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声闻
【又舍利弗,彼佛有无量无边声闻弟子,皆阿罗汉,非是算数之所能知。】
主必定有伴。先是声闻,然后是菩萨,说明都是贤圣的伴侣啊。这里先说声闻,所谓声闻,就是听了四谛声教而得到证果。所谓阿罗汉,就是不同于前三个声闻果位啊。不说缘觉,因为包括在声闻中了。所谓非算数,就是说很多啊。
所谓听闻四谛,就是世尊为憍陈如等五人,转苦集灭道法轮。初是示转,二是劝转,三是证转,烦恼已尽,成就阿罗汉。因为听佛的声教得到开明,所以名叫声闻。声闻名号,包括前三果,现在是四果啊。所谓缘觉摄,就是缘觉观十二因缘得到开悟,虽然有十二支,但归纳起来不超出四谛。虽有利益众生的心,但也不广大,所以包括在声闻中啊。所谓算数,就是世间的算数,尽在九章中。佛说的算数,如阿僧祇品,就不是世间人的心力能计算的。这里说算数,是通世出世间而说啊。因为多到无尽,超出算数之外,虽然洛闳(汉代人精于算数)、一行(唐代僧人精于算数),也没办法算出来啊。前面说无量无边,十大数中的二三,是有算数。而这里说“非是算数所知”,所以知道是无量。是赞叹极多的话,不可以拘泥常数啊。如大本《无量寿经》说:“假使比丘满亿那由他百千数量,都如目犍连有神通,要共同计算阿弥陀佛初会声闻弟子,用尽神力,也是百分中不能知一,甚至百千万分,也不能知一。”又说:“佛告诉阿难:‘假使有人,出一身毛,粉碎为微尘,把每一微尘,投入海中再出水,是毛尘的水多,还是海中水多?’阿难回答:‘毛尘出水,不到半合。海水无量。’佛说:‘那佛剎中的声闻弟子,有知数的,如毛尘水。数不尽的,如海中水。’”
《往生论》说二乘不能往生净土,这里说声闻,是因为习惯修小乘,不久证大乘,终究没有小乘。如《观经疏》说的,如果根据变化,小乘也没有妨碍。
所谓终究没有小乘,《观经疏》认为修习小乘的人,本来不能往生。但由于他临终时,发起了大乘心,也就能往生了。因为习惯修小乘,才听苦空无常等法,顺他先前的习惯,于是证小果。而向大乘的心已成,何况能靠亲近佛,自然不久证大乘,怎么安心在声闻上呢?所以经里举声闻,是暂时有。《往生论》说明二乘不往生,因为终究没有小乘。所谓小乘亦没有妨碍,净土尚且容有众鸟,声闻难道不如鸟?鸟既然是变化成的,声闻难道是实有?纵然使极乐国长久有声闻,又有什么妨碍?
2 菩萨
【诸菩萨众,亦复如是。】
承接前面不只是小乘,诸大乘菩萨没有不往生的。所谓亦复,也是无量无边不可算数啊。又具有无量无边功德,如大本《无量寿经》中说的。
所谓菩萨,从初发心到十地菩萨,前面如教起中辩析的,后面如一生补处文中引用的,很多无量,怎么可以计算?所谓功德,大本《无量寿经》佛赞极乐国菩萨种种功德,有二十三喻。一坚固不动,如须弥山。二,智慧明了,如日月一样。三广大如海,出功德宝。四,炽盛如火,烧烦恼薪。五忍辱如地,一切平等。六清净如水,洗去尘垢。直到二十三,如慈氏弥勒菩萨唯心识观,法界平等。最后总结说:“现今为你们略举简要的说,如果广说,一劫也说不尽。”可知菩萨的数,无量无边。菩萨的功德,也是无量无边啊。
如《华严经》说:“如来住的地方,清净大众,也在其中住。”正好相同这个意义。
《华严经 二十五》说:“一切诸佛国土的庄严,如来的住所,不可思议。共同修行有宿缘的清净大众,在其中住,未来世中,当成正觉。”如来的住所,就是阿弥陀佛的极乐国土。清净大众,就是菩萨众。未来成佛,就是下文的一生补处。
按理说,那么自性即空即假,是佛有声闻菩萨的意义。
性空,就是一真凝寂。性假,就是万用恒沙。凝寂,就是遥远没有边涯。恒沙,就是广阔没有界限。哪里是算数可以评量的呢?所以贤圣三乘,共同归宗一佛,真俗二谛,共同出自一心。一心了然清楚,就是福足慧足了。
3 总结
【舍利弗,彼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总结前面声闻菩萨弟子的庄严,都是阿弥陀佛过去的因、愿行功德成就的啊。《往生论》说:“如来净华众,正觉华化生。”就是啊。
