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时候,有一位名叫法达的禅师,他七岁出家,常诵法华经,法达法师知道六祖惠能大师在广东曹溪南华寺,就前来去拜见。当他顶礼六祖的时候头不著地,六祖就呵斥他,“礼拜不投地不如不礼,你心中必有一物,平常修什么
这样的公案还有很多,在清末明初的时候,宝华律宗第二代祖师见月律师,在他的自传《一梦漫言》中,提到这样一件事,当时是一个饥馑之年,一位五十多岁的比丘尼名叫心闻,为了学戒,带领她的徒弟九人来到见月律师的道场,乞求安居三个月。她供养道场六十担米二十两银子,因为在这个饥馑之年,这个数量也是非常可观的了,见月律师看到比丘尼的态度非常诚恳,于是心生怜悯,答应了她们,叫她们在这地方结夏安居。没想到在设斋供众的时候,心闻比丘尼不肯礼拜僧众,这是有违佛制的,比丘尼纵然年过百岁,也要礼拜年轻的比丘。在供斋完毕后,见月律师就问心闻,你不怕路途遥远来这里发心学戒,为什么不进斋堂礼拜僧众呢?按照律制,比丘尼我们刚才讲了,她纵然年过百岁也应当礼初夏比丘,初夏比丘就是刚刚受过具足戒的比丘,刚受戒的比丘,年过百岁的比丘尼也要礼拜。见月律师就对她说了,现在你自大慢僧,不是来学戒的。心闻说,我到别的寺院去供斋,方丈都是以待客之礼来对我,我并不礼拜。律师说,他们是因为贪图你的利养,败坏法门,见到有供养因缘的比丘尼,众僧敬如生母,他们是为了得到更好更丰富的供养,那这样的人不是善知识,是狮子虫。我们这里虽然清苦,但是宁肯绝粮断餐,必不敢违反佛制邀利。今天所设的斋,作为我们常用的自住,就是说不算你的供斋,你供养的银子还给你,你带来的米在下院,你把它带走,到别处去修学吧。比丘尼心闻当时心里没有悔悟,接过银子,带领她的徒众就到后山暂住,直到三天以后,心闻又领徒众们到山上,一齐跪到见月律师的门外哭泣,恳请和尚慈悲,听容她的忏悔,和尚的所有言教她们都能一一遵守奉行,还有寺院的几位执事僧,也为她们拜求。于是见月律师见到她的态度诚恳了嘛,将她安排在鹿山庄结界安居,并且派阇黎等每半月去教诫,为她们讲本部毗尼。
我们从以上所讲的两个公案来看,法达禅师和心闻比丘尼,他们确实都是为了生死而修行之人,而且他们的功夫也不是我们能比的,但是这个境界现前,我们说业力现前也会被我慢所障,更何况我们,所以我们更要警醒。普贤行愿的第一愿礼敬诸佛,就是帮助我们去除我慢的障碍,生起恭敬心来。
--------摘自宏圆法师《普贤行愿品》讲义
版权所有:金刚经福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