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福音网

《道德经》一掌孤灯照不亮整个世界,自命清高不如清浊并容

发布时间:2023-09-21 01:20:38作者:金刚经福音网
《道德经》一掌孤灯照不亮整个世界,自命清高不如清浊并容

老子的道家哲学高深莫测,短短五千字却包含了宇宙各种事物的关联,读过这些后不仅可以净化浮躁的内心,更可洗涤灵魂,懂得更多的人生智慧。

人生在世很多时候我们都会遇到看不惯的事和瞧不上的人,有的人选择愤世嫉俗怼来怼去,而有的人却选择海纳百川,包容一切。

今天要为大家分享的《道德经》七十二章中,就是老子对这些现象给予世人的告诫,《道德经》72章解读:做人当有清浊并容之雅量,方不负修道之涵养。下面就带来本章解读: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释义:人民不畏惧权威,那么大的祸乱就要降临了。不要干扰人民的日常生活,不要压制人民的谋生之路。只有不压制人民,才不会招来人们的厌恶。因此圣人了解自己,却不自我表现,爱惜自己,却不自恃高贵,所以应舍去那些错误的做法,采取这些正确的态度。

本章仍在讲自知之明的问题,这里着重讲执政者要有自知之明,反对采取高压政策,反对无限度的压榨人民。老子认为人民一旦不再畏惧执政者的高压统治,那么轰轰烈烈的反抗暴力的斗争就要爆发了。他希望执政者要自知自爱,要抛弃自信和自贵,这样也就不会招致人民的反抗。

这里的“不自贵”与前面所讲的“贵生”、“名与身孰亲”有不同的内涵。“贵生”讲维护人的尊严,自重自爱,不让荣辱忧患和其它身外之物损害了自身的尊严。“名与身孰亲”则是说人的价值比虚名和获利更加宝贵,不要为争夺身外的名利,而轻生伤身。

老子不希望暴乱,不管是执政者的高压暴政,还是人民的反抗斗争。他重点反对的是执政者的高压政策,和自显自贵的政治态度,因为人民的反抗斗争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执政者对人民残酷施以暴政,无故压迫和掠夺。

所以老子警告执政者对待人民必须宽厚,“无狭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如果只是凭借暴力手段,使人民群众无法生存下去的话,那么百姓就会掀起巨大的暴动反抗执政者的暴政。

然而老子对当时的执政者们失去了信心,而把希望寄托在理想中的圣人身上,只有圣人才能懂得这个道理。圣人有自知之明,有自爱之心,他们不会自我显示,不会自我抬高,这样就能取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就可以得到天下之人的支持。

圣人都是自爱不自贵的,意思是圣人懂得爱惜自己却不自恃高贵,提醒世人自命清高要不得。如果一个人自命清高,自认为已经看透了人生,甚至产生了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想法,那么他就已经脱离了生活。

自命清高的人总感觉生活中到处充满着污秽与庸俗,他们其实不懂得怎样去生活,他们心胸狭,鄙视心胸狭隘之人,也瞧不起善良的人。

他们又是最不现实的,总相信一个正义可以打败无数个邪恶;一掌孤灯可以照亮整个世界的黑暗;一个真理可以打倒无数个谎言。

自命清高的人不高尚,不伟大,他们与现实格格不入,只不过是在弱弱的逃避,他们的下场往往很可悲,因为他们从一开始就走向一个圈套,一个孤立的局面。

孔融让梨的故事人尽皆知,因尊重孝道使他还处在童年时就名满天下。可令他死去的原因却令人讽刺,他是被曹操以不孝的罪名处死的,我想这个应该很多人都并不了解。

孔融原本也是北海太守,可在群雄逐鹿的东汉末年很快就被人攻占,无奈之下他只得投靠位于许昌的大汉朝堂。当时的朝堂局面曹操已经挟天子而号令天下,孔融认为他经常越俎代庖,不尊忠义,所以数次当众顶撞羞辱曹操。

曹操念起孔融是天下出名的才子,便没有跟孔融计较。但他却认为曹操实乃汉贼对他不屑一顾,一而再的对他进行顶撞,最后在曹操准备以孝治天下时,孔融带头反对,给了对方一个名正言顺的杀害自己的理由。孔融虽然勇于顶撞曹操而青史留名,但却也是造成自己死亡的重大原因。

恃才傲物,看不起别人难免惹人反感。一个人在跟人交往时,总喜欢把脸仰得很高的人,是没有人会喜欢的。一个人如果总认为自己轻且高,认为别人拙且俗,就难以做到与人为善,别人自然就会反感他。

《菜根谭》说:君子应含藏污纳垢之量,不可持好洁独行之操。意思是君子应该有容忍庸俗的气度,和宽恕他人的雅量,绝对不可因自命清高,不与任何人来往或陷于孤独。

厚智隐形谓之劫,有些人清高自负孤芳自赏。甚至只为博清高之名,其内心修养和人生境界相当有限。

其实一个高境界的人绝不会缺乏容人之雅量;一位智者绝不会茕茕孑立,让自己形影相吊。清高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刻薄,是对别人的不敬,博纳则是一种美德,是一种与人为善的智慧。抛弃才能让自己的人生境界更高一层,要知道能够心容天的人,才能为天下人所容

。所以我们立身处世,当有清浊并容的雅量,德载物的胸襟。

单选|读者朋友们,你们在现实生活中是愤世嫉俗?还是可以清浊并容?

愤世嫉俗清浊并容打开APP进行投票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金刚经福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