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以来,禅的体验者以各种形式的禅文字来揭示禅的内在悟境与通向禅悟的方法,因此在禅文库里积累了无数的禅文字的智慧光辉,给我们后来追随禅道的人,以启迪禅的悟入。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学习禅文字呢?禅的本旨本来是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但我们大多数人因没有机缘亲近已经开悟的明眼善知识,所以开头的第一步只能从学习禅文字入手,去开拓自已久已荒芜的一片心田。
学习禅文字的原初的动机就应立志于用禅文字来解开生命自我的疑惑,认知生命自我的本质,安立生命自我的实相,正受生命自我的自在受用。由此之故,在学习时也应如入禅定,一心专注,用禅文字中的智慧之光来返照生命的自我,如同用镜子返照自我面目一样,借禅文字中的生命力的闪光,闪现出生命自我的面目—原本如此的真如实相。
由此可见,对禅文字的理解,旨在体认真正的内自我。临济禅师曾指示说:“学人不了,为执名句,被他凡圣名碍。所以障其道眼,不得分明。只如十二分数,皆是表显之说。学者不会,便向表显名句上生解,皆是依倚,落在因果,未免三界生死。你若欲得生死去住脱着自由,即今识取听法的人。无形无相,无根无本,无住处,活泼泼地,应是万种施设。”
所以阅读禅文字不可落在概念、知识上,重点在于识取看禅文字的人—认识你真正的自我。
学禅与学教不一样,学教是理智的分析、辨别、归纳、演绎等,而学禅却是离开心意识分别惯性的心灵直照、神会,即是在学习时发现自我,与概念的明辨、知识的积累完全不同。所以在学习禅文字时,都应以直觉心去观照,不求多知多解,记言记语。因此断际禅师说:“如今学道人,不悟此心体,便于心上生心,向外求佛,著相修行,皆是恶法,非菩提道。”究其原因:“例皆广求知见。所以求知见者如毛,悟道者如角!”
这确是我们当代学禅者的通病,造成了爱好禅的人很多,而真正悟道的却不多见的现状。
学禅之病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点:
1、一般人总是拿自已以往的知识、经验、爱好,去与禅文字作一种比较性的附会,这样得出的结论往往与禅的本意相违背,是个人的错觉扭曲了禅的真正含义,从而失去禅文字中最有生命力的东西,也无法返照自我,体验禅体。
2、没有耐心探索禅的源底,只喜欢阅读浅显的一般性的禅文字,对于古德的精粹妙作却无耐心阅读。并且要求速成,不去作日积月累的熏陶与反省,看了几本书或几篇禅文字就以为懂了禅,因此往往只得禅的表层的一点皮毛。
3、追求与禅相违背的境界,如神通、奇妙、口头禅、文字禅、狂放禅等,更有甚者,以禅来作为装点门面的手段,以抬高身价。这些出发点,完全违背了禅的平常、澹泊、无为的作风,绝对不可领会禅的本意。
4、不善于凝心观照而学,只以散乱心、颠倒心作粗略的阅读,因此,阅读时就没有反思、返照的力量,禅文字中的生命力的闪光也就不可能出现。
基于以上四个原因,学习禅文字者一定要摆正位置,放下自已的一切执着;在阅读时,不向外“看”,潜心反观,凝思生命自我的源头,使本来的天真自然的本地风光,在一心阅读时,现露无余,亲切神会。这样地阅读,一次就有一次的进步,心灵就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升华,心扉也就逐渐开启,自性光明便会时时放出光华。
掌握了正确的阅读方法,经过一段时间,随着体验的深入,就会出现以下四种情况。
1、认识了禅的真正含义,觉得禅确为生命的本质,人生依之而行,定能开悟成道,圆满人格。因此信心坚固,确立了以禅作为人生活动核心的动力。
2、领会了禅就是生命的自我体,所以将一切法都会归于禅,在认识上,对立矛盾的世界已消失,了知自我的一举一动,都是禅生命的表现。生活充满了安祥与妙乐。
