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苍茫的冬日黄昏,我流连驻足于庆云幽深的金山寺院外围,残阳如血,一切都是偶然的,是无意中的观察与留意。那红墙灰瓦的高大建筑把阴影投射到麦田上,有隐约的诵经声自寺院内传来,但我围绕它转了一个圆圈后竟然没有发现入口。是我忽略了么?门在哪里?整个寺院通体神秘,像川端康成笔下经典的幽寺,但又似曾相识,瓦楞上的荒草,风中飘来的气味,都给我以重温感,沿着一缕烟就能抵达回忆之乡。在疑惑与忐忑里我怀疑这幢寺院曾经在梦境出现过,或者眼前的画面干脆就是一个梦境?我咬了一下手指,感觉到真实的疼痛。后来,我还是找到了一个窄窄的巷子,它被一株粗壮的老树遮拦着,以至于粗枝大叶的人难以发现这里有一个通道,这是故意的遮蔽,我一时不明白设计者的良苦用意。我的思维在瞬间刷了一下屏,被莫名心理驱使进入巷子。光线忽明忽暗,焚香气息扑鼻,周围死一样寂静,脚步绵软,感觉像行走在梦中一样恍惚。
齐居士
眼前呈现的画面出乎我意料之外,金山寺院内美得像一幅静止的水墨:院落干净整洁,积雪被清扫得颗粒不存,院内的两株腊梅已然爆开,一股清雅的芬芳在空气中弥漫。“禅院里的花,香味比雪更纯。 ”我的脑海里突然涌出这句不知出处的诗。 凭借一点不好意思的佛门知识,我双手合十,念诵阿弥陀佛,很快与主持搭上话茬,他是一个上了年纪的僧人,脸上表情单纯温和,网形皱纹松弛,像开片的瓷器。我们在火炉前对坐,用一把老铁壶烧开了水,泡了一壶陈年普洱。茶香四溢,烛光照亮了供案上的一尊莲花佛像,旁边有一个铜质香炉。 原来,金山寺有一番来历:修建这方圣地的人是位居士,俗号齐素萍,公元1942年出生于庆云县齐家村。其原本是客居南方的一普通平常家庭主妇,时年50多岁时,一天晚上,她梦见一个模样俊俏的孩童在寒风中哭泣,孩童的衣衫破旧,赤脚在雪地上冻得通红。这让她善心大发,上前抱起孩童,哄了又哄,并且把身上的衣服脱下来给他穿上。梦醒后她感觉奇怪,因为梦太逼真,让她在整整一天里都心绪不宁,眼前晃动着孩童的影子。此后,连续三天她都梦见了这个孩童,目光清纯如水、满面忧戚,望着她似有话说,却欲言又止,只是泪水长流。居士问其来历,不禁唬了一跳:孩童自称太子——南朝梁代著名的昭明太子!这是个不幸英年早逝的孩子,自幼聪慧过人,名萧统,他是诗人,学者,编撰存世作品集《昭明文选》30卷。居士虽然大字不识几个,但早从小就从乡人口中得知太子的大名和有关他的传说,忍住惊讶上前询问,太子泪水涟涟,边哭边说,齐居士听了暗暗吃惊。原来太子落难,无处可栖,其修炼道场在遥远荒僻的东天目山,数年前寺庙被毁,如今已成废墟,风雨剥蚀着碎瓦残片。太子言频繁造访打扰,是看到居士慧根大德深厚,即向她求助,主持修复其寺院道场……居士闻言,一个激灵中醒来,太子清晰的语音犹在耳畔回响,屋子里似乎萦绕着太子的哭腔,急忙开灯,记下几行字,歪歪扭扭,却藏下一个隐秘天机。 几天之后,齐居士做出一个惊人决定:独自一人上东天目山修复道
版权所有:金刚经福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