所谓愿,大本《无量寿经》的法藏愿说:“我作佛时,剎土中的菩萨,神通智慧辩才,相好威神,全都如佛一样。”如今已成佛,达到了愿望啊。所谓行,大本《无量寿经》说那时法藏教化众生,修行六度,广行教化,使无量众生,发菩提心,修行今天的成就,有这些庄严啊。所谓净华众,如《净名经》,有七种净华。一是戒净,三业清净。二是心净,烦恼结漏尽。三是见净,见法真性,不起妄想。四是度疑净,知见深厚疑惑断尽。五是分别道净,是正道应行,不是正道应舍弃。六是行断知见净,所行所断通达无碍。七是涅槃净,已达到阿罗汉无学的果位。海东的论颂声闻,这里也可以兼通菩萨,如三十七道品也通大小乘。从栏网行树到这里,依报正报共五番庄严,把极乐的意义,都概括了。下文“众生生者”,以及“一生补处”等,也在正报中包括了。
1 大众
【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
承接前面,不只是见在极乐国的,无非是贤圣,只要有往生的,都是不退啊。所谓众生,统摄一切往生的。所谓阿鞞跋致,意思是不退转地。如大本《无量寿经》以及《往生论》说明的,又有多种因缘,能够不退。如《净土十疑论》说有五种,《阿弥陀佛通赞》说有十胜,《净土群疑论》有三十益等。
所谓往生都不退,就是恐有疑惑极乐国固然很多贤圣,但那是久修的上士,那新往生的,未必不退。所以说不论圣凡,只要往生的,就不退转,这样坚定求往生的意志啊。所谓大本《无量寿经》说明的,如:“往生到极乐国的,处在仁义中,不妄动作,始终没有淫怒的心,愚痴的态。”又说:“往生到极乐国的,全都具足三十二相,五根明利,直到成佛,不受恶道。”又《往生论》的颂说:“天人不动众,清净智海生。”不动就是不退啊。因为念佛的力量,能依如来智海含润而化生,有进无退。所谓五种,《净土十疑论》说:“有五种因缘,所以能不退。”一是弥陀大悲愿力加持,所以不退。这里解释,如大本《无量寿经》的法藏愿说:“我作佛时,听到我的名号,皈依精进,就得第一忍,第二忍,第三忍,对于诸佛法,永不退转。譬如航海,乘上大船,不会沉溺。”二是佛光常照,所以菩提心增进不退。这里解释,如大本《无量寿经》说:“见佛光明,而生慈心。”又念佛的人,佛放光明,加持这个人。譬如日月,照亮暗途,不会堕落坑里。三是水鸟树林,风声乐响,都是说苦空
。听到的人常起念佛法僧的心,所以不退。这里解释,如这部《阿弥陀经》,以及《无量寿经》《观经》二部经中说的。譬如亡者,听到钟磬声,增加他的正念。四是纯诸菩萨,因为有胜友,外无魔邪,内无烦恼,所以不退。这里解释,如这部《阿弥陀经》说的:“诸上善人,同会一处。”譬如“置子庄岳,不复楚语”(孟子)。五是寿命永劫,与佛等齐,所以不退。这里解释,如经上说的:“佛及人民,寿命无边。”譬如跋涉万里路途,用一段时日,终将到达目的地。十胜、三十益,大约相同,恐怕繁琐不多说了。又不退有三个意义,大乘不退,已得不退,未得不退。例如《弥勒菩萨所问经》说的。
所谓大乘不退,就是往生极乐国,进入了大乘,就不会退转,再作二乘。所谓已得不退,就是只要往生到极乐国,凡是已得到的,更不会退转,丧失本有的功德。所谓未得不退,就是只要往生到极乐国,凡是没有得到的,更不会退转,阻碍前进。又《弥勒菩萨所问经》说:“自分坚固名不退,胜进不坏名不转。”如今对大乘不退、已得不退、未得不退三个意义分析,那前二个等同自有的本分,后一个等同胜进啊。
又同名的不退,有浅深的不同。如《大乘起信论》、《观经妙宗钞》、以及慈照大师的说法等。
《大乘起信论》说:“往生极乐国的,因为常见佛,始终不退。”《观经疏》说明不退有三位。一是信行没有具备,未得不退。困为极乐世界没有退缘,所以名叫不退。二是信位圆满,入十住位,得少部分法身,名叫不退。三是贤位圆满,入初地以上,证遍满法身,名叫不退。又《妙宗钞》说:“不退有三种,如果破了见思惑,名叫位不退,就永不失超凡的地位。伏断尘沙惑,名叫行不退,就永不失菩萨的行列。如果破无明,名叫念不退,就永不失中道正念。”又慈照宗主,有四土图说。认为未断烦恼,往生凡圣同居土,是愿不退。破了见思惑,往生方便有余土,是行不退。破了尘沙惑,分破无明,往生实报庄严土,是智不退。三惑都破尽,往生常寂光土,是位不退。那么不退的名字相同,而浅深有差别。如九品的意义。
又天台四教的不退,不是这部《阿弥陀经》的意义。
天台四教各有说明不退。认为藏教别相念位是不退,通教第二地性地是不退,别教七住位是不退,圆教七信位是不退。可知在这些阶位以前,进退未定。现今念佛的,只要往生极乐国,虽然是恶人畜生,都能不退,岂不是胜妙直捷,不同于其他教门吗?
按理说,那么自性常住,是不退转的意义。
譬如虚空,从古到今,不曾退转。纵然要退转,退到哪里去?
版权所有:金刚经福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