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通过这五度我们可以累积很多福德资粮,在这凡尘俗世,大家不管努力行持多少善业,都叫“福德资粮”,因为还没能达到证悟空性的境界,所以现在叫福德。就好象在一个广阔的大草原里有五个人,他们都很优秀,能歌善舞能做事,欠缺的是看不见,也没有方向感,因为他们没有眼睛。这双“眼睛”就是“智慧”,当这五个盲人在茫茫草原上不知该往哪个方向前行之时,一个没有脚但有眼睛的人能够很好地帮助到他们,那就是智慧,佛的空性见。
佛陀告诉我们,轮回当中我们所认知的一切执着,比如对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的执着等等,实际上都是如梦如幻的,没有一个是永恒不变的。因此我们说,轮回的本质是空性,没有永恒的存在。“智慧”非常重要,可以让我们得到法身佛的果位。智慧,是透过闻思修佛法而产生的。
无始以来直至今,我们已经很习惯执着“有”,轮回--有,我的身体,我的家人是这个、我的朋友是那个,我的财产是这些,乃至我的国家、我的世界、我的星球。人们太习惯这种实有的感觉,所以要打破“有”,并不容易。
释迦牟尼佛第一次讲空性的时候,下面听法的比丘们吓得满身出血,把袈裟都染成了红色,到处血迹斑斑,他们有些人已经成就了罗汉果位,但听到佛陀讲“诸法皆空”之后,却深感恐怖,猜测佛陀是不是进入了断见,不再相信因果了。后来,释迦牟尼佛就“奖赏”了一件衣服给僧人,就是我们现在穿的“汗衣”。很多人以为喇嘛师父们披着的是袈裟,其实是汗衣。古代印度很热,擦汗用的,而汗衣的来历,就源于此。
很多华人都非常喜欢《心经》,我记得在台湾时,有个自诩才高八斗的人曾说过,所有佛教徒都没能领悟佛法的真谛,只有他才理解迦牟尼佛教义的密意。他说:“释迦牟尼佛,从头到尾都在讲佛法是不存在的,轮回是不存在的,因果是不存在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因为他不了解佛法,所以这样的解释可以说是胡说八道了。
他只看到了“色即是空”,完全没有理解“空即是色”。“色即是空”,佛陀并没说这个世界什么都不是、什么都没有;“空即是色”,就在说“没有”也是“有”。要把这两句结合起来理解,不能割裂去思考。
万事万物的本质,当然是“空”
。昌列寺的大殿从哪里来?2003年以后我们想把佛学院搬上来,然后佛子善亲们争着做功德,买了很多石头、水泥,找了一批工匠,画了图纸,让他们照着图纸打造出来的。打造出来以后,又找了一些石雕师父进行雕刻,找了一批藏族的画匠帮忙画画,这所有的一切拼凑起来,才有了这个大殿。当我们将建筑材料回归原位,很多就是山里的木头和石头,由“土”而生的,这些形成的过程,都要加上水、火、风,就成了四大元素。还要加上人们的意愿、工人的奉献等等精神层面,追根逐底就是这五种。
人们平时喜欢说佛教出家人四大皆空。四大皆空指的是“水火风土”,加上空;皆空,是指这“四大”本身没有永恒的存在。比如一块木头,把它烧成灰它就不叫木头了,改叫灰尘了。把灰尘撒向天空,风一吹没了,这时尘归尘土归土,就变成空了。但这些灰尘真的没了吗?如果我们用最大的放大镜去寻找,灰尘们还在那儿,用我们的意识还是能抓得住它。
土壤、水分、人的身体等等都是这样。人类从一个受精卵慢慢发育长大成人,死亡火化后被放进一个骨灰盒那么小的地方,如果把骨灰一撒,就化为空了,但其实它融入外境的其它因素里了。本质永远都是“空”转成“有”,“有”转成“空”。从头发到脚趾甲,找不到所谓的“我”在哪里,就算解剖尸体,也找不到这个“我”到底去了哪里。因为灵魂离开他的房子,就像你们离开自己的房子跑来昌列寺,你的房子还在那儿,但那房子现在变“空”了,就像人的尸体一样,等你回去了,那房子里就又“有”了你。
版权所有:金刚经福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