什么样的工作,是去国企还是外企。当大学沦为职业介绍所,潜心研究学术的人已然成为笑话,大学的精神和时代的思考要靠谁来保存和发扬?

一个受过教育的人,都必须理解自己在世界中的位置——文化的自然的,从而追求一种富有意义的人生。正如马斯洛所说:“教育就是让一个人成为更好版本的自己。”在当下这个越来越世俗化和功利化的大背景下,大学不仅仅要奋起抵抗侵蚀,而且要做到的,不仅仅是培养一个领域的精英,而在于人格的塑造。

马相伯当年在给蔡元培、于右任、蒋梦麟等学生开示时曾说:“大学之大,非大楼之大,应是大师之大”。《大学的精神》作者陈赛和蒲实实地探访了国外7所知名学府: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海德堡大学,追寻大学于人的意义。陈赛在后记中提到:等到我们真正追寻到这个答案的时候,却是在哈佛大学这一期。

答案是四个字:通识教育。通识教育就是一个“以人为中心”,一个追求“真心”的教育。哈佛通识教育计划的理想,就是要使本科生能够在一个他们毕业后将成为什么人,和他们将过什么样生活的视野下,在哈佛课堂的内外进行一切学习。”正如《无问西东》里的一句话:这个世界上不缺完美的人,缺的是从内心发出的真诚、正义、无畏和同情。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金刚经福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