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杂揵度爱敬品第四之五
问曰。若归趣佛。彼何归趣。答曰。佛者实有此法。以有此法故。施设作如是语如是名如是想名为佛。乃至广说。问曰。何故作如是说。佛者实有此法。以有此法故。施设作如是语如是名如是想。名为佛耶。答曰。或有说者。佛不但有名施设作如是语如是名如是想名为佛。而无其实。为止如是意故。而作是说。佛者实有此法。乃至广说。若归趣者。归趣如是无学佛菩提法。问曰。若无学菩提法。是真实佛者。此经云何通。如须达居士所问。云何名佛。彼答言。佛者有释种子。以信出家。剃除须发。身着染衣是名为佛。答曰。此是说佛所依。若说所依。当知亦说依者。问曰。若无学菩提法。是真佛者。何故恶心出血。而得逆罪耶。答曰。或有说者。以心憎恶无学菩提法故。是以恶心出血。而得逆罪。复有说者。坏无学菩提所依故。若坏所依。则坏依者。是故得逆罪。若归趣法。彼何归趣。答曰。若归趣法则归趣爱尽离涅槃。若归趣僧。彼何归趣。答曰。僧者实有此法。乃至广说。是名为僧。
问曰。云何为归。云何为趣。归趣是何义耶。答曰。归者。是灭谛道谛少分。趣者。是口语。复有说。趣者。能起口语心是也。复有说者。信可此法。是名为趣。评曰。如是说者好。能起口语心及共有法五阴体是趣。云何是归趣义。答曰。救护义是归趣义。问曰。若救护义是归趣义者。提婆达多。亦归趣佛法僧而堕恶道。不为救护耶。答曰。若归趣者。不破戒行。不越分界。能作救护。若归趣者破于戒行。越于分界。不为救护。如人畏于怨家归趣于王求其救护。王语彼人。若在我国。不越分界。我能为汝而作救护。若越我分界。我则不能为汝救护。如是众生。畏恶道故。归趣于佛。佛作是言。若归趣我。不应破于戒行越于分界。若破戒行。越于分界。我则不能为汝救护。是故救护义。是归趣义。复有说者。随尔所归趣。则有尔所救护。以归趣因缘故。得出恶道。
问曰。若归趣佛者。为归趣一佛。为归趣恒河沙等诸佛。若归趣一佛者。云何不是分归趣耶。若归趣恒河沙等诸佛者。何以但言归趣一佛耶。此经复云何通。如说。我为毗婆尸弟子。我为尸弃弟子。或有乃至我为释迦牟尼佛弟子。评曰。应作是说。归趣恒河沙等诸佛。问曰。若然者。何以言归趣一佛耶。答曰。此文应如是说。我归趣诸佛。而不说者。若归趣一佛。当知亦归趣诸佛。言我为一佛弟子者。随其见真谛处。言我是彼佛弟子。
问曰。若归趣法者。为归趣自身诸阴灭。为归趣他身诸阴灭。为归趣自他身诸阴灭耶。若归趣自身诸阴灭者。云何不是分归趣耶。若归趣余者。云何救护义是归趣义。答曰。若归趣者。归趣自身他身。问曰。若然者。云何救护义是归趣义耶。答曰。虽于我无救护。而性是救护。是故救护义是归趣义。问曰。若归趣僧者。为归趣一佛僧。为归趣诸佛僧。若归趣一佛僧者。云何不是分归趣耶。若归趣诸佛僧者。何以言归趣一佛僧耶。此经复云何通。如说。佛告贾客。汝当归趣未来世僧。评曰。应作是说。归趣诸佛僧。问曰。若然者。何以言归趣一佛僧耶。答曰。此文应作是说。归趣诸佛僧。而不说者。若归趣一佛僧。则为归趣诸佛僧。此经云何通者。以现前无僧宝故。复有说者。以僧宝难得故。所以者何。有佛出世而无僧宝。
问曰。何处有此归趣耶。答曰。若与戒俱者。唯人中有。若不与戒俱。余趣悉有。问曰。有受戒而不受归趣者。是人为得戒不。答曰。或有说者。不得。所以者何。若欲受戒。应先受归趣故。复有说者。若以自大慢心。而不归趣者。是人不得戒。若人不知。为先受戒。为先受归趣。若不受归趣而受戒。是人得戒。而与戒者得罪。
