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福音网

初学佛法人士须要注意的一些事项

发布时间:2024-07-09 01:24:05作者:金刚经福音网
初学佛法人士须要注意的一些事项


梁国雄居士

原载于2006年7月《普明快讯》

朋友!如果你想认真学佛(学习佛法),以下的提示将会帮到你。

任何人都可以学佛,佛法是值得学习的,因为它能给你解答许多人生上的疑惑、为你指出高尚的人生方向和善巧的生活方式、助你踏上离苦得乐之道,令你身心安稳、慈悲、幸福与智慧日增。

虽然如是,一个广泛流传世间已二千五百多年的宗教,于今教派林立、典籍繁多,要分辨、抉择出其中的精髓、要义、找到适合自己的修行方法、获得真实受用,实不容易,因此,请小心、明智地走你的第一步。

我喜欢提醒自己和朋友:「学佛有少份要靠外缘,有大份是要靠自己的」。因此,请随缘地、积极地培养个人的成功要素,例如:虚心、耐烦、坚忍、良好的学习态度、变通力、精明、勇气、有魄力和进取心…等。莫想速成或不劳而获,平日除了培养善行,还要密切地留意改善自己的态度、见解与恶习始得。不可过分依赖外缘(外在的人、事物、环境等),须知学佛的根本是要靠自己。也不可轻视那少份外缘,须知外缘包括你敬重的师父和善知识,由始至终你都要他/她们的提携、鼓励与支持的,另外,各种物质上的学佛资粮也不可缺乏。

初学佛法的人士,都有不同的背景、人生经历、身心状况、动机、态度、限制、责任、能力、强项与弱项、对佛法的需求与期望等,请务必要有自知之明。为什麽?因为它是你的一切善巧决定的基础,费些时间考虑,可免日后的时间浪费与后悔。此外,最好能预先确定,你的目标与佛教所主张的并无太大的冲突。

你最重要的投资是时间。不论人等,每人每日都只有二十四小时,这二十四小时,无人能取、无人能偷,每天睡醒,都会给你,直至你去世为止。它不可贮藏、不可借赠、它会慢慢地消失得无影无踪、不容你讨价还价、你也一定要消耗它。所以,应主动地、有计划地学习、积极地运用你的时间。

在学佛的完整过程 (信解行证)中,信,实在是学佛的第一要着。要培养对「佛法僧三宝」的了解和淨信。所谓淨信,是指不与贪瞋痴等烦恼相应的正信。如果你学佛的动机不良,结果是不会美满的。

了解和不断深思「佛法僧三宝」的意义是很重要的,你甚至可以把它作为学佛的总纲领。你要不断培养对「佛法僧三宝」的正确了解,才可生起足够的信仰和信心,推动你继续修持佛法,直至涅槃(苦因的灭除)。

对于释迦牟尼佛 - 历史上的人间佛陀 - 要深入了解,最好能随时可以给人讲述,尤其是他令你敬畏的地方、他的出家修行过程、他所说的法义要点、他的善巧教化、应付问题的方式、应付外道挑战的方法、他的日常生活方式、以及他对当世及后世的影响

等。佛陀是一个靠自身努力而成就解脱的「人」,虽然他是一个非一般的人,在了解佛陀生平的时候,最好不要把他神化,不可受有关他的神话式的故事所干扰。这样做,你会更加敬佩佛陀,更加对自己有信心的。佛陀的伟大,不在他的神通,实无需用神话式、预言式的故事去渲染的。

对于法(佛陀的教导)- 你要学习的主要对象,是要通过「闻、思、修」三个相关过程(或阶段)去认知、理解和体会的。随非你具有非凡的因缘,否则,不可忽略任何一个过程(或阶段),喜欢「闻」而不喜欢「思」的朋友要勉强自己去「思」及寻求「思」的善巧方法、喜欢「闻/思」而不喜欢「修」的朋友要勉强自己去「修」和寻求「修」的善巧方法。你可以用一至三年时间去「闻/思」,超过三年才开始「修」则嫌太长了。善缘具足的话,一年内也可以踏进「修」的阶段。

世上一般有三种不同志愿的人:(一)于今世做一个平凡幸福的俗家人,(二)不甘于(一),想下世容易转生天界的人,(三)不甘于(二),想今生就可证得涅槃解脱的人。你要知道自己的志愿、条件及能力,在佛法中选取适当的法来如法奉持。

对于僧(僧团)- 有共同信仰、志向、修学佛法的团体,你要了解它的性质、作用、外相表现等。不可忽视选择你要参与的佛教团体或组织,因为那裡是你亲近善士,听闻正法的地方。你会在那裡遇到你的同修、善知识和师父,他/她们对你的影响重大深远。你也要知道,那裡是你的佛法学校、磨练场所、也是你世间中难得的淨土

