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福音网

宽容法师:感悟三中全会 圆满中国梦想

发布时间:2024-12-13 01:22:46作者:金刚经福音网
宽容法师:感悟三中全会 圆满中国梦想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的公报,立意高远,内涵丰富,处处为民着想,任何一个主题都具有深意,催人奋进。兹选取文化繁荣、社会安定、生态保护、经济建设、和谐社会,这五个关键词,结合自身的佛教工作,试谈谈自己的感悟,作为落实公报精神的切入点。

一、文化繁荣与佛教文化

公报提出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目标:“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强调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十八大报告中的亮点之一。今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孔府和孔子研究院参观考察时即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

佛学是中国的国学,佛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影响到人们的思想意识,生活习俗、伦理道德等方面,并影响到文学艺术、天文地理等领域

。佛教文化积极引导社会弃恶扬善,崇尚和谐,仁慈博爱,造福众生的理念,与我国现阶段加强公民思想道德教育,构建和谐社会,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总体目标是一致的。佛教文化对于充实与丰富“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内涵,为圆满实现这一目标,实在大有可为。

佛教寺院团体应该宣扬国家的宗教法规,发挥信教群众在构建和谐社会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应该发扬佛教优良传统,弘扬佛教优秀文化,做好对外文化交流。我们可以大力发扬佛教自利利他的精神,用讲经教学、慈善救助、学术研究,以佛教的正见正行,引导四众弟子爱国爱教,辨别正信与迷信、佛教与邪教的区别,过好正规的宗教生活,然后发挥好佛教文化慈悲觉悟的积极作用。

二、社会安定与佛德修养

《公报》提出:“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健全公共安全体系。”非常重视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创建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显而易见,要过上人人向往的幸福美满的生活,国泰民安的社会环境是保证。在这方面,佛教提倡的佛德修养大有用武之地。

明永乐皇帝曾说:“如来法藏,至妙难测,至高无等,至广莫极;渊而无际,深不可量,大包天地,细入无间。功德无量无边,不可思议。若众生发菩提心,受持读诵,则道无不洽,德无不施,福无不充。”佛法博大精深,能使人提升德行,福报现前,这与我们目前“以德治国”的方针正好一致。刘宋时庐江县的何尚之在《答宋文帝赞扬佛教事》中说:“百家之乡,十人持五戒,则十人淳谨矣;千室之邑,百人修十善,则百人和厚矣。传此风训,以遍宇内;编户千万,则仁人百万矣。”他正确地看到了若一个人学佛受持五戒,就会一个人遵纪守法;若一百个人学佛奉行十善,就会有一百个人和谐淳厚。所以,只要有人带头修持五戒十善,那么社会上就会有更多有德行的人了,就能达至净化人心和消除社会不良风气的目的,从而有助于社会安定,让人民安居乐业。

中国佛教中的这些伦理原则对社会是有着潜移默化的教育引导作用的,在社会道德教化方面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佛教是至善圆满的觉悟教育和道德实践。佛教能使人们防范犯罪于未然,能弥补法律的不足。佛教具有积极性、平等性、包容性、互摄性、圆融性的特质,能有力地增加社会正能量,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公共安全,使社会安定祥和,人民安乐幸福。

三、生态保护与佛教护生

《公报》指出:“要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这是为了给社会大众创建一个更加宜居的生活环境。

环境问题是人类面临的最大课题之一。人类的乱砍滥伐,过度的乱挖乱开矿,使大自然生态失衡遭到破坏,沙丘吞噬了万顷良田,洪水、泥石流冲毁了人们的家园;战争的爆发,使我们赖以生存的星球满目疮痍。由此可见,和平、和谐,是全人类绿色环保的重要理念。

佛教也正有着非常深刻的环保理念,如“依报随着正报转”、“心净则国土净”等。佛教的“缘起”观,说明了人与大自然环境是共生共荣的,环境好,人的身体就好;环境差,人的身体就差。佛教的“惜福”观,说明人对资源的破坏和浪费,就是对自己生命的破坏和浪费;人对资源的保护和珍惜,就是对自己生命的保护和珍惜。我国众多名山古刹保存下来的优美环境,就是中国历代佛教徒注重保护生态的生动例证。

