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福音网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般若品第二之四 无相颂(二)

发布时间:2024-04-02 01:20:35作者:金刚经福音网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般若品第二之四 无相颂(二)

般若品第二之四 无相颂(二)

世人若修道,一切尽不妨。常自见己过,与道即相当。世人修道,关键要在这个“道”字上下功夫。如果只记得一切尽不妨,而把修道忘记了,戒定慧没有了,五戒十善没有了,随十恶迁流轮转,那就完了。“一切尽不妨”,包括两个意思,一个是修行不受时间的限制,一天24小时,行住坐卧都可以用功。再一个呢?不受空间的限制,在家里这么修,在庙里还是这么修,上班时这么修,下班还是这么修,晚上躺在床上同样可以修。老年人躺在床上修,起观照容易;年轻人躺在床上起观照不容易。修行的关键就是要时时保持觉照,能够起觉照。一切尽不妨,不论在什么时间,不论在什么地方,不论采取什么形式,都可以修行。

那么,修行的着眼点是什么呢?就是要常自见己过,这可不容易啊!我们老是拿着手电筒看人,总是照别人而不照自己;或者看自己总是好的,看别人总是不好的。修行人不是这样做,要反过来,要常自见己过,才能与道相应。常自见己过,不是一件小事情。能不能够见己过,是与道相应不相应的问题。

色类自有道,各不相妨恼,离道别觅道,终身不见道。道在何处呢?道在平常日用中。色类是指我们这个生命的当下,就是指我们这个生命体。生命是由两种东西组成。现在的科学称为物质和精神,佛教里称色和心。我们的生命,色法方面就是五根,精神方面就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再加上意根的一部分。(这意根的一部分,在建立八识以后,分立出来成为第七末那识和第八阿赖耶识。)

这生命现象的本身就具有道。道既是我们的菩提自性,应该有两个方面,即能证的智和所证的理。能证的智就是文字般若和观照般若,所证的理就是实相般若。色类自有道,就是指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和所证实相般若,这就是道。

道在我们每个人的自心中,同时每个人的自心又具有无量劫以来的种种烦恼。道并不因为烦恼而消失,道只是给烦恼障蔽了。所谓各不相妨恼,指的就是这个意思。

离开色类本身,离开我们生命的本体,离开这个三障皆具的色身,再想去见到道,没有这个道理,见不着。因为迷的时候,菩提变成了烦恼;悟的时候,烦恼变成了菩提。只是一念之间的转变而已。所以绝对不能够离开我们这个妄想心再去找一个真心,那是了不可得的。所以离道别觅道,你一辈子也见不了道。

波波度一生,到头还自懊。欲得见真道,行正即是道。波波就是虚度。浑浑噩噩、颠颠倒倒地度了这一生,到头来只有自己懊悔没有见到道。那是什么毛病呢?就是离道自觅道。欲得见真道,下一句是关键——行正即是道。怎么才是行正呢?要用正法、正知、正见。如果用邪知、邪见来指导,行为就正不过来。所以行正即是道。如果你时时刻刻住在般若观照中,你的行就能正,那就是道,很简单。观照般若是一个用功的过程,时时刻刻照顾当下的过程。般若就是智慧,智慧在起作用就是正,智慧不起作用就不正。住于八正道,住于十善业,这就是行正,行正就是真道。

自若无道心,暗行不见道。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自己没有道心,自己的般若观照不能起作用,那就是在黑暗当中走路。“烦恼暗宅中,常须生慧日”,你的慧日没有升起,所以暗行不见道。

怎样才算是真正的修道人呢?不见世间过,见大家都好,见大家都是佛。“法华经”上有个常不轻菩萨,见到任何人都礼拜,都恭敬、都磕头。为什么呢?他说:“我不敢轻慢汝等,汝等当来必定成佛。”内心有佛,看到别人才是佛。你自己是罗刹心,嗔恨心重,看到别人就会觉得不顺眼。

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如果每个人都时时刻刻用这四句话来检查自己,还有烦恼吗?还有家事不和吗?还有同事之间、朋友之间的矛盾吗?没有。若见他人非——你要同情他,因为他没有智慧,烦恼太重,我可不能同他一样,我要好好检查自己,他那样地烦恼,我却不能烦恼。我非却是左——如果我像他一样那就是比他更不如了。他非我不非——他不对,我不要跟他一般见识。我非自有过——如果我不对,责任则在自己,是自己在起惑造业。

但自却非心,打除烦恼破。憎爱不关心,长伸两脚卧。却,就是拒绝,用般若智慧来照破人我是非],就能消除烦恼,打破障碍。那么憎也好,爱也好,都不关我事。“不关心”,不是说自己对这些事情没有反应,而是不起憎爱之心。没有憎爱之心,不等于石头木头,还是有慈悲心、有智慧心。有智慧,就能觉悟人生;有慈悲,就能奉献人生。你有这个心,你就是一个大菩萨了,你就在烦恼中超脱了,你就可以长伸两脚卧了。长伸两脚卧,说你已经达到自由自在的境界了。能够长伸两脚卧,就是一个无事人,就是一个无心道人。憎爱不能够再动我的心了。这儿讲的是自受用,下面讲他受用。

