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大家互相讨论!
我发现很多抑郁症患者最后通过宗教来解决自己多年的情绪障碍,中国佛教尤其受国人尊重。
那么为何佛教可以帮助多年无法走出抑郁的患者得到疗愈和帮助呢?
今天和大家聊一聊这个话题:
佛学与心理学的相通处
佛教和心理学的相通之处,都是在关注“心”,在解决人们的心理问题。
佛教的起源也是当初佛陀释迦摩尼遇到了一些不解的困惑走上了修行之路,而抑郁症患者在痛苦中寻找解决内心困惑的心理咨询也类似一种修行。
从形式上佛学修行的方式诸如禅修、内观、动中禅等与心理咨询治疗技术中很多技术也和其有相似地方。
佛教中讲因果轮回,比如你当下的问题是你过去甚至前世造成的,心理学的精神分析其实也是在探索我们内心的世界,精神分析的观点认为我们当下的问题是早年甚至童年造成的问题压抑在潜意识中。所以精神分析和佛教都在讲因果,这也是有相似的地方。
很多心理学家借鉴了佛学观点
从心理学的历史来看,心理学是一个比较年轻的科学。当下很多心理学家借鉴了佛学观点。
比如荣格(荣格人格心理分析创始人) 森田正马(森田疗法创始人) 卡巴金(正念疗法创始人,都或多或少参考了佛学的观点自己创新了一套心理学理论
。佛学的目标和心理咨询的目标有类似地方
佛教徒修行的目的大多希望自己可以明心见性甚至成佛。从佛学的经文来看,其实每个人内心都本自具足有佛性,只不过被我们的一些偏见或者小我迷失而已。
心理学的终极目标更多让我们认识自己,成为我们自己。其实这一点和佛教很相似,在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下我们一点点理解自己疗愈自己。
所以佛学某种程度也可以帮助我们疗愈和认识自己。抑郁症往往由于自己陷入思维困境,自己看不清自己,很多人认真学习佛学的过程中开始一点点明白自己的问题甚至自己产生力量疗愈自己,这也就是佛教带给抑郁症患者的帮助。
佛教鼓励与痛苦共存
很多抑郁症患者在未患病之前经常会执着某件事情而不能自拔,比如失恋了自己天天非要把对象追回来,如果追不回来就生活不下去等。
在这样的我执心面前,抑郁症油然而生。佛教鼓励人们学会平等看待任何事任何物,包括我们的情绪,佛学讲人们遇到痛苦的时候要学会明白无常,任何情绪来了自然会去,痛苦和倒霉事终究会转化。当我们可以接纳痛苦,痛苦也不再会更加严重的影响我们。
这一点其实和森田疗法的顺其自然,为所当为的观点尤其像。森田疗法鼓励人们面对痛苦要直面它,不逃避,不评判,不分析,这个观点和佛学非常类似。当我们可以做到不去排斥痛苦与痛苦共存,痛苦也就不会变得更加痛苦,我们也就得到了更大解脱。
佛教就像一个容器帮助抑郁症患者承载压力
非常虔诚的佛教徒在佛陀面前会把佛陀理想化,其实这一点就具有疗愈作用。
我们知道很多时候抑郁症患者需要一个情绪垃圾桶帮助他们承载自己的负性情绪能量,除了心理咨询师之外很难在现实生活中找到这样一个好的倾听者。这时你去拜佛或者学佛的过程中,佛陀可以充当你的理想化“倾听者”或“情绪垃圾桶”,当有这样一个客体存在时本身就具有疗愈作用。
佛教有针对抑郁症的理论解释
佛教心理学认为,重性抑郁症本身并非一种“精神痛苦”(即烦恼),而是由于欲望、敌意和妄想等烦恼引发的症状。所有烦恼都具有扰乱心态平衡并导致有害行为、进而对自他造成伤害的特征。佛教的修行——包括戒律、禅定和智慧——就是为了根除这些导致人类苦难的真正原因。
以佛法纵观可能导致抑郁症的心理烦恼,我们会发现,所谓的“五盖”或“五障碍”在这当中扮演关键的角色。“五盖”包括:
贪爱、执著由财富、权力和名誉等带来的快乐;嗔恨;睡眠和昏沉;掉举和恶作;犹豫怀疑。
佛陀宣称:“只要这五障未被清除,修行人就将之视为负债、疾病缠身、被监禁、身为奴隶和荒野的道路”(《沙门果经》)。这显然是在描述心理上的不健康状态,这也显示了佛教世界观的一个基本、鲜明的特点,即认为易受五盖遮蔽的心灵虽属正常,但却不健康。
源自五盖任一者的抑郁症,可间接通过受持基于非暴力和慈悲的戒律而得以减轻,也可以直接通过禅定或集中注意力而得以平息。通过正念和内省的禅定训练,一个人可以学会克服惯性的消极思维倾向,并获得身心轻松自在,注意力也更加稳定清晰。如果同时在内心培养崇高的慈、悲、喜、舍(即平等心)四无量心,则禅修练习的疗效会更佳。
PS:佛祖曾说修行方法八万四千法门(无数多),每个人的个体情况不同,我们解决问题肯定也是不一样的。诸如一个人用佛学疗愈好抑郁症并不代表所有人都适用,出现抑郁问题还是应该先去专业医师咨询师那里咨询之后再做打算。
没有任何一种方法可以“包治百病”,生病还是应该理性就医为妙
版权所有:金刚经福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