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宗教研究所所长方立天
一、何谓佛教慈善?佛教慈善的“慈”指慈悲,即对他人痛苦感同身受,进而产生深切的同情。慈悲的极致是“无缘大慈”,是无对象分别的、毫无条件的、不求回报的给予众生以快乐、幸福。佛教慈善的“善”,是指能给与自身和他人利益的、契合佛教义理的清净的思想行为。所谓佛教慈善,就是在慈心基础上的清净思想行为。佛教慈善的内涵是多方面的,就当代社会慈善层面来说,如有钱的捐款,有条件的当志工、义工,有专业、智力、体力的分别提供医疗服务、学校建设、心理抚慰、灾区援建等等,都是佛教提倡的慈心善举。
二、何谓佛教本质?佛教是追求提升觉悟、解脱痛苦的宗教。自觉是罗汉,自觉、觉他是菩萨,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是佛,佛就是觉者。觉,即觉悟,觉醒了悟。觉悟什么?觉悟缘起法:“诸法因缘生,是法说因缘;是法因缘尽,大师如是说。”(《大智度论》卷11,《大正藏》第25卷,第136页下)觉悟宇宙一切现象生起消灭的原因、条件的法则,体认“缘起性空”、“无我”“无常”的道理,是佛陀成道的证悟,为佛教的基本原理,也是佛教区别于其他宗教的最大特点。追求觉悟解脱就是佛教的本质。基于觉悟解脱论的要求,又有著名的“七佛通戒偈”:“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法句经》卷下,《大正藏》第4卷,第567页下)这是以去恶从善、心性清净界说佛教,这一界说,是在缘起论基础上凸现善恶因果法则和思想行为准则,是把觉悟落实于修持实践,这是佛教本质的进一步表述。
三、慈善是佛教的本质属性和本质要求。如上所述,佛教有两项相互联系的本质规定:觉醒了悟和去恶从善。也就是说,在思想认识上,要求开发真智,体得真理。在道德修持上,要求行善除恶,自净其意。觉悟缘起性空的法则,懂得人与人、人与物互为缘起,和缘起本性皆空,不能执著的道理,就要求关心、同情、帮助他人,与人为善。修持善行的道德实践,与清净心意密切相联,是在慈悲心的基础上的善行。佛教的觉醒了悟和去恶从善的本质规定,确定了慈善是佛教的内在属性。佛教要求每一个信徒把奉行慈善作为修持的重要方式和生活的重要内容。佛教要求信徒通过慈善活动提升觉悟,完善道德,进而实现人生的理想价值。
四、慈善是当代佛教服务社会的重要方式和重要途径。从慈善是佛教的本质属性和本质要求出发,佛教主张“庄严国土、利乐有情”,这一主张也成为了中国佛教的优良传统。兴办慈善公益事业,慈悲济世是中国佛服务社会的重要方式和重要途径。对当代中国佛教来说,服务社会尤具重要意义。当今世界,物质生产力迅速发展,社会经济财富快速增长,同时,环境污染、生态失衡、自然灾害、人口爆炸、贫富悬殊、地区战争、恐怖活动和传染性疾病流行等,又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如何缓解当代社会的种种矛盾、积极服务社会,是时代发展对中国佛教的客观要求,它既是中国佛教神圣的时代责任,也是中国佛教庄严的永恒责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佛教适应新的历史要求和历史使命,积极担当时代责任,自觉参与社会救助、社会公益事业和慈善事业,在救灾、济困、扶贫、助学、养老、助残、义诊、治病等多方面,尤其是在重大突发灾难救助和对弱势群体的救助方面,发挥了有益作用,获得社会的广泛赞扬。
五、大力发挥中国佛教在慈善事业方面的独特作用
版权所有:金刚经福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