。请小心,不是每个有「佛」字的地方都是理想的地方,你要带眼(用普通常识及依靠值得信赖的人士)去选择。一般而言,好的佛教团体是会令你感受到相当程度的「六和敬」的。「六和敬」是指:一、身和同住(身体的和平共处);二、口和无诤(言语的不起争论);三、意和同悦(心意的共同欣悦);四、戒和同修(戒律的共同遵守);五、见和同解(见解的完全一致);六、利和同均(利益的一体均霑)。

「三归依」或「归依三宝」是进入佛门的初基,那是一个正式承诺为佛教徒的仪式,对你修习佛法会有长远的良性影响。一般佛教团体多不会积极地游说你去归依的,你要发自内心及主动提出。当你对「佛法僧」三宝有相当认识及信心时,便可找适当的出家师父为你进行「归依三宝」的仪式了。

除了上述的「三归依」外,要知道还有「四归依」之说。第四个归依有三种说法:(一) 归依戒、(二)归依上师、(三)归依自己的善业。它们被突显出来,当然有它们的一定根据和逻辑。个人认为,「归依法」实包含了归依戒,而归依僧实包含了归依上师。如果我们把归依戒或归依上师凌驾于三归依之上,则会出现以下的危险:若谬然相信某人为自己的唯一上师,只相信他/她所传的戒,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因为现世上师 - 已证道果、经得起考验、内有德智、外有胜行之高德者实在甚为稀有。因此,我建议你把「归依自己的善业」作为你的第四归依,因为,最终你也要靠自己努力所作的善业,始得成就任何有价值的解脱的。

找寻可亲近的导师或善知识要小心,不要找贪财、好色或不重视戒律的,随了从旁打听和观察外,更重要的是要准备自己,做一个好学生、好徒弟,虚心忍耐,如说改善,不耻求教。我相信一句老话:「弟子若准备好时,老师自会出现的。」佛教的初步修持,多从受持五戒开始,所谓受持五戒,是对自己承诺,记住在日常生活中,要尽量克制自己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或服食麻醉毒品等)。同时,请依古今贤明人士的忠告,尽量改善自己的思想与言行,令自己与家人、同事或其他人皆能和谐相处。对在家人的修持,佛陀也有很详细和具体的忠告,请参巧【慈悲经】、【吉祥经】或【幸福经】、【善生经】等。

现世学佛,比以前方便得多了,尤其是在香港。这裡有很多寺院、精舍、佛教学会、佛学院,它们举办的佛学班大多数是免费的,近年香港大学亦设有佛学硕士课程,供大众进修,你想学习禅修,亦有很多选择,由于佛教己传遍世界,你想到别处学习佛法亦很方便。

在二、三十年前,要接触佛教书籍是十分困难的,除了「佛经流通处」及一些佛教学会的结缘书外,很难在一般的书局裡找到,现在,你可以在任何书局裡找到有关佛教的书籍。请小心选择,不是所有佛教的书籍都是如法的和有权威性的,最好是请教你的导师或资深的佛教人士,这会节省你很多时间。百科全书裡有被专门人士审核过的佛教精简文章,你可到图书馆或上互联网找百科全书裡的佛教项目来看,对于一般人士,那是个好开始。还有,不要忘记看第一手资料 - 佛经,尤其是最原始的、较可信的经典。

此外,请珍惜与善知识相处的善缘和时间,留意双向沟通,上课时或讨论时要争取发问和发言的机会,不要怕出错或出丑而经常默然不语,也不可说话太多,以致减少别人发问的机会。有问题要尽快问,不要留在心中,可能发问后一分钟即可得到答桉,不问则依旧无知。请记住:学识问,有学问。

阅读古奥的佛教经典时,常会遇到佛教的专有名词和生字,最好能自备佛教辞典及适用的一般字/辞典,懂得用电脑的人士,可往下列第(2)个网站下载免费的【佛学辞典集成 v3.2.21】,其他人士可到书局选购如中国世界语出版社出版、陈兵编着的【新编佛教辞典】、佛光大辞典(较昂贵)、佛光大辞典的光碟等。当然,你亦可请其他人士给你介绍。

古德常说,学佛有如种植果树,你想开花结果,就要悉心在好的土壤裡善巧地种植好的种子,除了适时淋水、施肥、除害外,还要留意在不同阶段做不同的事,那麽,自然会得到成果的。不要揠苗助长,不要急功近利,不要妄想做只有佛陀或其它圣者才可能做到的事,应做现阶段的你力所能及的事情。例如:有书本或善心人士会教你:「不要执着任何东西」。可是,对绝大部份的初学者、甚至资深的学佛人士而言,是做不到的,因为他/她们还未具备成熟的因缘。请记着一些导师的忠告:「择善固执,止恶行善,寻找方便,自淨其意,看破放下,自在解脱。」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金刚经福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