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1036-1101)字子瞻 号东坡居士。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一生坎坷,而以乐观旷达之心处世,才华绝代而以亲切仁爱之怀待人。自言,吾上可陪玉皇大帝
。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著作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等。苏东坡的家乡四川可以说是一个天府佛国!
他的出生地在眉州,便紧邻着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峨眉山,离著名的乐山大佛相也不远,又因为这里与秦岭有中原相隔,战乱较少,所以能够保存下来的,佛事经卷不少这可以说是,东坡与佛禅的地理因缘吧!
在眉山,苏家算不上富有之家,却也渊源长久,他们的缘主可以上溯到唐朝著名的诗人苏味道。东坡的祖父苏序是个天性豪爽淳朴正直的老人。她虽然不识字,但见识不凡,自己家有不少田地却从来,不储存脱好的米而是年年把米换成稻谷。稻谷比脱好的米容易储存。就这样,存了有三四万石!在随后的话年里,他便把这些股民拿出来,分给族人和乡里百姓吃。这种仁爱心肠,虽然说是与生俱来的,但却与佛家怜悯的,心态有着极大的相通之处。长辈的这种行为,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子孙后代。
不过和所有传统的读书人一样,东坡至少接受的便是儒家思想学而优则仕,自善其身后还要去经纶天下。东坡小时候最为精彩的一件事便是关于此种信念的。
当时苏东坡的父亲在外游历,由母亲在家中受他史书这一天读到了后汉书中的范滂传。书中讲,东汉末年,朝廷混乱阉党操权,卖官录爵,荼毒百姓。于是一些忠贞廉洁的人,便和精市的太学生一起上书朝廷弹劾奸人,结果他们受到了严酷的镇压。范滂便是这些赤诚勇敢人中的一位领袖。当朝廷缉捕他的命令传来,是当地长官不忍心加害于人,左右为难,范滂得知之后大义凛然的去投案。临行前,与老母亲诀别,说我这次去是死得其所,兄弟们都很孝顺,也不至于让母亲挨冻受饿,这是母子情深,难以割舍。老母亲闻言大叫,你这次去将会于古圣贤,一样万古流芳,我有什么可遗憾的?已经有了高尚的生命,牺牲自己也就是在所难免的了。
小东坡听到此处十分感动,问母亲,将来如果我做了范滂那样的人,你会愿意吗?母亲看着小东坡,坚信的说如果你能做范滂,那我就能做范滂的母亲!
东坡“揽辔而澄清天下”之志大概就是伴随着这个故事而生起的吧
苏东坡的父亲苏洵,苏老泉也是一位有才之士,尽管家境不富裕,他还是陆续积攒了上千卷的藏书,并对两个儿子说读这些书,可以内以治身外以治人,足以!此乃孔夫子的教诲
苏老泉所期望于两个儿子的,正是追寻圣人的教诲,做堂堂正正奋发有为的人。
东坡高中进士后有一次经过忠州,哪儿有一座屈原塔虽然这里并非屈原投水之地,但这一关于前贤的遗迹,依然令他心潮起伏写下了这首屈原塔:
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
精魂飘何处,父老空哽咽。
至今沧江上,投饭救饥渴。
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裂。
屈原古壮士,就死意甚烈。
世俗安得知,眷眷不忍决。
南宾旧属楚,山上有遗塔。
应是奉佛人,恐子就沦灭。
此事虽无凭,此意固已切。
古人谁不死,何必较考折。
名声实无穷,富贵亦暂热。
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节。
词的大概意思是屈原,可谓是古代的壮士,怀着刚正不阿的决心,一心赴死,空留下后人的无限怀念。这他应该是楚地信佛的人,为超度屈原的亡魂所建的吧。东坡看似是在歌颂屈原,其实也是在表明自己的内心。
今天我们就先写到这里,我们下期继续了解,苏东坡与佛结缘的故事
版权所有:金刚经福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