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因缘,就是清凉大师认为能亲自发起为因,借助行发起为缘。这里又有二个意义。一是善根为因,福德为缘。二是善根福德各有因缘。
所谓善因福缘,就是菩提善根,是入道的正因,如经上说的:“不发正觉菩提的心,虽然修行六度万行,经过恒沙劫,始终不成佛。”所以知道万善的根本,菩提心是因。但须要一切福德,助成菩提,用福支助慧,用事落实理,辅助入道,这就是缘。所谓各有因缘,就是善根福德,它的来处,从哪里发心,都叫做因。而善根发起,必定有种种善缘作为助力。福德发起,必定有种种福缘作为助力,这是各有其缘啊。
问:为什么《观经》发菩提心在第三福?答:因为福有事有理,不是只有事。
观经三福,一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是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是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为什么发菩提心,与前面二福都叫福?现今说明福有事有理。这个菩提心,是般若中如虚空不可思量的福,不是达摩祖师斥责的人天有漏的福啊。所以前二福还是共凡夫小乘的,这菩提心只对大乘罢了。但是《观经疏》不认为属于福,而属于善根为什么?这是因为善与福,分别就是二,合起来就是一。分别来讲,那菩提心偏属于善根。合起来说,那菩提心也可以是福。《观经》总体说福没有妨碍。问:“《宝积经》、大本《无量寿经》说:‘要见无量寿佛,应发无上菩提心。又应当专念极乐彼国,累积善根。’那么菩提和善根,似乎是二件事。现今为什么直接把善根归属于菩提心?”答:“那经只说善根,这里说多善根。多这一个字,不是菩提心,什么可以承当?”
问:持名念佛就是多善根福德,除了这部《阿弥陀经》之外,还有别的证据吗?答:历历可证,如《大悲经》《大品般若经》等说的。
所谓证善根,《大悲经》说:“一称佛名,就是善根,入涅槃界,不可穷尽。”又说:“我灭度后,北天竺国,有比丘名叫祈婆伽,修习无量最胜善根。后来而命终,往生在西方过百千亿的世界,无量寿佛国。以后成佛,号称无垢光如来
问:娑婆世界单修圆顿,不愿往生的,难道说他是少善根的吗?答:圆顿行人,虽然悟到一心,还剩余后有,正应当求往生极乐国,亲近阿弥陀佛。喆老、青公(不修净土得大富贵的人),分明是前车之鉴。如果他自负是圆顿人,不愿往生,可知也是善根太薄,如《华严经》中说的。
所谓后有,就是后阴,就是来生啊。圆顿人的见地,虽然与佛等齐,但是粗细的无明,还没有尽除,恒沙性德,还没有都备齐。有惑业受生转世,怎么能没有后有?既然存有后有,就有受生的地方,不离六道轮回。除非他已登上实报庄严土,否则不免人天善道。而天上多欲,人间有杂苦,堕落的很多,解脱的希少,不往生净土,而去哪里呢?喆老、青公,都有开悟,而喆老的后身,留恋富贵,青公的后身,多历苦忧,都是由于不求往生净土,自己失掉善利,致使淹没滞留多生,没有走上菩提路。难道不是善根太薄,才导致如此?所谓华严,《华严经》的入法界品说,毗卢遮那法会上,大声闻弟子,见不到佛,因为善根不同,本来没有修习见佛自在的善根。所以知道执持名号,愿见阿弥陀佛,确实是多善根,大善根,最胜善根,不可思议的善根啊。
按理说,那么自性出生一切法,是善根的意义。自性富有一切法,是福德的意义。
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六祖慧能语)
222示正行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
承接前面多善根多福德,就往生极乐国。而善根难培植,福德难修积,何况说多?累劫的劳苦,不能办成。如《宝积经》的十心,《华严经》的十愿等。如今有一个方法,直捷简易。就是多善根多福德,所以显示持名念佛的功德殊胜。
所谓善根难培植,如舍利弗发大乘心,因为婆罗门求施舍眼睛的事就退失了等等。所谓福德难修积,如《涅槃三十四经》说,五品心修十善,是说下,中,上,上中,上上,各十善而成五十。始修终修,才成百福,这福的不容易修很明显了。所谓《宝积经》的十心,一是对众生起大慈,没有损害心。二是对众生起大悲,没有逼恼心。三是对佛法不惜身命,有乐意守护心。直到十是对诸佛舍离诸相,起随念心。具有这十心,往生净土。所谓《华严经》的十愿,一是礼敬诸佛。直到十是普皆回向。也因这十愿往生极乐国土。以上都是菩萨的广大智行,不是容易培植容易修积。如今持名念佛功德,即使十心没有具备,十愿没有具齐,净业一成,便生极乐国。既然能往生,这心这愿,自然成就,难道不是多善根福德吗?不经过迂回曲折,这是直捷。没有那么多烦琐,这是简易。直捷而深造,简易而广获,是其它法门达不到的,这是殊胜。
所谓善男子善女人,就是善有二个意义。一是过去世的善因,二是今生的人天善类。所谓男女,就是通指在家出家的信众和利根钝根,以及六道一切有缘众生啊。
所谓过去世的善因,大本《无量寿经》说:“世间人民,前世为善,才能听到阿弥陀佛名号功德。一听佛名,慈心喜悦,志意清净,毛发耸然,泪就出来。或过去世曾经修行佛道,或他方佛土的菩萨,本来不是凡人。”那么信心念佛的,都是过去世修善本的啊。所谓今生的善类,如《华严经》说:“宁在诸恶趣,恒得闻佛名,不欲生善道,暂时不闻佛。”这是不以人天为善,而是以听到佛名为善,那信心念佛的,都是善人的同类啊。所谓缁素利钝,就是净土法门,一切收取,如大本《无量寿经》说:“那上辈的,舍家离俗而作沙门,也有不舍家离俗的,就是出家五众,在家二众啊。只要是念佛的,都能往生。”这是通缁素的。又莲分九品,上包括盛德菩萨,下涉及悠悠凡夫,甚至恶人等,只要是念佛的,也能往生。这是通利钝的。又鬼畜地狱,雌雄牝牡,也可以都叫做男女,只要是念佛的,都能往生。这是通一切众生啊。在《往生集》中,考查古人验证今人,记载有一二,愿详细看吧。
其次文字有三个方面。说阿弥陀佛名号,这是标明念境。执持一心,这是说明念法。一日至七日,这是定念期。
没有境,法就没有办法施为。没有法,境就是虚设。没有期限,虽然境胜法强,也是懈怠因循,功不能速成。三事齐备,能使净业决定成就。
所谓标明念境,阿弥陀佛万德成就净土摄受众生,所以阿弥陀佛四字洪名,就是要念的境。依照修行,就有依靠了。
极乐世界的依报正报,说阿弥陀佛便周全了。佛功德海,也是说佛名便周全了。所以阿弥陀佛四字名号为境,依照这个境,再加上执持名号,然后向往极乐世界有目的地了。所谓诣,是到达啊,是说到达极乐国啊。有人认为心外无境,观心就够了,何必有境?不知心境一如,也是互为一体的。先德说“三昧直观三道,显本性佛”,有的三昧兼持咒。有的三昧兼诵经,有的三昧兼念佛等。这里标明念境,就是兼念佛三昧,都是助显本性的佛啊。或直显,或助显,是一致的啊。何况初学凡夫,业障污染浓厚,全靠胜境,显发我的妙心,实在是修行的要术,不可忽视啊。
版权所有:金刚经福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