问曰。若不求归趣。为得归趣不耶。答曰。不得。问曰。若不得者。或有在母腹中初生小者。而亦受归趣。此云何通。答曰。此为随顺戒故。此人本前生时。能施他人受戒具。若在腹中。若初生小时。父母为其受归趣。后若长大作非法事时。人便呵言。汝在母腹中及初生小时。已受归趣。今者何为作非法事。其人闻已。即远恶修善。是故为随顺戒。为受归趣。而实不得。复有说者。欲令信佛诸天为拥护故。问曰。若他人为求受归趣者。是人为得不耶。答曰。不得。问曰。若不得者。佛涅槃时。阿难白佛。拘尸城诸某甲人等。归趣世尊。亦归法僧。此言云何通。答曰。或有说者。佛威神力故。般涅槃时。令拘尸城诸力人等他人为求而得于戒。复有说者。尊者阿难入拘尸城。为多力人授归趣戒。而还白佛。世尊复有如是最后弟子众。复有说者。得如迦尸女罗恶不能言者是也。如说。若归趣佛。不堕恶道。问曰。诸归趣佛。尽不堕恶道耶。答曰。此为得不坏信者。作如是说。复有说者。为深心归趣者。作如是说。
问曰。如法宝胜佛。何以归趣时。先归趣佛。后归趣法耶。答曰。或有说者。佛于教法中尊故。是以先归趣佛。复有说者。犹如病人。先依附医。然后服药。佛如明医。法如良药。僧如授药人。
杂揵度无惭愧品第五之一
云何无惭云何无愧如此章及解章义。此中应广说优波提舍。问曰。何故作此论。答曰。以此二法所行相似故。世人见行无惭言是无愧。见行无愧言是无惭。此二法实异。人谓是一。欲说其定体亦说差别故。而作此论。复有说者。以此二法能坏世人。世尊亦说。有二黑法能坏世人。谓无惭无愧。复有说者。以此二法行不善法时势力最胜。如说。与何缠相应。此心淳是不善谓无惭无愧。复有说者。以此二法令众生有种种差别相。如说。若世无此二法。则众生无种种差别相谓猪羊鸡犬等。复有说者。阿毗昙以此二法一心中可得。是故尊者迦旃延子。欲说其体及差别相故。而作此论。云何无惭。答曰。若无惭无惭分。乃至广说。如是等尽说一无惭体。而文有种种。问曰。虽说无惭体。亦应说其所行。答曰。如不善所行。无惭所行亦如是。所以者何。与不善法相应故。问曰。此为何所缘耶。答曰。缘于四谛。复有说者。先说所行。未说其体。问曰。若然者。体是何耶。答曰。自身即是其体。何以知之。如说。自身法。是自相似法。是总相。诸作是说。先说是所行者。应作四句。初句者。无惭行。余所行是也。第二句者。行无惭所行无惭相应法是也。第三句者。无惭行无惭行是也。第四句者。即是无惭行。余行相应法是也。若不尔者。除上尔所事。如无惭行作四句。余行亦应作四句。复有说者。先说所缘。未说其体。未说所行。如说。无惭无惭分。无恶贱无恶贱分。是缘苦集谛。如说。不尊重不善尊重。不避他不善避他。是缘灭道谛。
云何无愧。答曰。无愧无愧分。无愧他。乃至广说。如是等。尽说一无愧体。而文有种种。问曰。若然者。所行云何。答曰。如不善法所行。无愧所行亦如是。余如无惭说。问曰。所缘云何。答曰。缘四圣谛。广说如无惭。诸作是说。先说是所行者。亦应作四句。初句者。无愧行余行是也。第二句者。无愧相应法行无愧行是也。第三句者。无愧行无愧行也。第四句者。即无愧行余行相应法是也。若不尔者。除上尔所事。如无愧行作四句。余行亦应作四句。复有说者。先说所缘。未说其体。未说所行。如说无愧无愧分。不愧他。不数数愧。无羞无羞分。不羞他。是缘灭道谛。如说行恶不畏。行恶不怖。不见恶事可畏怖。是缘苦集谛。
