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天天念佛,人家念佛一声佛号可以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这是佛经上说的,不是假话;而我们念八十万声佛号,恐怕一个罪都灭不掉,这什么道理?《西方确指》说得很好,念佛要有佛心。《西方确指》告诉念大悲咒的人,念大悲咒要紧的要有大悲心,没有大悲心念大悲咒有口无心,不灵。由这个例子我们就可以联想得到,念阿弥陀佛那就要有阿弥陀心。阿弥陀是什么意思?这是我们学佛的人,尤其常常在我们这个讲座多少能晓得一点,阿弥陀是梵语,翻成中国是无量的意思,佛是觉。换句话说,我们念一句阿弥陀佛,我们的心量是无量无边,一切境界里面觉而不迷,用这个心去念阿弥陀佛是念念觉、念念无量,正是经论上常讲「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诸位想想,你怎么不证菩提!你怎么不得一心!如果这个世间什么大事、小事都要斤斤计较,都要执著较量,烦恼习气不肯放下,诸位想想,我们佛号念得怎么会相应?
念观世音菩萨,要生大慈悲心、要生清净心,观世音菩萨自修是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观世音菩萨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是大慈大悲,所以心与口要相应。不但是密宗里面讲的三密相应,念佛法门,一显一密也要求三密相应,但是它不是说结手印,心口相应,我们所作所为、行为要相应,心、口、身行统统要相应,这样才叫做念佛人,这样念佛才会有成就,才能够把烦恼习气念断。见思烦恼习气念断,就得事一心不乱;无明也念断几分,那就是证得理一心不乱,要这个念法。并不是说我们不如古人,实在讲我们不得法,古人是心、口、行完全相应的念,所以念不久人家就得一心,就明心见性;我们是心、口、行统统不相应,这样念一生,不要说是一心没有念到,功夫成一片都做不到,你看这个多苦!
反过来我们再看,六道轮回生死不断,这是什么?这就是烦恼之所缠缚,有烦恼就有生死,这是佛在此地讲和合的意思。现在既然发心修无上菩提,第一要紧的事情,就是要真正了解烦恼性空即是菩提妙智,哪来的和合相?这个地方就得要用般若观照的功夫,可是真正能提得起般若观照,实在也不多见。别人是不是能提起,要记住,不关自己的事情,要紧的就是自己能不能提起,这个才重要。所以《华严》里面的表法,你看修行人,修无上菩提的就一个人,就善财一个人。这就是做出一个榜样给我们看,他人如不如法不是我的事情,学佛得一个人学。这个话我们在讲席里也不晓得讲了多少遍,时时提醒同修们,除自己之外,一切的境缘都是善友、都是佛菩萨,这样你的道业一生成就。再给诸位说,《华严》的好处妙处就在此,遇到恶人、冤家,那是佛菩萨、那是甘露火王、那是胜热婆罗门用这些方法来考验我的。甚至外道,五十三参里面外道有不少位,善人、恶人、外道,以及世间各行各业、男女老少,在一个修一乘大法的人的眼目之中,全是佛菩萨、全是善知识。所以,善财童子一生成佛。
这就好像一个学生在学校里读书,老师有的很慈悲、很爱护你,也有老师很凶、很恶,常常来找麻烦,无故来处罚你,那还是老师,这样的学生才能成就得了。我们如果连这一点都不认识,这就是没有智慧。观照的智慧,就是把一切境界都照空,一切境界都是佛境界。《法华经》里面给我们讲的十如是,那就是般若观照之下的真实相,《金刚经》里面讲的「诸法实相」,《法华经》里面讲的「十如是」,从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到如是本末究竟,天台大师把它开演成为百界千如,在华严会上那就是一真法界,在净土里面那是常寂光净土。我们想想,我们是怎么做功夫?我们是怎么修法?这些大经大论天天都围在我们周边转,如果要是不得受用,这真是苦
!这是古人所谓当面错过,「百千万劫难遭遇」,遇到了当面错过,你想可惜不可惜?要如何才不错过?《西方确指》觉明妙行菩萨教给我们一个方法,他举一个例子,说有一个人无缘无故给你一个钱,欢不欢喜?很欢喜、很高兴。无缘无故人家把你的钱夺去,你难过不难过?一个钱,事情虽然小,如果有得失之心这就是障碍。一个钱没有看在眼里,没有得失之心,这就是修道入门之处,修学都要从最浅近之处,在这里学。大的得失看得很重,一下确实舍不得放下,从小钱这个地方学著不计较,然后再把你的境界扩大,大的也不计较,这就是有进步,这个境界就一天比一天提升。到了一切事都不计较,心就清净,而后我们的心、口、行业才能够相应。这是转烦恼为菩提、转八识为四智,那个转就从这个地方转法,学佛就要从这个地方学起。菩萨法里面,从初发心到如来地,修什么?就是修布施。《金刚经》讲得很清楚,尤其是江味农居士的《金刚经讲义》,发挥得太详细。布施是什么?舍。舍什么?舍烦恼、舍生死。舍掉烦恼就是菩提,舍掉生死就是涅盘;换句话说,凡是障碍菩提涅盘的统统把它舍掉。这个地方「而自疑惑」,疑惑就是障碍菩提涅盘的,要把你这个疑惑舍掉。但是诸位要晓得,最难舍的就是疑,为什么?理不明,疑去不掉;道理明白,疑就断掉,所谓是破迷开悟。佛法里面给你说这些道理,就是叫你舍疑惑,疑惑舍了之后,一切境缘里面当然就能够放得下。
摘自楞严经 (第七十二集) 1981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7-001-0072
版权所有:金刚经福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