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对《金刚经》中佛陀讲的一句“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的理解有很大的异议。其实,《金刚经》在不同的地方,都有类似的话语。于是很多人说,这些“法”都只是告诉人们如来没有说法。
我们知道,当我们为了阐述一个东西,听者如果不明白的话,我们会从各个角度去举例说明同一个事物。当时佛陀讲法时应该面对的是非常多的人。为了让所有的人都明白什么是法,佛陀就从不同的侧面去阐述什么是空。这种空,其实并不是什么都没有的意思。不同的空,是为了让不同境界的众生明白什么是法。
我们从经文中可以得知,当时参与法会的有一千多人。这些人的根器,并不是在一个境界上的。为了让这些人都能听法而有所得,就必须从不同的角度去阐述同一个问题。这个问题的中心,就是佛教一直奉行至今的“空”的理。
我们从须菩提开始的提问缘起可以看出来一些端倪。须菩提所问的问题是“诸菩萨、善男子善女人”应当如何降伏其心。虽然须菩提没有直接提到尊者(阿罗汉)、天人、非天人、护法众等等众生,但是我们从后来的大多数经文中都可以得知,这些众生都是在听佛陀讲法的。
那么,这些不同的人,听佛陀讲的法,会有不同的理解。如果低下根器的人,听佛陀讲太高的法,是听不懂的。这个情形,在《法华经》中就有很详细的交代。根据《法华经》中的记载,佛陀要讲甚高深佛法时,那些低下根器的人都是要离场的。等那些人离场后,佛陀才开始讲法。
《金刚经》中,佛陀讲法时,为了让听法的一千多人都听懂他讲的法,就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关于空的法理。因为这些法理都不是同一个角度的,很多人理解不了,就认为佛陀没有讲法。
其实很多人不明白这个原理。如来说没有讲法,云来觉得是要告诉听法的人,不要对自己所领悟到的某一境界中的法,陷入执迷状态中。一旦这样做了,就没有办法提高。
我们修行是要不断地修的。在学习《金刚经》时,很多人可能就有这样一种体会,初期看《金刚经》,就觉得它是如何讲空。但是对于里面空的涵义,是不甚了了的。等修行过了一段时间,发现自己忽然领悟到了一点空的涵义了。
其实是在修行中,自己对事物的见解,随着佛经学习得越来越深入,范围越来越广阔,自身的思维其实也在跟着变得越来越宽阔。因为修行本来就是要让人不断地提高,然后逐渐地对佛法了解得越来越透彻。
佛陀不但讲了法,而且讲得很深。这些法,都表现在不同境界。比如我们熟知的“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这里提到的就是关于我们熟知的“如来”的涵义。为什么说它高呢?因为在如来以下,都无法真正的理解如来。
佛陀将如来的真实涵义告诉了人们,但是没有人能理解。为什么不能理解?因为听到这句话的都是菩萨、阿罗汉、普通大众。而从古到今,无数人都去解释这句话,其实,都没有真正的理解。因为里面包含的内容,非常的庞大。
佛陀在《金刚经》中讲了如来、菩萨、阿罗汉以及不同的众生应当如何修行的法,在不同的境界,他们都可以按照自己的境界如实的去修行。但是对于其它境界的东西,是没有用处的。那些没有用处的部分,就和他们的修行没有多大关联。也就是说,那些对他们来说,就不是法了。
同时,佛陀也讲了一些低境界的法,比如“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也就是说,这只是告诉一般普通人,如何去累积福德的法。
只有理解了当时的环境,理解了佛陀所处的角度,才能真正的理解佛陀所说的话的涵义。同时,也只有修行,才能看出《金刚经》的哪一部分对自己是法,哪一部分对于自己来说不是法。
但是,毕竟是修行的人,《金刚经》也是反复诵读同时加以奉持的。对于自己有修持作用的部分,我们要记得,对于暂时领悟不了的部分,也是要进行不断的理解的。但是自己的思想中,对《金刚经》的不同法理,在不同的修行时期也是要细细品味的。
版权所有:金刚经福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