问曰。无惭无愧。有何差别。何故复作此论。答曰。以此二法相似故。虽说其体相。而故须说差别。不避他是无惭。不见恶事可畏怖是无愧。复次不尊重是无惭。不见恶事可畏怖是无愧。复次不恶贱烦恼是无惭。不恶贱恶行是无愧。复次自于身作恶是无惭。于他身作恶是无愧。复次若于一人前作恶不羞是无惭。于多人前作恶不羞是无愧。复次造智者所呵责因时不羞是无惭。造智者所呵责果时不羞是无愧。是名差别。问曰。如此恶法。何以不名为使耶。答曰。此所行粗使性微细。复次此习气不牢固。如烧桦皮。使习气牢固。如烧佉陀罗木。复次此不能自立。使能自立。复次此依于使。无惭依贪欲。无愧依无明。使是根本。以是事故。不名为使。
云何为惭。云何为愧。乃至广说。问曰。何故作此论。答曰。此二法所行相似。世人见行于惭名之为愧。见行于愧名之为惭。此二法实异。人谓是一。欲说其定体亦说差别故。而作此论。复有说者。惭愧是无惭无愧近对治。先说无惭无愧。今说惭愧是彼近对治。复有说者。此是佛经。佛经中说。有二白法守护世人。所谓惭愧。若世人无此二法。则谓不施设父母兄弟姊妹男女眷属。有众生种种形差别。谓猪羊鸡犬驴马狐狼等禽狩。以有此二法故。施设有父母兄弟姊妹男女眷属。亦应有猪羊等种种形差别。佛经虽说惭愧。不分别其体亦不说差别。佛经是此论所为根本。彼中所不说者。今欲说故而作此论。
云何为惭若惭惭分。乃至广说。如是等语。尽说惭体。如上所说。问曰。惭体如此。所行云何。答曰。如善法所行。此亦复尔。与一切善法相应故。问曰。为缘何法。答曰。缘一切法。诸作是说。先说是所行者。应作四句。初句者。惭行余行是也。第二句者。惭相应法行惭所行是也。第三句者。惭行惭是也。第四句者。即惭相应法行余行是也。若不尔者。除上尔所事。如是余行。亦应作四句。复有说者。此说所缘。如说。惭惭分恶贱恶贱分。此缘苦集谛。尊重善尊重。避他善避他。能制恶事。是缘灭道谛。
云何愧。答曰。若愧愧分。愧他。乃至广说。如是等语尽说愧体。问曰。若已说体。所行云何。答曰。如诸善法所行。此亦复尔。乃至广说。若作是说。先说是所行者。应作四句。初句者。愧行余行是也。第二句者。愧相应法行愧所行是也。第三句者。愧行愧是也。第四句者。即愧相应法行余行是也。若不尔者。除上尔所事。余行亦应作四句。复有说者。此说所缘。如说。愧愧分愧他。羞羞分羞他。是缘灭道谛。如说。见可恶事是可怖畏。是缘苦集谛。
问曰。惭愧有何差别。何故复作此论。答曰。以此二法相似故。虽说其体相。故须说差别。避他是惭。见恶事可畏是愧。余答与上相违。是惭是愧。有无惭与惭相似。有惭与无惭相似。有无惭与无惭相似。有惭与惭相似。无惭与惭相似者。不可惭事而惭。惭与无惭相似者。不可惭事。而不惭。无惭与无惭相似者。可惭事而不惭。惭与惭相似者。可惭事而惭。愧说亦如是。
界者。无惭无愧在欲界。惭愧在三界。若是无漏不系。如法身论说。信力乃至慧力。是学无学非学非无学。惭愧力是非学非无学。复有说者。惭愧是学无学非学非无学人者。凡夫人有圣人亦有。以有此法故。当知是有漏无漏。云何增上不善根。云何微不善根。乃至广说。问曰。何故说增上不善根。不说中耶。答曰或有说者。彼作经者意欲尔。乃至广说。复有说者。应作是问。云何增上不善根。云何中。云何微而不说者。当知此说有余。乃至广说。复有说者。已说初后。当知亦略说中间。复有说者。已说在此二中根。所以者。何若说上。当知中分在微分中。若说微。当知中分在上分中。复有说者。若易见易知者则说。中法难见难知。是故不说。复有说者。若是世现见者即说。若不现见则不说。世尊必知二法。谓上与微。何以知之。如说。利根者谓央掘魔罗。钝根者谓萨波达婆。而不说中者。复有说者。若说于中则文重不便。若不说中则文轻便。