3、忽然起了一个大疑情,在大信心中时时现前,要推究一个问题,一句话的源头,把整个的生命都投注到这个疑情中去。
4、在阅读时,人生的经验、行为、概念等等忽然消失,顿悟此心原来即是禅,已得亲切受用,通达一切禅文字的用意,明了禅法的真正功能。
以上四种心理变化的递进,显示了禅自我的肯定与开发,也可以说,在这样的心灵升华中,就是禅宗修持一种方式,通过如上的直觉之“看”,已奠定了开悟成道的基础。如果就此转入禅宗的方便之修,那么,第一种的可以进修“持心”法,如借念佛、持咒、数息、系缘等来摄心入道;第二种的可以转入观心法,如刘株源先生所倡导的观心法门,可以方便悟入;第三种即是起疑情的看话禅,蓦直疑去,终有开悟的时节;第四种已经初悟,只须以无住心方便保护,时时处处不迷即可深入。
有些人虽已阅读了不少的禅文字,心中仍是茫然,不得禅的要领,不知禅的原始终要是什么。对此,应使先明了禅的三层宗旨。以下选录华严宗所概括的禅之三宗的归纳性文字,以供参考:
1、息妄修心宗:众生虽亦有佛性,而无始无明覆之不见,故轮回生死。诸佛已断妄想,故见性了了,出离生死,神通自在。当知凡圣功用不同,外境内心各有分限。故须依佛言教,背境观心,息灭妄念。念尽即觉悟,无所不知。如镜尘须拭,尘尽明现。这如神秀的北渐之禅法,须修心返净,方始成道。对此,又须明入禅的方便:远离愦闹,住闲静处,调身调息,跏趺宴坐,舌柱上腭,心注一境。
据上封禅师所示,此为下根人坐禅悟道的方便。
2、泯绝无寄宗:凡圣等法,皆如梦幻,都无所有,本来空寂,非今始无。即此达无之智,亦不可得。平等法界,无佛无众生。法界亦是假名。心既不有,谁言法界;无修不修,无佛不佛。设有一法胜过涅槃,我说亦如梦幻。无法可拘,无佛可作。凡有所作,皆是迷妄。
如此了达,本来无事;心无所寄,方免颠倒,始名解脱。令心行与相应,不令滞情于一法上,日久功至,尘习自亡,则于怨亲苦乐一切无碍。
此法即是观心,一切法皆如幻化,一切皆空,故无住于一切法,随时以幻化如空之智,扫荡无始之妄习,业尽情空,自然彻悟。
3、直显心性宗:说一切法,若有若空,皆唯真性,真性无相无为,体非一切。谓非凡非圣,非因非果,非善非恶等。
然即体之用,而能造作种种。谓能凡能圣,现色现象等。于中指示心性,复有二类:
一云:即令能语言动作,贪嗔慈忍,造善恶受苦乐等,即汝佛性,即此本来是佛,除此无别佛也。
了此天真自然,故不可起心修道。道即是心,不可将心还修于心;恶亦是心,不可将心还断于心,不断不修,任运自在,方名解脱。
性如虚空,不增不减,何假添补。但随时随处息业,养神圣胎,增长显发,自然神妙。
此即是为真悟真修真证也。
二云:诸法如梦,诸圣同说。故妄念本寂,尘境本空;空寂之心,灵知不昧。即此空寂之知,是汝真性。
任迷任悟,心本自知,不借缘生,不因境起,知之一字,众妙之门。
由无始迷之,故妄执身心为我,起贪嗔等念。若得善友开示,顿悟空寂之知,知且无念无形,谁为我相人相。觉诸相空,心自无念,念起即觉,觉之即无。修行妙门,惟此也。故虽备修万行,唯以无念为宗。
但得无念知见,则爱恶自然淡泊,悲智自然增明,罪业自然断除;功行自然增进。即了诸相非相,自然无修而修
。烦恼尽时,生死即绝。生灭灭已,寂照现前,应用无穷,名之为佛。如此二宗,皆会相归性,故同一宗。
无论会得禅的哪一层次的认知,均可作为禅行的意境的自我引导,如依此而开展的一系列觉照、参、持等无住禅修,一一均有可能真正了悟自性,亲证三昧。
综上所述,禅者在无师自学时期,通过自我反思、返照的禅文字的善巧学习,亦可使一个禅的门外汉进入禅世界的智慧之门,获窥禅天地里的真正内自我,从而使真正明心见性,成就大觉,有了一个崭新的起点。这个新起点是最难获得的对禅的真正见解。 并在这一基础上,由于禅生命的智慧活力,可使身口意的三业均融归于此而共趋于菩提大道,圆成生命的微妙奇观!(信息来源:摘自《禅刊》)
编辑:明蓝
版权所有:金刚经福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