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壁雕有二龙戏珠图案? ●衙门里还修建有土地庙? ●中轴线竟然不是条直线?
在霍州老城内最为繁华的东大街上,有一处极为宏大的古建筑,就是著名的霍州署衙,它也是目前为止,全国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古代州署衙门,与北京故宫、河北保定直隶总督府、河南内乡县衙并称“中国四大古衙”,分别代表了古代中央、省、州、县四级行政机构的办公场所,而其中尤以霍州署衙年代最为久远。 霍州署衙始建于1300多年前的唐代,元、明、清各代均有修建,现保存建筑为元、明、清时期,其中最重要的署衙大堂为元代建筑。霍州署衙总建筑面积为3.85万平方米,分中轴线、东辅线、西辅线三大建筑群体,现保留面积为1.87万平方米,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霍州市文物局长薛有生的办公室就在署衙的一个偏院里。几年来,薛有生致力于霍州署衙古建筑的保护及开发。 曾是元代皇帝的行宫 站到霍州署衙门口的古城东大街上,最为吸引人的就是路南气势恢弘的二龙戏珠影壁。龙是皇帝的象征,只有在皇宫才能看到用龙的雕塑,一般官衙里影壁上的图案大都为麒麟,有祈福纳瑞的意思。但为何霍州署衙的影壁上会出现二龙戏珠?薛有生告诉记者,由于古代霍州地处交通要冲,南有白璧关,北有韩信岭,向来是重要的军事关隘,兼有行政职能、军事职能、驿站职能的重要衙门,最重要的是因为境内有大量驻军,皇帝住到霍州有极大的安全保障,所以在元代时,霍州署衙一度成为皇帝出游巡视时的临时行宫,所以在霍州署衙门口看到二龙戏珠的影壁,也就不奇怪了! 霍州署衙始建于隋唐年间,最早为隋朝虎牙狼将宋老生的军中幕府,后又成为唐朝开国名将尉迟恭的帅府行营。尉迟恭曾与唐王李世民在霍州大战,一度将李世民率领的唐军逼到了陶唐峪,后来李世民使计收降尉迟恭,尉迟恭便奉命镇守霍州,霍州署衙的前身就是尉迟恭的行辕。 元大德七年(1303)平阳大地震,霍州署衙被夷为平地。第二年,霍州监州失刺不花与知州李伯渊奉命重新修建,如今霍州署衙尚存的许多建筑就是当时修建的,后来经过明、清两代陆续增补修葺,日臻完善。 “问题”官员须在土地神前反省 穿过古城东大街,首先看到的就是“古霍名郡”牌坊,明代以前叫“承流宣化坊”,是以前教化老百姓的地方。薛有生告诉记者,据《霍州志》记载,早先霍州署衙前面共有东、西、北三座牌坊,其中一座就是现存的“古霍名郡”坊,另外两座是过街牌坊。 经过牌坊,就进入了署衙的范围了,迎面先看到的是霍州署衙的第一重大门——谯楼。谯楼东西15米,南北11米,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1985年塌毁,1990年重新修复。谯楼门洞上楣书有“振辰”二字,源出于《论语》中的“以政为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意思是,如果执政者能以德感人,则近者悦,远者来,天下归顺。谯楼音通于“瞧楼”,在古代,只有具有一定规模的城市才会修建谯楼,一般位于城中衙门前,而且大都为这座城市的制高点,是一座城市的瞭望台和信息台,楼上安置大钟,谯楼具有击钟报时、巡防守夜、军情联络、张贴布告的功能。 穿过谯楼,便进入一处空旷的场地,此处东西宽40米,南北长60米,是古代知州举行仪式和百姓“闹社火”的场所,名曰丹墀。丹墀东边为快班、捕署、土地庙,西边为司狱司和狱神庙。快班就是专门负责侦破案件和缉拿罪犯的机构,相当于现在的刑警大队;捕署则是负责州署所辖区域治安和统帅的机关,相当于现在的公安局;司狱司即是现在的监狱或者看守所,狱神庙就修建在监狱旁边,庙内供奉着管理监狱的狱神。在古代,祭拜狱神的既可以是狱官狱卒,也可以是囚徒人犯。而令人难以理解的是,缘何要将土地庙与这些“司法机关”划归一起呢? 薛有生介绍,据史料记载,土地庙建在衙署里,原本是官员崇尚感恩自然、祭祀土地神的意思,但到了明代,土地庙还兼有监察官员的职能,明代对有问题的官员,在没有查清楚事实之前,就先将这些官员控制在土地庙内,让他们在土地神前反省,所以,土地庙在明代以后是对有问题的官员进行“双规”和处置的地方。 不能完全模仿皇宫建筑布局 丹墀的正北方有一座修建在高台上的建筑,这就是署衙的第二重大门——仪门了。台阶前有一对硕大的元代石狮子,虽然经过上千年的风雨洗礼,但这对石狮子依旧相对傲视而蹲,威风凛凛。