云何增上不善根。答曰。不善根能断善根者。乃至广说。问曰。断善根者是邪见。何以言是不善根耶。答曰。或有说者。不善根断善根方便时势胜。所以者何。一切内外法。方便时功。胜于成时。如菩萨见众生老病死苦发菩提心。此心能荷负三阿僧祇劫善行。使不散坏。亦无留难。此心甚难。后得尽智。三界善根。未来中修。未足为难复有说者。邪见所以能断善根。皆以不善根力。不善根。能令善根羸劣微薄。更无势力。亦令因缘多诸留难。然后邪见能断善根。复有说者。此文应如是说。不善根。能断善根。何等不善根。答言邪见相应痴。不善根。亦断欲界欲时。最初灭者是也。问曰。断欲界欲。不应言亦。所以者何。即是一答故。答曰。或有说者。此答前所说。何等邪见。能断善根。答言离欲界欲时初灭者。
云何微不善根。答曰。断欲界欲时。最后灭者。彼灭已得名无欲。
问曰。不善根断善根时。为一种断。为九种断。若一种断者。此说云何通。如说。云何微善根。答言。善根断时最后灭者。彼灭得名善根断。若九种断者。此文云何通。如说。云何增上不善根。断欲界欲时。最初灭者。云何以一种不善根。断九种善根。答曰。或有说者。一种断。问曰。若然者。此文云何通。如说。云何微善根。答言断善根时最后灭者。彼灭得名善根断。答曰。此以现在不行故。作如是说。如上上善根。先不现在前。后得不成就。乃至第八善根亦如是。彼下善根。于一时得二种现前。不行亦得不成就。所以者何。若断下下善根时。于下下善根。一时得二种。一不现前行。二得不成就。于八种善根。得不成就。不得不现前行。本已得故。以次第得不现前故。而作是说。断善根时。最后灭者。彼灭得名善根断。以一时得九种不成就故。而作是说。断欲界欲时。最初灭不善根。以是义故。此二说善通。复有说者。九种断。问曰。若然者。此说云何通。如说。断欲界欲。最初灭者。乃至广说。答曰。有多名九种。有因九种。有对治九种。有报九种。有善根断九种。因九种者。如下下善根。乃至能为上上善根作因。上上与上上作因。不为余者。对治九种者。如下下对治道断上上烦恼。上上对治道断下下烦恼。报九种者。如施设论所说。修行上上杀生。生阿毗大地狱中。转减者。生热地狱中。乃至转转减者。生畜生饿鬼中。善根断九种者。如下下邪见断上上善根。乃至上上邪见断下下善根。若以断善根邪见。则有九种。若以离欲邪见则有一种。所以者何。断善根九种邪见时。尽从离欲一种中起故。下下邪见。断上上善根。上上邪见。断下下善根。以尽从一种中起故。此二说善通。
问曰。断善根体是何耶。答曰。是不成就不隐没无记心不相应行行阴所摄。所以者何。邪见断善根。非如刀之断木。若断善根邪见。在彼身中时。成就善根得则灭。不成就善根得则生。以无善根得故。名断善根。复有说者。能断善根邪见。则是其体。若作是说。当知断善根体是染污法。余义如上顶退中说。
问曰。何处断善根。答曰。阎浮提。弗婆提。瞿陀尼。能断善根。尊者僧伽婆修说曰。唯阎浮提能断。非余方。所以者何。如阎浮提人。于善分猛利。于不善分亦猛利。问曰。若然者。此文云何通。如说。阎浮提成就诸根。极多有十九。极少八。如阎浮提。弗婆提瞿陀尼亦如是。彼作是答。此文应如是说。弗婆提瞿陀尼。极多十九。极少十三。阎浮提如先说。评曰。不应作是说。如前说者好。如此文义。阎浮提。极多十九。极少八。弗婆提瞿陀尼亦如是。
