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福音网

庐山慧远的念佛法门——向学法师

发布时间:2025-01-07 01:25:05作者:金刚经福音网
庐山慧远的念佛法门——向学法师

二、慧远对弥陀信仰的原因和念佛三昧的内涵

慧远创立白莲社,与其徒众精修“念佛三昧”共期西方弥陀净土,被后世推崇为中国净土宗的始祖,享誉中国、日本等国家。庐山的念佛结社创于元兴元年七月,由刘遗民等一百二十三人共同在般若精舍的无量寿佛前,修念佛三昧。参加念佛的社员大众首先齐集在无量寿佛前举行斋会,发愿共同期望往生西方弥陀国土,当时刘遗民专为此举写了发愿文。《高僧传》中记载了当时的情形:

谨律息心之士、绝尘清信之宾,并不期而至,望风遥集。彭城刘遗民、豫章雷次宗、雁门周续之、新蔡毕殷之、南阳宗炳、张莱民、张季硕等,并弃世遗荣,依远游止。远乃于精舍无量寿前,建斋立誓,共其西方,乃令刘遗民著其文曰:维岁在摄提格,七月戊辰朔,二十八日,乙未。法师释慧远贞感幽奥,宿怀特发,乃延命同志息心贞信之士百有二十三人,集于庐山之阴,般若台精舍阿弥陀像前,率以香花,敬廌而誓焉……

以慧远为首的大众深信善恶的报应,因果不灭贯通三世,而且这种三世业报是不可避免的。另外他们由“推交臂之潜沦,悟无常之期初”,对人生无常,为期短促的切身感悟,为此,他们朝夕不懈勇猛精进,专心一意观念阿弥陀佛,以期从业报中得到解脱。这些思想在刘遗民执笔撰写的《发愿文》中谈到:

夫缘化之理既明,则三世之传显矣。迁感之数既符,则善恶之报必矣。推交臂之潜沦,悟无常之期切。审三报之相催,知险趣之难拔。此其同志诸贤,所以夕惕宵勤,仰思攸济也。

可见,庐山结社念佛首先是建立在三世因果相续不灭的共识,他们认为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生死流转,由业感果,善业感善果,恶业招恶果,众生由此而在六道中迁转轮回,不得解脱。同时他们也共同切身体会到人生无常的道理,至于这点,除了《发愿文》中的叙述之外,慧远在《答桓玄书》中也说:“人生天地之间,如白驹过隙。以此而寻,熟能久停,岂可不为将来作资也?”他们了悟了人生无常,为期短促,深知因果报因,六道难拔,所以他们产生对弥陀国土的信仰,结社念佛以期将来获得解脱往生彼国世界。

在庐山的念佛结社所修习的念佛行法,慧远没有专著论述,但我们根据他给刘遗民的信和刘遗民代表慧远等人在阿弥陀佛像前共同立誓的《发愿文》,以及慧远的《念佛三昧诗集序》等内容中可以窥见其念佛法门之大概。

慧远等人在往生弥陀国土的方法,是平时所讲的观想念佛,就是以佛作为观想的对象,专注一心观想阿弥陀佛国的美好庄严以及佛身的种种相好,最后达到定中见佛的目的。这种以禅定为行持特点的念佛法门,即是“念佛三昧”。至于“三昧念佛”的内涵,如他在《念佛三昧诗集序》中说:“夫称三昧者何?专思寂想之谓也。思专则志一不分,想寂则气虚神明。气虚则智恬其照,神明则无幽不彻。”意思就是说,以专一集中其心,摈弃一切的妄想。由于专注一心就能使行持的心志趣于一致不被分散,即不散乱;由于妄想的摈除,气息就得以虚通无有阻碍产生智慧,而达到神识清明彻见一切的功效。行持三昧的方法很多,最后能达到深入禅定境界的皆可称为三昧。那么庐山慧远为什么以念佛为行持而入三昧呢

?因为他认为“诸三昧其名甚众,功高易进,念佛为先”。在他看来,有很多的行持都能达到三昧的功用,但他以为念佛三昧的功德最高,而且也容易见其功效。他对此接着解释说:

何者?穷玄极寂尊号如来,体神合变应不以方,故令入斯定者,昧然忘知,即所缘以成鉴。明则内照交映,而万象生焉;非耳目之所至,而闻见行焉。于是睹夫渊凝虚镜之体,则悟灵根湛一清明自然。察夫玄音之叩心听,则尘累每消滞情融朗。非天下之至妙,孰能与于此哉?

其大体意思是说,因为如来于无方世界应化无量众生,能感应念佛之众生,所以念佛三昧最为殊胜。入此三昧虽然远离种种分别知,而所观的对象却能宛然明了。甚至“内照交映”,万象明了。平常人耳目所不能达到的境界,于此三昧中能闻能见。在此念佛三昧如得见佛,那些尘累滞情则自可消除断尽。可见,念佛三昧的殊胜之处,是其他三昧难于伦比的。因此,慧远提倡行持念佛三昧之佛门,并且亲自带领大众精进修持此行。

从上述这些内容,可以看出慧远的念佛法门是以观想为行经,而达到定中见佛消除烦恼为目标的。从另一侧面也可看出,慧远的念佛思想是以自心的观想与佛的感应相结合的行门,也体现了慧远念佛往生弥陀国土的思想中已经有了自力与他力相结合的二力说。

有关以佛作为观想对象而修三昧的殊胜,在刘遗民的《发愿文》中也说到:“盖神者可以感涉,而不可以迹求。必感之有物,则幽路咫尺。苟求之无生,则渺茫河津。”以佛为对象而行观想,则容易得到感应。如果没有观想对象,就好象一只小舟在渺茫无际的汪洋中停靠不了河津。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金刚经福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