仪门上方悬挂着一块金字牌匾,上书“霍州署”,仪门东西两侧各有一个便门,东侧便门称之为“人门”,为人们通常出入之用,西侧便面称之为“鬼门”,为古代死刑犯出入之门,东便门明显高于西便门。仪门高出地面3米多,筑有台阶18级。薛有生说,“古代九为大,选择两个九作为台阶数,寓意着本处衙们为霍州范围内最高施政机关,这也是所有进入署衙人员停轿下马的地方。” 拾阶而上,仪门两侧各立一尊门神,门旁安放一面“鸣冤鼓”,古代百姓可以通过击鸣冤鼓来申诉冤情。但“鸣冤鼓”两侧又各立有一块石碑,“越诉笞五十”告诫人们不可越级上告,“诬告加三等”要求上告之人一定要在公堂上讲实话,不可诬告他人。门内左侧为缮状房,也就是专门为没有状纸的人写状子的地方。 进入仪门,就正式进入署衙大院了,迎面是连接大堂与仪门的一段甬道,甬道高出地面一米,宽6米,长42米。甬道中段距离仪门10米处,修建有一座木牌坊名曰“戒石亭”,牌坊南楣上书“天下为公”,北楣上书“清慎勤”,亭下左右两侧各立一块石碑,南面为“公生明,廉生威”,北面为“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意在于告诫官吏。 甬道东西两侧是州署的下属办事机构六房办公的场所,共有34间房楹,东为吏、礼、户,西为刑、兵、工六房,分别承办州署的官员管理、教育民政、土地税赋、诉讼结案、兵丁征集、城建水利等事物。 穿过甬道,连接的便是署衙的主要建筑大堂及二堂、内堂。虽然霍州署衙的总体建筑布局沿袭了故宫等皇宫建筑的布局风格,主要建筑都是沿着一条中轴线修建,但记者却发现霍州署衙的中轴线并是一条直线,而是以谯门为支点,拐了一个10度左右的角度。薛有生解释说:“这样做主要是受了古代森严的等级制度影响,为了与皇宫区别开来,不能与皇宫修建成一模一样的格局!” 知州头顶上有一截“茹茹木” 甬道的尽头,就是霍州署衙最重要的建筑大堂了。大堂前方是一个大约600多平方米的宽大长方形平台,东西宽约30米,南北长约20米,名叫月台。州署大堂前修建月台,一方面是为了州署大唐的基础坚固,起到保护地基的作用,另一方面,它又是为群众能观看官员审案提供平台,起到看台的作用。月台的南沿边伏卧石虎、石狮各一对,雕像均为卧姿,雕像已经是面目斑驳。经专家鉴定,一对石虎为唐代的石刻标本,是1000多年历史沧桑的见证,石狮则是元代作品。狮虎均用卧姿,估计也有署衙大堂门口“是虎也得卧着”的意思。霍州署衙大堂配有如此大的月台,而且月台还高于周围地面一米以上,这在全国地方署衙大堂建筑中也是独一无二的,具有独特的个性魅力。 署衙大堂是知州审理案件的场所,霍州署大堂修建于唐代,现存为元大德八年(公元1304)修建的建筑。大堂面阔、进深各五间,大堂内结构布局严谨,采取了三面环墙、一面开放的半栅栏式结构。大堂正中是一扇巨大的松鹤红日屏风,正上方悬挂“正大光明”金字大匾,屏风前安放一面两米多长、一米多宽的审案桌,红裙黑面。左右两列分列着衙役的仪仗和几顶管轿。大堂的建筑风格粗犷威严,所有木料基本都是原始形态。大堂前带一个面阔三间、进深一间的抱厦,四周无墙,与大堂比较起来,抱厦显得秀气异常,屋顶为悬山顶,无论从正脊的浮雕花饰还是蚳吻与望兽,都要比大堂的建筑要精致的多。著名建筑大师梁思成与夫人林徽因在他们的《晋汾古建筑预查纪略》一文中,记录了部分关于霍州署衙考察的文字,称霍州署大堂是“滑稽绝伦的建筑独例”。 转过大堂屏风,在屏风后可以看到,就在知州审案的头顶之上,即大堂后槽的额枋中间,安放着一根两米长、直径为0.3米的半截木头,与两侧额枋的幕僚材质不同。薛有生告诉记者,这一截木头用当地人的话叫“茹茹木”,是一种低矮灌木,一般很难长大成材,但霍州署衙额枋中间镶嵌的这根茹茹木却能长到直径0.3米,而且材质长直,实属罕见。修建者将这一截茹茹木安放到知州头顶这个特殊的位置,另有更深的寓意。茹茹木由手指粗细的灌木成长为伸臂才能合抱的圆木,需要经历多少风雨和时日,希望以此告诫官员创业艰难,必须励精图治、鞠躬尽瘁,方能上不负天、下不负民、中不负自己的良心。 穿过大堂,即进入到霍州署的后院,后院包括客座、签押房、二堂、鸣琴轩、典册房、后堂及静怡轩院,客座也叫门役房,相当于知州家的门房,签押房则是知州签发公文的地方,也就是办公室,二堂也叫“退厅”、“鉴心堂”,是进行案件预审调解和审理一些不便公开案件的地方。鸣琴轩则是师爷的住所,而典册房则是保存各种法典和各类署衙公文的地方。后堂也叫“内堂”,是知州及其家人生活的场所,所以也叫知州院,走出后堂,旁边就是静怡轩院,也叫同知堂,是署衙同知居住的宅院,同知也就是协助知州工作的副职官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