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精读 辨析三昧》 (6)
当下社会中,对佛法感兴趣的人很多,正在学习佛经的人也不在少数。为什么还要说现在是到了末法时代呢?因为有一大部分的人学习佛经的目的是为了成“佛”。或者说是为了修得来世成佛的功德。
那么佛经是为了让我们修习成“佛”的课本吗?
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你对“佛”的理解。佛的境界并不是“佛”而是清净。所以佛经中的佛法并不是让你成“佛”的法,而是让你清净的法。
楞严经中有这么一段佛陀跟阿难的对话。
佛告阿难汝我同气,情均天伦。当初发心于我法中见何胜相,顿舍世间深重恩爱。阿难白佛我见如来三十二相,胜妙殊绝,形体映彻,犹如琉璃。常自思惟,此相非是欲爱所生。何以故,欲气粗浊腥臊交遘脓血杂乱,不能发生胜净妙明紫金光聚。是以渴仰从佛剃落。佛言善哉,阿难汝等当知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汝今欲研无上菩提,真发明性。应当直心詶我所问。十方如来同一道故,出离生死,皆以直心。心言直故,如是乃至终始地位中间永无诸委曲相。阿难我今问汝,当汝发心缘于如来三十二相,将何所见,谁为爱乐。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是爱乐用我心目。由目观见如来胜相心生爱乐,故我发心愿舍生死。佛告阿难,如汝所说真所爱乐因于心目,若不识知心目所在,则不能得降伏尘劳。譬如国王为贼所侵,发兵讨除,是兵要当知贼所在。使汝流转心目为咎,吾今问汝,唯心与目今何所在。
相比于得到清净,更多的人会是对成“佛”更有兴趣。楞严经中的这一段佛经就是为了让我们认识到这个问题。这个必须解决的问题很重要。因为这是趣向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禅那)的最初方便。为什么众生会有认知价值取向的问题存在呢
?这个扰乱了众生价值取向的贼是什么?在哪呢?这些就是楞严经要在经文中接下去分析解决的内容了。汝我同气,情均天伦。佛陀告知阿难,你和我都是源于如来本性,有没有示现佛身并不影响如来本性的具足圆满。阿难你认为的我们具有同等的福报才能示生于同一个王室。为什么却会显现了无始生死相续与成佛两种不同的现状呢?这差别的发生在于是不是已经降伏了妄想。降伏了妄想,回归常住真心,性净明体。那便是成佛的境界。
无上菩提,真发明性。怎样的境界是无上菩提的境界呢?妄想已经被降伏了,真心明白显现。也就是说认知到意识的生起之源,而不只是粗浅地停留在意识的扰动面上。
怎么降伏妄想呢?认知了妄想,妄想就不能起作用了。识知狂走,狂性自歇。
当时的阿难正处于“用诸妄想”中,妄想在哪呢?难道阿难观见如来三十二相也是一种妄想之用吗?如果这就是阿难的妄想之用,又如何去辨明其中的诸种委曲之相呢?
出离生死要摒除六尘的障蔽直达心性。阿难用诸妄想观见如来胜相心生爱乐,即便这是因为所观见的色尘的影响让阿难的心目为咎。也应当先辨明心与目的所在。
在楞严经中接下来的经文中,就是阿难按照佛陀的建议畅言他所认知的心、目之间的关联与所在。(詶我所问,畅言佛之所问。)
唯心与目今何所在:让心与目得到明确的认知。
心言直故:不能有所顾忌而有所隐瞒。想到的都得拿出来讨论,才能分析明白用诸妄想中所有存在的委曲之相。
愿佛佑吉祥
弟子周襄写于离生别苑 2018 07 26
版权所有:金刚经福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