问曰。为男子能断善根。为女人耶。答曰。如施设论所说。以三事胜故。能断善根。女人三事不如。一男子造业胜于女人。二男子欲有所作胜于女人。三男子能令诸根利胜于女人。是故男子能断。女人不能。问曰。若然者。此文云何通。如说。若成就女根。必成就八根。彼作是答。此文应作是说。若成就女根。必成就十三根。评曰。不应作是说。如是说者好。男子女人。俱能断善根。如此文义。若成就女根。必成就八根。若女人作断善根方便。重于男子。如旃遮婆罗门女谤于世尊。
问曰。为爱行人能断善根。为见行人能断善根耶。答曰。见行人能。非爱行者。所以者何。爱行人。于烦恼法。不坚固。于出要法。亦不坚固。见行人。行恶坚固。是故见行人。能断善根。非爱行人。问曰。黄门般吒。无形二形。能断善根不耶。答曰。不能。所以者何。见行人能。彼是爱行。多恚人能。彼是多欲。复有说者。彼心轻躁故。不能断善根。
问曰。断何界善根耶。答曰。欲界善根。问曰。若然者。此说云何通。如说。若人杀折脚蚁子。无有悔心。当言此人断三界善根。答曰。此文应如是说。此人当言断三界中善根。而不说者有何意。答曰。欲令三数满故。成就欲界善根。不成就色无色界善根。若断欲界善根。则三界善根不成就。以是义故。为满三数故。作如是说。复有说者。以色无色界善根依欲界善根故。复有说者。若此不断。彼则生长。若此断者。彼则干萎。复有说者。复更得不成就故。所以者何。令彼转更远故。问曰。为断生得善根。为断方便善根耶。答曰。断生得善根。非方便。所以者何。方便善根。先已不成就故。
问曰。为缘有漏邪见断善根。为缘无漏邪见断善根耶。答曰。有漏缘。非无漏缘。所以者何。无漏缘使。其性羸劣。有相应使。无缘使故。有漏缘使。其性强盛。有缘使相应使故。
问曰。为自界缘邪见断善根。为他界缘邪见断善根耶。答曰。自界缘者。所以者何。如前所说故。
问曰。为谤因邪见断善根。为谤果邪见断善根耶。答曰或有。说者。谤因者能。所以者何。如说。杀折脚蚁子无有悔心。当知是人断善根者。复有说者。谤果者能断善根。所以者何。如说。若决定言无善恶果报。当知是人断三界善根。评曰。俱能断善根。如是说者好。所以者何。谤因者如无碍道。谤果者如解脱道。谤因者与成就得俱灭。谤果者与不成就得俱生。是故俱能断善根。问曰。何故以折脚蚁子为喻耶。答曰。以无过于人故。杀无过者。犹无悔心。况有过者。是故引以为喻。问曰。住戒人断善根时。为先舍戒后断。为俱耶。答曰。或有说者。先舍戒后断善根。所以者何。彼人身中。有一邪见生。舍戒后一邪见生。断善根。喻如猛风吹树。先折其枝叶。后拔其根。彼亦如是。评曰。应作是说。若舍彼能生戒心。当知戒亦舍。
问曰。善根还相续时。为九种一时相续。为一一种续耶。答曰。或有说者。一一种续。复有说者。地狱中死。还生地狱中。三种相续生畜生饿鬼中。六种相续生人天中。九种相续生。评曰。如是说者好。一时九种相续次第现在前。喻如病人。一时除病。渐渐生力。彼亦如是。
问曰。善根为断者多。为相续者多耶。答曰。随其所断。还有尔许相续。若断欲界善根。还欲界善根相续。若断生得善根。还生得善根相续。问曰。若断善根。于现法中。还能令相续不耶。答曰。如说。此人于现法中。不能还令善根相续决定。地狱中生。地狱中死。还能令善根相续。问曰。何等人地狱中生时相续。何等人死时相续耶。答曰。或有说者。若于中阴中乃至死时。受邪见报。以报尽故。死时善根还相续。若中阴中不受邪见报者。则生时善根还相续。所以者何。如邪见与善根相妨。报亦复尔。