欲拟化他人,自须有方便。勿令彼有疑,即是自性现。修行有了自受用,还要在自受用的基础上起他受用,令他人得受用,也就是要教化他人,要教化他人,自己就应该有方便。什么方便呢?自己首先要能够做到“说通及心通,如日在虚空”、“唯传见性法,出世破邪宗”。方便就是能令大众最容易契入佛法的方法

。你讲出来的法,要能够使别人断疑生信,不是模棱两可的。要做到这一点,你自己必须有真实的见地、真实的修证,勿令彼有疑。不能使别人对这个见性法门产生怀疑、产生毁谤。你能做到这个样子,就是你菩提自性的显现。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佛法要和世间法结合起来,不能离世求菩提。六祖讲的这四句话,现在成了我们佛教界各宗各派的座右铭。这也是我们佛教能够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根本出发点。世间与出世间并不是两个空间,而是同一个空间。那么,他们之间的不同点是什么呢?下面的这句话就是答案:“正见名出世,邪见名世间”。

正见就是般若正智,你能认可“菩提自性世人本自有之” 这个见性法门,你就具备了正见,你就是出世间的。否则,你就是心外求法,就是邪见,就是落在世间当中。佛法在世间,不是说佛法就等同于世间,而是说不能离开世间去求觉悟,不能离开生死去求涅槃。而是要在世间中求觉悟,要在照破生死中求菩提。

这里重在一个“转”字,只要能转烦恼为菩提,转迷失为觉悟,世间当下就是出世间了。如果离开世间,想去再找一个菩提,找一个觉悟,那就像在兔子头上找犄角一样。六祖斩钉截铁告诉我们,离开世间没有出世间,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大家要记住这一个根本的概念,出世间就是对世间的净化与超越,而不是脱离开世间。

正见名出世,邪见名世间。邪正俱打却,菩提性宛然。邪正俱打却,就是当你证到实相般若的时候,在实相般若的本体上没有邪和正,因为它是一个纯一无杂、圆满无缺的境界和受用。它离言说相,离开一切是非、善恶等种种分别,所以说菩提性宛然。

此颂是顿教,亦名大法船。迷闻经累劫,悟则刹那间。这个无相颂的内容,就是叫我们顿悟自心、顿明自性,叫我们在一念之间就能够觉悟,在一念之间敢于承认我们自己就是佛。这就是顿教。承认以后怎么办呢?在这个思想的指导下,一点一点地去掉自己的无明烦恼习气,就是说,你要以佛的要求来要求自己,所谓“高标准、严要求”。按照佛的三觉来要求自己,这就是世间上最严的要求。我们能够这样承担下来,就是顿教。对众生来讲,就是运载一切众生离此岸到彼岸的无上大法船。

对此法门,你如果信不及,终使多生多劫,你也不能领会,更不能契入。相反,如果你能信得及,那么,刹那之间,你就与六祖、与十方诸佛同一个鼻孔出气。所以说悟则刹那间。刹那间比闪电还快。

无相颂就讲到这里。大家一定要把它背诵下来,然后在日用生活当中加以运用,由文字般若起观照般若,由观照般若慢慢地去体会,慢慢地去体证,证到没有文字相、没有观照相了,那就是实相般若。实相般若我们每个人每天都能接触到,只是一闪念即过,把握不住。

[经文]

师复曰:今于大梵寺说此顿教,普愿法界众生,言下见性成佛。

时,韦使君与官僚道俗,闻师所说,无不省悟。一时作礼,皆叹善哉!何期岭南有佛出世!

[星云大师译文]

六祖又说:今天我在大梵寺说的这个顿教法门,普愿世间所有的众生听了之后都能即时见性成佛。

当时,韦刺史与官僚、僧俗弟子听了六祖所说的法后,都有所省悟。于是大家同时向六祖大师顶礼,并且赞叹道:太好了!想不到岭南有佛出世!

[净慧和尚解说]

六祖大师又说:我今天在这大梵寺讲堂说此顿教,普愿法界众生,言下见性成佛。这是他的一种期盼、一种回向、一种愿望。

六祖当时受到地方官僚的邀请,到大梵寺说法,说顿教法门,普愿法界众生,言下见性成佛。

六祖说法结束的时候,韦使君,就是那个韦璩。与官僚道俗,一切闻法都欢喜,都有觉悟!所有听众都各自有不同程度的理解、悟入契证并且欢喜赞叹说,我们岭南有佛出世!

岭南在古代叫边地,现在大家都往广州跑,觉得那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都说那个地方是最先进的地方。但是,古代那可是最边远的地方,像六祖这样的大善知识能够出现于世,那真是万家之福啊!真是岭南人有福报啊!我们千载之后,还能听闻六祖当时所说的顿教,也是与佛有缘,与法有缘,与三宝有缘。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金刚经福音网