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被转化的对象,也是促使转化的因素,而最后被转化完成的状态也是心。有些人把佛教形容为心的科学,倒也合情合理。在佛教之中,从俗谛的层次与真谛的层次阐释心的本质的例子不胜枚举,也区分了各种不同的念头。密乘把心准确精细地划分为不同的层次:粗略的、较细微的、最深层细微的层次。既然转化心境的法门存在于心的本质,因此禅定成为佛教修行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如果没有修持禅定,你无法改变你的心。禅定分为两种,一是分析式禅定──「观➊」﹝Vipassana﹞,二是专一式禅定──「止」﹝Shamatha﹞
。修观是对抗负面情绪的武器。透过修观,一个人能够发展新的信念或觉知。当觉知增长,与其对峙的力量便减弱了。修观可以摧毁所有负面的情绪。 「观」是一种特殊的分析禅定法。为了能够稳定地修观,先修止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的心识是如此散乱,以致我们分析事物的时候只运用了心的部分能量,许多能量都被白白浪费了。透过修止,我们引导、结合心的所有能量。如同水力发电一般,当水量稀疏分散时,流动的水势不够强大,一旦相同的水量获得引导合流,它的能量或水势便增强了。➊止观为佛教重要的修行法门。 「止」为梵文「奢摩他」之译,「观」为梵文「毗婆舍那」之译。止息一切外境与妄念,把心专注于特定对象为「止」,并生起正智慧以观此对象为「观」,称为止观,即定、慧二法。
我们的心识散乱,但它天生具有觉知的能力,然而,它是如此地散乱,因此作用十分有限。所以,透过修止来凝聚心的能量是必要的。 「观」本身有两种,一种是观慈悲或信心,心转化成为慈悲的本质。另一种则是了悟无常与空性。禅定的种类很多,但止观两种禅定很重要,与佛教修行密切相关。
修行者也必须谨记动机﹝发心﹞的重要性。在菩萨乘之中,激发所有行为──甚至包括言语方面的行为──的关键因素,即是通往成佛之道的动机。而菩提心,即无限广大的利他心,乃激发所有行为的关键因素。此处的利他是指,为了所有情众的利益而誓愿证悟成佛。事实上,有了如此的动机,修持任何禅定都能证得菩提。
版权所有:金刚经福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