佛教倡导的“庄严国土”是对自然环境而言的,保护环境就是最好的庄严国土;“利乐有情”是对我们人类生命自身而言的,是助人为乐和菩萨善行的理念。佛教提倡“不杀生”,由对生命的慈悲而能产生较为彻底的利他主义精神。可引导佛子们落实关怀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道德实践,而这必将对社会产生很好的榜样力量。

我们佛教界要继承古今大德保护环境的精神,一如既往地植树造林、栽花种草、修桥补路,精心防治白蚂蚁等病虫危害树木。在修建寺院道场时,要善加维护古树花草,不得任意砍伐,使寺院成为人们殿宇巍峨、古木参天、景色怡人、环境清幽的高尚去处。

佛教不但要注重自然环境环保,更要发挥佛教优势,提倡“心灵环保”、“心理排毒”,要让人们消除内心的贪、嗔、痴三毒,远离自私、迷信、消极、牢骚、嫉妒、嗔恨、报复、仇视、懈怠等负能量,增加感恩、积极、宽容、正信、正见、正行、奉献、智慧、爱国、和谐等正能量。

四、经济建设与佛教旅游

加强经济建设,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是《公报》的重中之重。

现代旅游是一种大规模的各种文化的交流,它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和积极效益,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而佛教文化旅游是我国人文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安徽是一座天然的历史文化博物馆,是一部佛、禅文化发展的史书,安徽发展旅游的佛教资源极其丰富,佛教底蕴非常深厚,在人们日益关注特色文化旅游、注重旅游文化品味的今天,这些以佛教或禅文化为代表的名山古刹、文物圣迹、摩崖石刻、雕塑绘画、禅意养生、禅茶一味等就是高品位的文化旅游名片。

我们应该响应《公报》中“经济建设”的号召,将这座佛教文化旅游宝藏继续加以精雕细琢,发掘利用,打造旅游文化品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以提升安徽的文化软实力,促进旅游经济的发展,造福社会大众。

五、和谐社会与佛教“六和敬”

《公报》指出要“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加快发展“和谐社会”。

在佛教文化中,“和”一直是佛教的一个重要理念,出家人又名“僧”人,“僧”是梵语,翻译成华语即“和合”,意思是说,僧人是继承和弘扬佛陀和合思想的衣钵传人,要以和合的教育作为造福社会大众的天职。“和谐”二字最早出在东晋时期翻译的《涅槃经》里,所以,“和谐”的理念是佛教重要的思想。佛教奉行的“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的“六和敬”相处原则,对于建设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促进意义。僧团因为奉行“六和敬”,因此能清净祥和。广义而言,一个家庭若能奉行佛法,共同行持六和敬,就能父慈子孝,幸福详和;一个团体只要能奉行佛法,共同行持六和敬,就能和合无诤,增强向心力;一个社会若能奉行佛法,共同行持六和敬,就能人心向善,安居乐业;一个国家若能奉行佛法,行持六和敬,就能繁荣昌盛,国泰民安。佛教还可以积极发挥佛教伦理的道德教化功能,以及发扬大乘佛教慈悲济世精神,积极兴办各项慈善公益事业,为和谐社会建设作出重要贡献。

“儒以治世,佛以治心”,“和谐世界,从心开始”。我们要发挥佛教治心的独特优势,让佛教的和谐思想在整个社会中普及,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主旋律发挥出佛教特有的正能量。只要我们众志成城,则2006年首届世界佛教论坛提出的营造世界“新六和”即“人心和善、家庭和乐、人际和顺、社会和睦、文明和谐、世界和平”的愿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能很快得以实现!(作者系安徽省佛教协会副会长、安庆市佛教协会会长、天柱山三祖寺住持宽容法师)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金刚经福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