复有说者。或有以因力断善根者。或有以缘力断善根者。若以因力断善根者。死时相续。若以缘力断善根者。生时相续。复有说者。或有自力断善根者。或有他力断善根者。若以自力断善根者。死时相续。若以他力断善根者。生时相续。复有说者。或以常见。或以断见。若以常见。死时相续。若以断见。生时相续。尊者瞿沙说曰。生地狱中时。不无报现在前。彼作是念。我自作此业。当受此报。若受彼报。亦作是念。是时善根还相续。复有说者。现法中能令善根还相续。尊者佛陀提婆。作如是说。何等人于现法中。能令善根还相续。何等人转身。答言。若得如是善知识多闻。能为是人说次第法语如是言。若于我有信敬心。于诸梵行者。亦应生信敬心。若能生信敬心者。当知是人于现法中。能令善根还相续。何等人转身者。断善根人。有作无间罪者。有不作者。若不作无间罪。是人现法中。还令相续。若作无间罪。是人转身。或有破见破戒。或有破见不破戒。若破见不破戒。是人现法。若破见破戒。是人转身。破其心破方便。当知亦如是。问曰。若现法能生善根者。彼所说云何通。如说。此人于现法。不能还生善根。答曰。此说断善根作无间罪者。若于现法。还相续者。是名成就善根亦现在前。若死时生时。还相续者。是名成就不能令现在前。若于现法。还相续者。不必生地狱中。问曰。若于现法中。还令相续者。能得正决定不耶。答曰。或有说者。不能所以者何。以彼身中曾断善根故。使善根羸劣。善根羸劣故。不能得正决定。而故能生达分善根。复有说者。能生达分善根。得正决定。乃至能得阿罗汉果。如优仇吒婆罗门居士。曾断善根。尊者舍利弗。还令其人生于善根。得正决定。是故当知能生达分善根。乃至亦能得阿罗汉果。
问曰。杀断善根人。杀折脚蚁子。何者罪重耶。答曰。或有说者。若住等缠。其罪亦等。是为折脚蚁子断善根人其量正等。复有说者。杀折脚蚁子罪多于彼。所以者何。折脚蚁子。不断善根。彼人断善根。如是说者。呵责断善根者。若以杀生。杀折脚蚁子罪重。若以得罪。杀人罪重。所以者何。若杀于人。则得边罪。若杀折脚蚁子。不得边罪。问曰。于何处受断善根邪见报耶。答曰。于阿毗地狱受。如阿罗汉所趣。最上到于涅槃。断善根者所趣。最下到阿毗狱。
问曰。诸断善根尽住邪定聚耶。答曰。如是。若断善根。尽住邪定。颇有住邪定不断善根耶。答曰有。如阿阇世王是也。复有作四句者。或断善根非邪定。或邪定不断善根。乃至广作四句。初句者。富兰那等。自言是佛六师是也。第二句者。阿阇世王是也。第三句者。提婆达多是也。第四句者。除上尔所事。
问曰。为不起断九种善根。为数数起断九种善根耶。答曰。或有说者。不起断诸善根。如见道中不起。彼亦如是。复有说者。或有断一二三善根而起已复断。评曰。不应作是说。如说不起者好。云何欲界增上善根云何微。乃至广说。问曰。何故问欲界系善根。不问色无色界耶。答曰。或有说者。作经者意欲尔。乃至广说。复有说者。此问初起方便入法。如问欲界。当知亦问色无色界。亦不说者。当知此问有余。复有说者。先说不善根。谁是不善根近对治。所谓欲界善根也。是故问之。复有说者。若易见易施设者则问。色无色界增上善根。虽易见易施设。而微者。难见难施设。所以不问。复有说者。欲令经文便故。色无色界增上善根。虽易显现。而微者难见。若显现者。经文烦乱。所以者何。无断善根法故。欲界有断善根法故。若说微者。则经文不烦是以问之。
版权所有:金刚经福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